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时辰养生法 [图]

 雨霖收藏屋 2010-08-29
 
 

谈十二时辰养生,首先就要谈到经络问题。而说到经络学说,就要先谈谈《黄帝内经》。因为这本2500 年前的古书,被从古至今的中医奉为圭臬的宝典。它里面不仅包括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断、治疗、防病保健,还涉及天文、地理、哲学,可以说是一部东方的 人体健康圣经 。其实,中国古代并没有明确的分科,所有学问都是互通有无,互为一体的。中医作为与人性命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毫无疑问也融入了哲学、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精华。
       首先,从哲学上说,中医把人本身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脑、心、肝、脾、肺、肾等等单个的脏器,中医认为是经络联系了全身,从而体现了东方哲学里常说的整体观;并且认为疾病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阶段要用不同方法治疗,这非常符合现在的发展论;而中医涉及的具体理论,又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
       从天文学上说,中医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认为自然界的任何一点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的气血运行,从而对人的身体产生各种好或坏的影响;一年之中,春夏阳气升发,气血浮于身体表面,秋冬阳气内敛,气血沉于身体之里;一月之中,每月月圆的时候,人的气血较盛,月缺时,人的气血较弱;一天之中,时辰不等,各个经络气血盛衰也有不同。
       从地理方面讲,居住环境也会影响人的身体状况。比如北方风沙多,所以北方人的皮肤纹理较粗燥;南方天气潮湿多雨,所以南方人皮肤较为细腻。因此,治疗同样的病,对南方人和北方人的经络刺激就要有很多不同,不能一概论之。

《黄帝内经》对人体经络的作用推崇备至,说经络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活下去,生病治病的关键都是经络,可以说是“决生死,治百病”。书中具体描述了每条经络在人体上的运行,还讲到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枝节”,也就是经络向内归宿于五脏六腑,内属于脏腑,外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总之,经络把人体各部分都联系起来,变成了一个奥妙无穷的活生生的整体。现在我们看到的完整经络学说,实际上就来源于《黄帝内经》。
       作为经络学说的第一位实践者,黄帝自己就很注重保养身体,所以他最终活了120 多岁,而他的子孙也都是寿高百岁,其实在当时草药并不是最常用的治病方法,按摩才是,当然那时候还不叫“按摩”,而称“导引”、“按跷”。《黄帝内经》里是这样讲的: “行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于按摩,廖酒”。也就是说,当经络不通的时候,身体的某些部位一定会有反应,而通过按摩, 廖酒可以疏通经络中的气血,气血通了人就好了。这应该是最早的经络养生了。
       其实《黄帝内经》不是黄帝时候的作品,而是从春秋战国开始,人们在实践中,在治疗救人的过程中一步步完善起来的,是历代祖先传承下来的精华!
       东汉的“方书之祖”有“救命活神仙”之称的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经络学说。他认为人所生的疾病是通过一条叫“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这样的道路从体外向体内传输的,根据疾病所属的经络不同,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如此最初的风寒感冒病在太阳经,要用麻黄汤来治。它的《伤寒论》也是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明代的李时珍,大家都知道他是《本草纲目》的作者,其实他还写过《奇经八脉考》一书,里面主要是对古人奇经八脉文献的汇集、考证。他说: “内景隧道,内视反观者能明察之。”也就是说,经络不是一般人能看到的,只有那些  “能内视”的人方能看到。这种观点影响至今,现在很多练气功的人也是这样认识经络的。
       武当山有名道士曾经练气功到了很高的境界,开了“天眼”。他说,在练功练入化境以后就能看到自己经络的循环,路线跟《黄帝内经》里记载的一模一样,而且身体内阴阳经循环交接,只是两侧的方向相反。这就是李时珍说的“内视反观者”。用现代的话说就是透视眼,就是所谓的特异功能。据说名医扁鹊就是透视眼,就能看到人的五脏六腑,所以看病时很神很准。既然能看到人的内脏,当然就能看到人体内精确的经络走行以及药物的归经之路。

