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部分断裂带简介

 望舒天 2010-08-27
1. 班公错-怒江断层带

班公错-怒江断层带,或称班公错-东巧-怒江断层带,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条大型断层带。
它在中国境内西起班公错,向东经改则、东巧(属安多,今名强玛),到丁青后转向东
南,沿怒江进入缅甸境内,在中国境内长约2,500千米。

班公错-怒江断层带是在四川期的白垩纪末期到古近纪早期形成的。在这一时期,冈底斯
地块向北不断移动,与其北部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羌塘地块逐渐发生碰撞,于是
形成了班公错-怒江碰撞带。冈底斯地块完全拼合到羌塘地块之上后,这条碰撞带便转变
为逆掩断层带。

班公错-怒江断层带在地貌上表现为一条东西横贯羌塘高原的低地,班公错和安多-狮泉
河公路均位于这条低地内。这条断层带的东南部分则形成怒江河谷
2. 定日-洛扎断层带
定日-洛扎断层带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条断层带,它的别名较多,如吉隆-错那断层带、喜
马拉雅主北断层带等。该断层带西起普兰之东,向东经吉隆、定日、岗巴、洛扎至错那
以东一带,近东西走向,长约800千米。

定日-洛扎断层带是在新近纪至早更新世的喜马拉雅构造期间形成的。由于印度板块在此
时向北与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喜马拉雅地块相碰撞,不仅造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的
抬升,也使喜马拉雅地块内出现了一系列的逆掩断层,定日-洛扎断层带就是这一系列逆
掩断层中最北的一条。

在地貌上,定日-洛扎断层带表现为喜马拉雅山北麓近东西向的一条低地,朋曲和叶如藏
布谷地即发育于这条低地内。
3. 噶尔-纳木错断层带

噶尔-纳木错断层带,或称噶尔-措迈断层带、革吉-念青唐古拉断层带,是位于青藏高原
上的一条断层带。它西起革吉邦巴(旧属噶尔),向东经亚热、隆格尔、扎日南木错
南、措迈(属昂仁县)至纳木错以东的念青唐古拉山脉西麓而止。

噶尔-纳木错断层带是冈底斯地块的块内断裂,在喜马拉雅地块开始与已经拼合到欧亚板
块之上的冈底斯地块碰撞的华北构造期间开始发育。早期表现为由北向南的逆冲断层,
中期呈现斜冲-韧性剪切性运动,晚期则表现为左行走滑特征。

噶尔-纳木错断层带在地貌上表现为隔开南边的冈底斯山和北边的羌塘高原的东西向长条
低地。在这条低地内发育了大量的内陆湖泊,成为青藏高原上有名的湖区。西藏最大的
一些湖泊如纳木错、格仁错、昂孜错、当惹雍错、扎日南木错、塔若错、昂拉仁错等均
位于这一低地内。
4. 金沙江断层带

金沙江断层带,简称金沙江带,是中国西部的一条巨型断层带。它西起昆仑山南麓,向
东经过可可西里山脉的若拉岗日南,东接通天河谷,然后沿金沙江河谷折向东南方,直
抵元江河谷,并在云南河口进入越南境内。

金沙江带开始形成于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末期其南段首先完成碰撞,思茅-印度支那板块
拼合到华南板块之上(华南板块在三叠纪晚期则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使这一段由碰
撞带转化为走滑断层。以后,羌塘地块的北部向北移动,约在白垩纪早期碰撞到欧亚板
块之上,从而使金沙江断层带的北段由碰撞带转化为逆掩断层。由于金沙江断层带的南
段受到后来的构造运动的剧烈改造,而北段又位于藏北无人区,科考活动难于大规模进
行,因此对于这一断层带的许多细节,目前还处在推测和争议之中。

金沙江带是三叠纪印支期的四条重要碰撞带之一(另外三条是澜沧江带、秦岭-大别山带
和绍兴-十万大山带),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古生代末期尚位于特提斯洋中的许多零散
陆块陆续彼此碰撞,并向北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中国大陆(西藏大
部除外)。

在地貌上,金沙江带的北段表现为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山以南的一条东西向低地。西金乌
兰湖和乌兰乌拉湖即位于这一低地内。其南段则形成金沙江河谷和元江河谷。
5. 澜沧江断层带

澜沧江断层带,简称澜沧江带,是中国西部的一条巨型断层带。它西起中印边界的空喀
拉哨所附近,向东横越羌塘高原北部,到唐古拉山脉北麓的温泉后,沿澜沧江河谷折向
南方,经云南昌宁、孟连进入缅甸、泰国境内。

