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花了2天时间,自己将往期的《非诚勿扰》过了一遍,感觉其内容不像网上说的那样特别离谱。 目前的《非诚勿扰》尽管“精彩”依旧,但收视率已风光不再,想重新回到上半年的辉煌,难度不小。 网上关于它的搜索结果,砍去单纯为下一集做预告外,多数仍以负面内容出现,尤其在新闻资讯这一块特别明显,“拜金”“低俗”等关键词屡屡映入眼帘。 然而,《非诚勿扰》真的一点儿优点也没有么? 平心而论,这档婚恋节目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平台:可以锻炼人的临场发挥及其心理素质,可以在上星卫视里进行最大程度的自我展示与宣传;同时,由于束缚较少,观众(尤其是现场观众)往往能看到节目中男女嘉宾较为原生态的一面。尹鸿教授在《<非诚勿扰>:寓情于乐》一文中写道:“其实,对观众而言,谁与性格是否匹配是否适合做男女朋友并不十分重要,看点在于整个选择判断过程的戏剧变化和奇观效果:谁的灯亮得多,谁的灯灭的快,那个女孩或男孩更有个性、谁人气更高、更有人缘,谁乖巧、谁智慧,谁纯情、谁拜金,谁是穷小子、谁是富二代,这些概念在观众的观看体验中不断形成并深化,成为他们日后继续守候节目的理由。”就《非诚勿扰》这类节目而言,相亲成功与否并非终极目的,当节目过程中各个元素进行充分娱乐化的展现,才是其所追求的。 不可否认,“拜金”“低俗”等行为确实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它们是空穴来风的么?这种行为是否因为有社会因素在内而使其有将负面行为“习惯化”的倾向? 事实上,没有哪档节目是那样的完美无缺,《非诚勿扰》不过是众多节目里比较普通的一个了,其上半年被过度聚焦,某种程度上表明内陆电视娱乐节目的创造力不足,媒体内容太单一。陈昌凤教授指出:“<非诚勿扰>这样的节目,如果放在一个多元的社会环境里面也不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但是在娱乐节目如此单一的情况下,它就被过分的关注了。”个别媒体对《非诚勿扰》的负面炒作,本质也是为吸引眼球、扩大影响的自我炒作,放眼望去,没有几家媒体去真正关注、理性思考内陆娱乐媒体如何良性健康发展,这恰恰是这个行业最为悲剧的事情。不喜欢《非诚勿扰》可以换台,但当其它台的娱乐节目内容平庸且同质化过于严重时,我们又能往哪里换呢? 不仅是《非诚勿扰》,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当前的电视娱乐节目大多没有层次性,“既要迎合公务白领,又要让广大平民百姓喜闻乐见。”难免会出现众口难调的局面。《非诚勿扰》犹如在“摸着石头过河”,需要的更是小贬大鼓励,而不是全盘否定,其它的内陆娱乐节目亦然。以婚恋为代表的娱乐媒体,如能以为大众负责为准绳,适当加以创新,预防内容形式同质化,从长远看还是有希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