大家都知道,以前的人学中医不是在学校,而是在医馆或者药堂后。拜师后师父首先要徒弟学的就是经络,因为只有懂得经络才能明白脏腑之间互相有什么关系,所以不学经络就不知道如何用药、如何开方,因为中药是讲究归经的。而古代的中医都是大儒, “医文同源”,“医道同源”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正是对此的形象描述。
       依据中医“治病之要、气内为保”的学说,按揉经络穴位与内服药物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回归自然是现在全球健康生活的大趋势,虽然以前不断有这样那样的药物出现,而且还打着纯天然的提取物等招牌,但对我们身体来说毕竟是外来异物,肯定不如我们激活自身的潜能来预防和治疗更好。这样看来,通过经络调动身体自我修复功能,会不会是医学的返璞归真呢?“经络敏感人”的发现,使人联想到揉经络穴位为主流的医学时代即将到来。
       经络是疏通五脏六腑的通道,指压、推拿、针灸、拔罐、刮痧火疗、电疗、以及如同铜人疗法的能量疗法都不治病,只不过是通过各有特色的调理过程而疏通经络,经络疏通了,人体的很多病症也随之减轻或消失了,这与中医理论中常说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一个道理。
       讲到经络这个话题,不得不提及江湖中流传的一些说法。提起武侠小说,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一些江湖传说中很厉害的武功,比如六脉神剑,九阴真经,隔空点穴什么的,几乎所有的武侠小说和武侠剧都能看到有关穴位、经脉的描述,让人觉得神秘莫测。而大部分人眼中的经络穴位,都是通过这些小说、电视剧知道的,难怪很多人总会问:“武侠小说总说某人因为一次奇遇打通了任督二脉,从此功夫大增,一夜之间就成了武林高手。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就能无法无天,那到底什么是任督二脉,打通任督二脉是什么概念呢?” “练功到至境之际,是不是真能让百会冒烟?丹田在什么地方?”
       其实经脉、穴位都是中医眼里疾病与人身体的传导器,因为中国的气功、武术,比如易经筋、太极拳,都跟经穴有关;所以金庸、古龙们就发挥他们的想象,把武功写得出神入化,经络也就成了很玄的东西。
       小说虽然有夸张的成份,但也反映了经络的重要性。其实说穿了,气通则机能顺畅,气堵则百毒囤积,经络通了,虽然不能让你功力大增,但也能使你身体大健。
       至于点穴,曾记得中央电视台有一个专访,说咱的国家的一位点穴大师与一位散打高手比武,结果散打高手被一穴点中,一下就趴下了,后来点穴大师给他揉了揉穴位,一会儿就缓过来了。
       在中医的眼里,大多数人都会有经络堵塞的现象,经络不通,气血就流不动了,“不通则痛”,这时就会出现各种疼痛和其他适感。如比路上堵车了,被堵的人就会急躁,甚而鸣笛,到处乱哄哄的。有些人总是头痛、腰腿痛、肩颈痛或者总觉得身体的某个地方发酸、发麻等等,让人给扎扎针或者做做按摩之后很快就能缓解,这就是因为通过刺激穴位或者沿着经络按揉恢复了经络的畅通,使人身体的气血能正常流动,从而各种症状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或者减弱,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了。
       中医认为人的经络是人体的活地图,人体的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如同一棵大树有树干还有分出去的枝叶类似。经,有“径”的含义,径就是路,指的是大并且深的直行主干;络,有“网”的含义,也就像网络一样,指的是分支,小并且浅的横行支脉。经络就像身体内深浅不一,纵横交错的沟渠一样,运行着气和血,使人的生命能够延续。只有把这些沟渠打扫干净让气血畅通无阻,人的身体才不会出现问题。为了预防我们身体发生疾病,为了及时知道身体哪儿堵住了,我们就必须先知道经脉到底在哪儿。
       十二正经如江河,奇经八脉似水库。经络的主体叫经脉,就是运行气和血的主要道路,相当于北京的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当然人体不像树那么简单,只有一个主干,人体的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这十二正经是主干,要向外分出“分支”来联络四肢躯干的皮筋骨,它们向内深入到胸膛、腹腔,上行到头,是胸、腹及头部的主要支脉,主要作用是沟通人体的内脏,并加强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有 “别行之正经”之称。
       如果说十二正经是奔流不息的江河,那奇经八脉就像水库一样。平时十二正经的气和血奔流不息时,奇经八脉也会很平静地正常运行,一旦十二正经气血不足,流动无力时,奇经八脉这个水库储存的“水”就会补充到江河中;相反,十二正经气血太多了,太过于汹涌了, “水库”也会增大储备,使气血流动过来。只有这样,人体正常的功能才会平衡,这个道理说简单点就像防洪抗旱。而从医学上来说,奇经八脉对全身经脉实际上起着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总之,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互调节,相互配合,才能保证人体的平安无事,就像士地要跟大自然的降雨配合才能保证有好的收成一样。
       除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之外,人体中还有如山溪小河流一样的十五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络脉是经脉分出的浅层分支,其中较大的主要有十五络,相当于比较粗的树枝。主要在人的四肢及躯干的前面、后面、侧面。十五络还有分支,起联络沟通的作用,能够加强上面和下面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十五络在人体内的走向有向里向外两个方向,所以它能够加强表里的联系,促进表里气血的流通。络脉再分出的更细小的分支称孙络,一般浮现于皮肤表层。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叫浮络、血络,它们就像人的微循环系统,纵横交错,愈分愈多,愈分愈小,最后弥散全身。