澜沧江带开始形成于晚二叠世,晚三叠世其南段(又名昌宁-孟连断层带)首先完成碰
撞,保山-中缅马苏地块拼合到华南板块之上(华南板块在此时也拼合到欧亚板块之
上),使这一段由碰撞带转化为走滑断层。以后,羌塘地块的南部向北移动,约在白垩
纪早期碰撞到欧亚板块之上,从而使澜沧江带的北段(又名空喀拉-唐古拉温泉断层带)
由碰撞带转化为逆掩断层。由于澜沧江带的北段位于藏北无人区,科考活动难于大规模
进行,因此对于这一段的许多细节,目前还处在推测和争议之中。

澜沧江带是三叠纪印支期的四条重要碰撞带之一(另外三条是金沙江带、秦岭-大别山带
和绍兴-十万大山带),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古生代末期尚位于特提斯洋中的许多零散
陆块陆续彼此碰撞,并向北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中国大陆(西藏大
部除外)。

在地貌上,澜沧江带的北段表现为羌塘高原北部的一条不明显的东西向低地,多尔索洞
错和米提江占木错即位于这一低地内。其南段则形成澜沧江河谷
6. 郯城-庐江断层带

郯城-庐江断层带(简称郯庐断层带)是中国东部的一条大型断层带,因最初发现时认为
其北起山东郯城,南至安徽庐江而得名。实际上,郯庐断层带北段一直沿北北东方向经
渤海、中国东北延伸至鄂霍次克海,在中国境内的长度达2400多千米。在地史上,其南
段也一度伸达今庐山。

郯庐断层带的南段(郯城以南)在三叠纪末期形成,当时是扬子板块与中朝板块之间的
秦岭-大别碰撞带以东的一条走滑断层。在中生代燕山期,因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到欧亚
板块(广义)之下,而使郯庐断层带向北大幅度延伸,并转化为逆冲断层。以后,郯庐
断层带虽然一度恢复为走滑断层,但在多数时间内仍以逆冲运动为主。

在新构造期,郯庐断层带为右行走滑-逆冲断层。历史上沿这一断层带发生了许多大地
震,如1668年郯城地震、1975年海城地震等。
7. 雅鲁藏布江断层带

雅鲁藏布江断层带,或称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断层带,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条大型断层带。
它在中国境内西起噶尔藏布及其下游的森格藏布河谷(森格藏布出国境后称印度河),
向东经玛旁雍错北,东至雅鲁藏布江河谷,再向东至米林后绕过雅鲁藏布大峡谷,经墨
脱折向东南方向出境,在中国境内长达2,000千米以上。

雅鲁藏布江断层带是在始新世至渐新世的华北构造期间形成的,在这一时期,喜马拉雅
地块向北不断移动,与其北部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冈底斯地块逐渐发生碰撞,于
是形成了雅鲁藏布江碰撞带。喜马拉雅地块完全与欧亚板块碰撞之后,这条碰撞带便转
变为逆掩断层带。

雅鲁藏布江断层带在地貌上表现为一条大型的东西向低地,将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与北
部的冈底斯山脉隔开。印度河上游和雅鲁藏布江均奔流于这条低地内,自然条件较好,
因而沿河谷聚居了西藏的大部分人口,成为西藏最发达的地区。
7. 雅鲁藏布江断层带

雅鲁藏布江断层带,或称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断层带,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条大型断层带。
它在中国境内西起噶尔藏布及其下游的森格藏布河谷(森格藏布出国境后称印度河),
向东经玛旁雍错北,东至雅鲁藏布江河谷,再向东至米林后绕过雅鲁藏布大峡谷,经墨
脱折向东南方向出境,在中国境内长达2,000千米以上。

雅鲁藏布江断层带是在始新世至渐新世的华北构造期间形成的,在这一时期,喜马拉雅
地块向北不断移动,与其北部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冈底斯地块逐渐发生碰撞,于
是形成了雅鲁藏布江碰撞带。喜马拉雅地块完全与欧亚板块碰撞之后,这条碰撞带便转
变为逆掩断层带。

雅鲁藏布江断层带在地貌上表现为一条大型的东西向低地,将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与北
部的冈底斯山脉隔开。印度河上游和雅鲁藏布江均奔流于这条低地内,自然条件较好,
因而沿河谷聚居了西藏的大部分人口,成为西藏最发达的地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