分享

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历史---||imyay|博客

 学海长流 2010-08-25

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历史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没赶在《明朝那些事儿》红得一塌糊涂的时候拜读,却在一个悠闲的小岛上,踏入晓枫书屋,偶然寻到这本被无数人推荐了的,所谓当年度最畅销的书。

从小就喜欢历史方面的书籍,看历史多了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好渺小,就好像看天一样。东西一旦看得远了看得深了,就有强烈的无力感,许是刻意想要忘记,诸多与历史方面的记忆,已是非常模糊,连二战是哪年爆发都未必记得起了。但有时候,我仍会迷茫,到底什么是历史?如何点评历史才是客观公正的,还原其本相?当看到这本标榜为“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的书时,突然间,很想知道,作者当年明月是如何看待那段遥远的长达三百年的人和事。

《明朝那些事儿》是个大系列,我看了前三册,讲述的是从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到明代三百年中最能闹的皇帝朱厚照的历史。正如宣传的那样,当年明月不同于以往那些史书的笔法,而是用一支充满了活力和生气的笔,将那些古书上的死板的历史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将那些史书上的的大事件描述得跌宕起伏,叫人读来畅快淋漓,欲罢不能。难怪乎坊间对此书赞扬的呼声那样高,因为它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精彩纷呈的大明王朝,那个英雄与太监如云的时代,那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因为它让更多的普通民众知道那段复杂错综的历史,让人们知道历史其实也可以是很精彩的,不只是死板的教科书。

当然反对声也是有的,有人说,《明朝那些事儿》看形式重于内容,其最大的意义不是“明朝那些事儿”而是虚拟网络提供给草根自由表达的“这些事儿”,因而其昭示的更多是现实草根的自由表达而非“明朝那些事儿”的史学意义,缺乏严谨学术的“那些事”终究不能成为“信史”。

当然,这治学的态度是需要严谨的。但无疑,这让可读性大打折扣。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十几来年的历史学下来,大多数人只会背那些历史事件,但除些之外,其他一无所知。应该说,这样的历史教育并不是成功的。对于当年明月在书中所写的史实是否真实有无错漏,我并无意去考证。因为这本书在我看来,更是作者当年明月自己对明史的感悟,将他自己的所读,所学,所感,所悟,所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明朝的温度,真实地触摸到明朝那些一个个风流人物的悲喜人生,这些明朝的事儿,是当年明月眼中的明朝。连他本人也说过,这本书应该叫《明札记》,因为这是他眼中的明朝历史。

有人不禁会问,什么是历史?一个著名的史学家说,历史不是任由他人打扮的小姑娘,也不是数大钱的工具。他是今人与古人沟通的渠道,是今人汲取经验教训的源泉。他不相信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他只相信,任何历史时空中的人都是目的,不是手段。

然而,历史不是任由他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尴尬的是它被太多的人以各种不同的方法任意涂抹;历史不相信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但它往往成了成王败寇的演绎场;尽管离不开史料,但我们永远不能客观。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今人永远无法触及完全真实的历史,历史学更像瞎子摸象,摸到什么就说是什么。

也许对我们有意义的问题不是历史是什么,而是历史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正如大仲马所说的:历史是挂我小说的钉子。他并没有说历史是什么,而是说历史对于他意味着什么。同样,我们都可以诉说历史,诉说自己眼中的历史,诉说自己对历史的感悟。而历史应该是怎样的,我相信没有答案。就象一个正常人和色盲永远也讨论不出一种东西的颜色,因为一种东西本来是什么颜色原本就没有意义。

当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历史的时候,对于我们认识历史,以及认识历史对于我们的意义,是大有脾益的,更何况,这个自称当年明月的人的眼中的历史是这样的好看,生动,起伏跌宕,打动人心。我们又何妨不听听这絮絮叨叨呢?

 

 

标签: 
推荐: 用MSN/QQ订阅我的博客更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