       总之,人体的经络是有主干有分支的,这些分支都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着,默默地为人的身体贡献着力量。
       除了经络以外,还有跟经络相联系的部分,叫经络的连属部分。人是立体的,所以这种连属包括向内和向外两大部分。
       讲养生,还要涉及到一个非常关键的词——五脏六腑。那么什么是五脏六腑呢?中医将内脏统称为五脏六腑,《黄帝内经》中的《素问,五脏别论》说: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心、肝、脾、肺、肾是五脏,是实质性器官,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气血精液,也就是生成并储存人体的所有精华;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为六腑,是空腔性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简单说就是消化食物,排出废物。所以,五脏如比蓄水池,六腑相当于输送管道。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上面说的六腑大都是属于消化系统的,这跟几千年以前没有解剖基础的中医看法竟然不谋而合。
       经络是五脏六腑的镜子,更像是一对同气相求的孪生子。现代研究发现,经络循环的部位与络属的脏腑有神经上的联系,所以它们之间的病理现象会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种对不懂中医的人而言,可能认为是毫无根据的。例如,明明牙疼为什么按手上的穴位?胃疼却要按脚上的穴位?这不是南辕北辙吗?但从经络的原理来看,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同气相求、血缘相通,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具体来说,心经属于心脏,络于小肠;肝经属于肝,络于胆;肺经属于肺脏,络于大脑;肾经属于肾脏,络于膀胱;心包经属于心包,络于三焦;胃经属于胃,络于脾;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胆经属于胆,络于肝;三焦经属于三焦,络于心包;膀胱经属于膀胱,络于肾。阴经和阳经就这样交互连结,组成纵横交错的网络。
       除了血肉联系脏腑外,经络向外还要联系经筋和皮肤,这样气血才能输送到那些地方,关节才能活动,皮肤才有光泽。这些外连部分包括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十二经筋是经脉的气血会聚在筋肉关节的部分,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骸,利于关节活动。
       十二皮部则是经脉的气血在皮肤的分布。皮肤是身体的最外层,也就是人体系统的第一道防火墙,可以保护机体,抵抗病邪入侵。另外,当内脏和经络出现问题时,会在皮肤上有所反映,比如会出现皮肤变暗,没有光泽,有色斑或者长痘,所以治疗这些病症光从表面的皮肤着手是不够的,关键是调整内脏和经络。前面我们说经络向内与内脏联系,所以调整经络的气和血就能调整内脏的气血,气血正常了,皮肤自然变好了。
       在中医理论中,还有“天人相应”的说法,即是说,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是天地的一分子,人的一举一动,都与天地息息相关。天地是有节律的,太阳每天早晨从东边升起,晚上在西边落下,祖先们根据太阳的位置变化规律把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和二十四节气。人的气血也同样随着太阳的位置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
       几千年的中医,把人的身体与大自然中的景象紧密联系起来,并用这种整体思维的方式给人疗病。比如大自然中有黑夜和白天,有静有动,这些都是相对的,那么人作为微缩的小自然体也一样有阴有阳。古时没有 “小时”这个说法,一天被分为了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中人的气和血都是不一样的,这个时辰大肠经的气血最多,下个时辰胃经的气血最盛,因为气血跟水一样,都是流动着的。而这种气血的循经流动就像一个环似的完美无缺。
       十二经脉的直行方向有向上和向下两种,比如手三阴从胸走向手,手三阳从手走向头,足三阴从脚走向胸,足三阳从头走向脚,十二经脉相互连接起来就像一个环。具体次序是这样的: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太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胆肝经 手太阴肺经。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
       人体内的气血流动是循经运行的,和五个手指有长短一样,不同经脉的气血也同样有多有少。下面的十二经络气血歌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多气多血为阳明,少气太阳厥阴经;
       二少太阴常少血,六经气血需分明。
       这是说,手足阳明经属于多气多血的经络,这也是为什么我要提倡阳明经是最重要的经络的原因。手足太阳和手足厥阴经属于多血少气的经络。
      
