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难得的中医学习笔记、很有用!

 图书 馆员 2010-08-25
很难得的中医学习笔记、很有用!
 
1、杏仁10克,紫苏叶10克,生甘草3克,桔梗6克,生姜3片,大枣3枚。用水煎服15分钟,当茶饮用。此方安全无毒,口感良好,非常适用于肺经有寒,怕风怕凉、轻微咳嗽、鼻流清涕、咽喉干燥的女性朋友饮用。其中的杏仁、桔梗,都有美白作用。
 
2、取杏仁15克,水煎,当茶服用,每天一次。如果口干、咽喉干,表明有郁热,可以与麦冬15克,同煎饮用。
 
3、将手背贴近口鼻,呼气时如果能明显感觉到气是热乎乎的,多属于热证、上火、感受了风热。相反,呼出的气如果是凉凉的,则表明肺内有寒气,属于寒证虚证,这时候即使是高烧、咳嗽痰黄,也不能轻易使用清热泻火的药。手背测一测孩子呼气的凉热,就能判断肺内是寒是热。如孩子咳嗽、哮喘,如果所呼之气热,一般都可用清热化痰的中药治疗。如果所呼之气冷,则应该选择小青龙冲剂等热药,这样才不至于把药用错。
 
4、 判断肺的寒热还有一种简单方法,就是观察咳出来的痰是稀是稠。清稀的、白色泡沫状的痰,甚至像清水一样的痰,一般属于寒。稠厚的、黏黏的、黄而不易咯出的痰,一般属于热
 
5、 对于寒性咳嗽,最简单的是用温开水冲服小青龙冲剂,每次服1~2袋,每日3次。对不喜欢药物的朋友来说,我推荐一个绿色无污染的食疗方:生萝卜150克,葱白6根,生姜15克,煮汤。趁热喝后,盖被子睡一觉或静躺以出汗。每日2-3次。
 
6、 治疗咳嗽。取大蒜数瓣,捣烂成泥,敷于足底前1/3中间凹陷处的涌泉穴,外贴伤湿止痛膏,每晚更换。连用3~5天,即可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7、 用生半夏、生南星、白芥子各30克,共研成粉,取其少量,加姜汁拌成糊,敷于天突、肺俞两个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端的凹陷处,肺俞穴在第三胸椎下旁开寸处。临床验证表明,此法对寒气导致的哮喘具有不错的疗效。
 
8、 脾胃弱为什么口苦、出现溃疡呢?脾胃的作用是生清与降浊,就是你吃进去的东西有用的化成气血,没用的排出体外。如果脾胃功能弱,吃进的东西不能完全化成气血也不能排出体外会形成湿热内聚环境。而这种湿热的环境,要有出路,口腔溃疡就是它的出路。所以口腔溃疡会经常反复发作,出现溃疡以后湿热找到出路,过几天就好。因为脾胃比较弱,过几天湿热又在里面停滞下来,会出现周期性发作。遇到这种情况,中医认为一方面益气健脾,一方面辛开苦降,用黄连这类药物去热去湿,用干姜这样的药物提升阳气。
 
我可以开一个非常经典的方子供读者参考,就是2000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开的甘草泻心汤,一共八味药“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半夏、丹参、大枣、石膏、生地”吃了就好了。你好了以后,一个月吃一次,连着吃三个月就不发作了。
 
9、 从西医讲这是慢性咽炎,一般中医讲发辣的感觉,是由于阴阳不平衡造成里面有虚火。中医把火分为两类,一类是虚火、一类是实火。如果这种状况经常出现,而且不剧烈,这是虚火,中医认为不是清热解毒,而是引火归原的办法,通常用补肾的办法反而就不辣了。
 
10、 人的一生就是从哭到笑的一生,从攥着拳头到撒手的一生,生下来的时候是自己哭,大家笑,走的时候是自己笑,大家哭。就是这么一生。
 
有些病症,表面看起来是上火,实际上却是内里虚寒。《伤寒杂病论》说,“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些病人表面上身上很热,但却还是想多加衣被,说明他的热只在皮肤,寒却在骨髓。
 
反之,病人外表十分寒冷,却又不想穿衣加被,说明他的寒只在皮肤,内里骨髓却是热的。这实际上是中医辨别寒热真假的纲领和秘诀。是寒是热,辨别的关键是看病人的喜恶。那些喜欢吃瓜子炒货,吃辣的、烫的才觉得舒服的女性朋友,虽然表面上是上火,实际上也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其实质是内在的阳气不足,寒气太盛!
 
“心中无冷病,不怕热上身”,动不动就容易上火的女性朋友,需要考虑一下是不是内里有寒气的存在。如果在上火的同时,伴有怕冷怕风,四肢冰凉,面色苍白,疲乏少力,就需要温补阳气,益气养血。
11、 人体内有大量的水液,这些水液只有不停运动,才能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一旦停止运行,就会形成水肿、积液、痰涎等。而水液运行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要在阳气的温煦作用下,化成水气。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肾阳的作用,称为肾的气化。
口腔溃疡、咽炎伤津之误!由于外感引起嗓子疼,外表不解而一味消炎伤及津液,再用寒药过重,造成长期不愈。 

治疗秋咳需“补阳”

秋咳困扰很多人!