 经络问题,还有一种提法,就是经络可以“决生死,处百病”。《黄帝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这句话很多人知道,很多书上都有提及。现在还讲这个问题,是因为通过这句话我们能很真切地感受到经络有多么的重要:好比我们的身体是一座城市,经络就是这个城市里的各种管道,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座城市里的上下管道不通了会有什么后果?下水道堵了,污水横流;天然气管道不通了,那冬天就等着哆嗦吧。只有各种管道正常了,一切工作才能照常进行。经络也是一样,哪里不通了哪里就会出问题,把它疏通好了,病也就没了,这就是“处百 病,调虚实”。以才“不可不通”。而就经络本身,具体说来,有以下作用:

1 )联系全身
       经络可以把人的内脏、四肢、五官、皮肤和肉等所有部分都联系起来,就好像地下线缆把整个城市连接起来一样。每一条通路通畅,身体才能保持平衡与统一,维持正常活动。

2 )运行气血
       天然气需要用管道输送到各个部门、机构乃至家庭,同样,气血也要通过经络输送到身体各处,滋润全身上下内外。每个人的生命都要依赖气血维持,经络就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通过经络系统把气血等营养品输送到全身,人才能有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

3 )人体屏障
       外部疾病侵犯人体往往是从表面开始,再慢慢向里发展,也就是先从皮肤开始。经络向外与皮肤相连,可以运行到表面的皮肤,好像砖瓦一样垒成坚固的城墙,每当外敌入侵时,经络首当其冲地发挥其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4 )反映内在
       疾病也有从内生的,“病从口入”就是因为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使身体的气血不正常,再通过经络反映人体内在的症状,中医管这叫“以表入里”。

5 )调气血
       人的潜力很大,我们的肝脏只有1/3 在工作,心脏只有1/2 在工作……. 如果它们出现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激发调动身体的潜能。按照中医理论,内脏跟经络的气血是相通的,内脏出现问题,可以通过经络和体表的穴位调整气血虚实。这也是铜人疗法、针灸、按摩、气功等可以治疗内科病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嘴不但能吃饭,还能吃进细菌,成为疾病感染的途径。经络也一样,它可以运行气血,行使上面说的那些功能,但是人体一旦有病了,它也是病菌从外向里“走”的路。但只要我们知道了它们的循行规律,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这就好比敌人来偷袭,我们知道了他的行军路线,就可以提前做好防护准备。
       经络和脏腑相关联,经络通了,我们的身体才能通畅,健康才有保证。前面讲了十二正经,还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有点复杂了。如果身体有什么不舒服,难道我们真要每天把全身都敲揉个遍吗?当然不用,我们只要找到身体上的关键点(在铜人疗法中我们称其为阻滞点)就行。
       中医说脾胃中焦主运化水谷,也就是主消化,是人的后天之本,那多气多血的阳明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其他经脉就不重要了。说它重要也是针对运化问题相对而言的。而我们之所以说阳明经的疏通性对人体保健的重要性,是因为人是一个整体,哪个部分罢工都会产生疾病。阳明经从头,胸腹一直到腿的外侧的前缘,贯穿全身,所以对全身的气血都有畅通作用。
       胃肠的功能有多重要人们都能体会到,胃肠不好就会出现很多小毛病,如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胃肠道的气血生成不足了,身体内的废物就不能及时运走,日渐堆积,形成各种毒素,不但会出现以上所述症状,还会在脸上起粉刺、痤疮等影响美观的东西,甚至还有可能出现音哑等失音现象。所以中医在治疗时有句口头禅:“ 有病没病,肠胃扫净”。说的就是要保持胃肠的通畅。

但要保持脏腑功能的正常,不能总靠吃药,而是通过平时的保健来维护它,调整它。比如按揉足三里就可以调整肠胃功能。
       一个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时候,敲胃经5 分钟,整个人感到有点气,但会觉得身体畅通多了,如果是第一次敲,当晚会睡得特别好,而睡得好就能使人体气血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到最佳状态。

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医不是治病,而是治人的。它是通过调整人自身的阴阳虚实,调动人自身的抗病能力,把疾病赶出体外。经常有人说,苍蝇不叮没缝的蛋。把自已身体练好了疾病就无从下手。但是“练”身体可不是简单地做做晨练,而是要针对健康的关键,疾病的关键去练。

那么,健康的关键在哪里呢?
       前面说过,经络是运行身体内气和血的通路。气和血是一对相互支持同仇敌忾的战友。它们使我们的体内各种组织器官保持生气,斗志昂扬,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古代就有“ 气为血帅,气行血行,血为气母,血至气至,气若顺得意轻松,血若通远离病痛”的说法。经络畅通了,气血才能正常运行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这些部分得到精华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各自的功能,这样的整体才称得上是健康的。
       总之,经络畅通就是健康的关键,祛除疾病的关键。要保持健康,防治疾病,就要从疏通人体经络系统开始。每天敲十四经和按揉几个重要穴位,就足够能疏通一个普通人的经络,保证他应对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现代生命科学预测人类的寿命是125-175 岁,而目前我们的平均寿命才78 岁左右,这说明我们身体还存在着巨大的潜能。而这一潜能的调动则要依靠经络的调整和畅通,依靠顺应自然法则的养生。

而讲到养生最主要的 是因天之序问题,即人体的生命日节律,也就是一天当中人的养生法则。首先,我们要接触的概念就是时辰。现代人大多数人都已经习惯用小时来计数时间,然而这在古代则不同,古人是用时辰来计数每天的不同时间的,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每天的24 小时,恰好是12 个时辰,这些时辰被定名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首先讲子时,子时是夜里11 点到凌晨1 点,这段期间是胆经当令,所谓当令,用现代的说法就是值班,这就是说,在子时的这两个小时的时间内我们的人体中是胆经在值班。在中国文化里,非常重视这个时辰,因为养生家们认为这个时辰是生命体一阳初生的时间。

大家都知道,在东半球,半夜时分恰恰是天最黑暗的时候,这时阳气开始生发。在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凡内藏皆取决于胆。取决于胆的什么呢?取决于胆的生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到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困顿,可是到夜里11 点时,我们恰恰又会很清醒,这就是因为阳气开始生发起来了的缘故。在这里,我们一定要记住一条重要的经络——胆经。

现在讲一个基本的汉字,有助于我们对传统中医文化的理解,那就是脏腑的这个脏字,在繁体字中,脏是这样的“臓”。在中医理论中的这个臓字,关系到三个层面:臓:形气神。

所谓形,就是它的物质基础。不要以为用西医的疗法把胆囊切除了,就可以说胆经就生发不起来了,不会。胆经是在人体中的一条很长的经脉,从头一直到脚。而这样的一条从头到脚的经脉,就是形。

所谓气,指的是经络之气的运行,是指生命体的生命运动方式。

所谓神,是指形气特别足了以后的生命体的外现。

传统中医非常有趣,有人说,脏,是一个月旁一个庄字,其实那指的是物质结构,而中国传统中医说臓,是内臓的意思,内藏就有外象,这一点不难理解。比如说一根手指,用中医的观点来理解,这根手指上就有五臓。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知道,手上是有皮毛,在中医里边说肺主皮毛,所以皮毛的问题都跟肺气有关联,像皮肤病等皮毛的毛病都是跟肺气有关的。皮毛里边裹的是肉,肉跟脾有关,脾主肌肉。里边还有血,血由心所主。然后里面还有骨头,这种最收敛、最固敛的东西,是由肾所主的。还有筋,我们的身体要想活动,都是由筋来连缀的,筋的好坏跟肝有关,肝气是否生发,跟肝经有关。是不是从一根手指都可以看出五藏来?

回头再看子时,在子时的时候,胆经生发,比如说我们喜欢把手举起来,这都是在胆气的生发这个样子,我们打一个哈欠以后,然后人就显得精神一些,这也是胆气生发起来的象。

胆经是从人的外眼角开始一直沿着头的两侧下行,然后沿着人体的侧面,再一直沿着身体的外侧,往下走到脚的小趾、四趾,这条经络就是胆经。

胆经一直沿着后脑部位循行,所以才有胆主决断一说。比如说当人们有些事情想不清楚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个动作——挠头,挠的地方正好是胆经的循行路线,人们决断力不够的时候就会挠头。而这一挠就会生发出新的解决办法来。还有,当人们胆火上升的时候,后脑勺就会发痒,然后就会挠这个部位,挠着挠着胆火就会降下来。