  每年这个时候,一些人就开始感觉喉咙干燥、发痒;各大医院的门诊也陆续接纳秋咳的病人;有的病人久咳不愈,竟长达数月。

  为什么秋咳会成为一个季节特征明显的病症?得了秋咳到底应该怎么治?南京同仁堂国医馆馆长、中医学博士林坤岳先生,从中医学的角度介绍了秋咳的成因及治疗。

  记者 白丽

  【原因】

  气候干燥天气转凉  人体易感风寒

  见到林坤岳,他的手边放着一本厚重的台湾版经典珍藏的《黄帝内经全集》,一边讲,偶尔就翻出某页来佐证他的观点。

  他说,每年这个时节,很多人开始感觉喉咙不舒服、咳嗽,一旦咳起来又久治不愈,有的转了一大圈才来找中医治疗。他说:老祖宗的东西非常管用!他介绍,古人早就总结出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随着阳气的变化而产生四季寒热的温度变化,春夏阳气重,气候温热,湿气也比较重,秋冬阳气渐收,天气转为寒凉而干燥。尤其在夏天进入秋季的时节,湿润的气候渐渐变得干燥,人体口腔、咽喉、鼻黏膜也跟着干燥起来。加上天气转凉,人体最容易感受风寒而咳嗽。

  【误区】

  用消炎解热药物  或导致久治不愈

  林坤岳说,一年四季都有咳嗽,而秋天的咳嗽不论有痰无痰,总是伴随咽喉明显的干燥感或疼痛感,有时剧烈咳嗽又难咳出痰,常久久不愈,表现出“秋咳”独有的特性。

  林坤岳以“湿”字的繁体写法“濕”来分析,“濕”是“水”字边加上“日”加上“丝”,也就是一摊水加上阳光的热能,才能化为一丝丝水汽滋润大地。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随着秋天寒气渐重阳气收敛,大地因阳气不足而干燥,人体的阳气也会随之渐渐收敛,显现鼻咽喉及皮肤因湿气不足而干燥。所以,秋咳就是以失去湿润表现干燥为特点的。

  秋咳寒重又干燥。很多人在治疗上就步入误区,以为咳嗽就是干燥“上火”,马上使用抗生素、阿司匹林、磺胺等寒凉湿重的药物及饮食,孰不知这些消炎解热的药物进入人体后虽然降温抑制了细菌,但也大大抑制了人体黏膜组织分泌原液,使得口腔、咽喉、鼻黏膜更加干燥,因而导致久治不愈,甚至越治越重。

  【治疗】

  要注意保暖  食用温性食物

  怎样化“寒”“湿”为“润”,彻底根治“秋咳”呢?林坤岳认为,除了去寒化痰外,着重滋阴养肺润燥才有良效。林坤岳认为,秋咳的治疗需注重“补阳”。他说,身体如果缺乏“阳气”,“寒”、“湿”就不能转化成“一丝丝的气”来滋润人体。这时如果再吃生冷食品,更使身体冻结,干咳怎么解决得了?!

  林坤岳说,治疗秋咳要注意保暖与食用温性食物,偏于寒凉的食物如海鲜、大白菜、西瓜、哈密瓜、椰子、芒果等要避免摄取。其他高油脂、高蛋白、高糖、高热量食品如鸡蛋、牛奶、面包、蛋糕、糖果、甘蔗、龙眼、荔枝、榴莲、巧克力等均要节制,以免炎症加重而产生更多的痰液。

  另外,喝水、喝汤、喝饮料等都要温热饮用,禁冰凉食品如冰淇淋、冰棒等。

  药物的选用除了去寒化痰药物外,还要加入滋润性较强的药物。为此,林坤岳特别介绍了几个常用的方剂和养阴润肺的辅助食物,方便大家选用。

  【链接】

  常用治疗秋咳药方

  1.清燥救肺汤:桑叶、生石膏、杏仁、枇杷叶、阿胶、麦门 冬、胡麻仁、甘草。

  2.麦门冬汤:麦门冬、人参、炙甘草、米、大枣、半夏。

  3.沙参麦冬汤:沙参、麦门冬、玉竹、天花粉、生扁豆、甘草、桑叶。

  4.百合固金汤:百合、玄参、麦门冬、当归、芍药、生地黄、熟地黄、桔梗、贝母。

  另外痰多加瓜篓仁、贝母;久咳不愈加地骨皮、桔梗;便秘加玄参;痰少黄稠加瓜篓仁、贝母、竹茹;痰中带血或咳血加白茅根、白芨、仙鹤草;咽喉干燥疼痛加胖大海、天花粉。

  养阴润肺食疗法

  1.百合、白木耳糙米粥;

  2.香梨、百合炖川贝;

  3.桑叶、阿胶炖莲藕;

  4.麦门冬、百合炖川贝;

  5.罗汉果乌梅汤。

  以上依寒气的轻重,均可加入1-5片老姜去寒气。

  【专家名片】

  林坤岳  中医学博士、副教授,台湾林水谟老中医内、妇、儿科六代传承。

  擅长:纯中药鼻炎咽炎雾化,针灸、刺血,皮肤病、胃肠炎、小儿高烧咳嗽等病症的治疗与调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