讲到胆经,我们会联想到一件事,大家都知道,人的生肖,即十二属相,但是很少有人会想到,在这十二生肖中,为什么以鼠开头?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子时的象又是什么呢?就是老鼠。因为老鼠是在夜里最活跃的。为什么还要用老鼠来比喻胆经这个问题呢?就是说胆虽然主生发,但是这个时候阳气还特别的小,就像老鼠一样小。很多人都见过太极图,一般人认为,太极图中的鱼眼即为少阳,胆为少阳,少阳就是最小的那个阳,从太极图上也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一边是阴的话,那么另一边就是阳,少阳是指鱼眼位置,是生发力最足的地方。阳气最终的生发,是要靠这个鱼眼的,所以这也是十二生肖以鼠为首的一个原因。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作息不规律,经常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到了夜里11 点时,如果再不睡,而继续熬夜,11 点以后就开始不思睡眠了,慢慢就会形成失眠。怎么办?怎样治疗失眠呢?请大家记住,《黄帝内经》里既然讲要顺其自然,就这样很简单的一句话,然而它却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吃饭、怎么睡觉。在失眠的临床表现症状当中,常见的是心肾不交造成的失眠症。那么什么又是心肾不交呢?心,在中医五行中属火,心就是火,这是《易经》里边的离卦,然后肾水,是坎卦,就是水的象。那么如果心肾不交,这个卦就非常不好,被称为未济卦。因为心火是上漂的,肾水是下行的,那么虚火扰头,虚火全在上面扰动着你的头脑的话,你就不容易睡得着觉。那么怎么治呢?就是先把这个火拽下去,形成既济卦,这个卦象就非常好了,也就是让肾水上去,让心火下来,从而把失眠治好。上面讲的这种心肾不交是失眠的一种表现。还有一种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假如你晚上吃了很多东西,你的所有气血都要去消化这些食物,所以阳气就不能充分地到达头上,就会出现一直翻身而睡不着觉的情形。这种失眠又该怎么治呢?其实对这种失眠症最好办了,一句话,晚上少吃。中国古代养生学告诉我们要过午不食,就是出于这个原因。为什么到晚上要少吃呢?在白天,上午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阳气可以化万物。所以在上午的时候,你吃多少东西都没关系,只要你吃得下,老天的阳气还有人体内部的阳气,都可以把这些食物消化掉。而到晚上时,阴气回复和逐次上升,在一派阴霾之气笼罩之下,任何东西都是不容易化开的。所以晚上尤其是夜里吃东西,其本身就不容易消化,反而会造成对人体的损害。这就是子时的一个概念。

从养生学的角度,除了子时因吃东西不能消化,而要拒绝再进食之外,还有一个说法也要注意,那就是,所谓睡子午觉的问题。子午指的是子时和午时,就是说这个时间内最好是养成卧而眠的习惯,有利于阴阳的协调,促进身体的健康。

第二个时辰是丑时。丑时是凌晨1 点到3 点,这个时候是肝经当令,也就是说肝经在这个时候值班。那么肝都有哪些作用呢?比如说肝藏血、肝主筋。

这里涉及的第一个概念就是左肝右肺。这个提法是目前西方医学很不同意的一个观点,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肝是在人体的右边,可是中医学里为什么非要去讲左边为肝,右边为肺?大家去药王殿也会看到,药王殿里边一般供的都是孙思邈像,经常会出现这么一个图,就是孙思邈身下坐着老虎,手上抓着一条龙。这是什么意思呢?它是在告诉我们,龙是什么,龙就是东方。在中国古代文化里,有青龙,指东方,西方叫白虎,南方叫朱雀,北方叫玄武。那么既然是东方为肝,就像青龙,大家看所有画的龙,大多是飞腾的,是飞腾向上的,而这条飞腾的龙却是低着头,这也是有讲究的。我们中国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图叫做二龙戏珠,二龙戏珠图中间的那个珠子,实际上就代表生命,生命才是珠宝。而相反,我们看画虎的图,最凶猛的虎是什么样的呢?是下山虎,对不对? 下山猛虎跟腾飞巨龙的形象相反,头都是昂着的,这也有讲究。虎都是主降,大家一定要知道,气往下降的时候一定要抬起来,这就要体现龙的作用了。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妙处。任何东西不能只升不降,任何东西又不能只降不升,这也是《易经》里所讲的,否极泰来的概念。那么为什么左肝右肺呢?实际上它告诉你肝气是主升的,比如说出现头疼的时候,你去看医生,医生就会告诉你,头疼是属于肝阳上亢,就是肝的阳气拼命地往上走。那么,实际上是告诉你哪儿出问题了呢?是你收敛的功能,降的功能出问题了。你就这么一直升着,而没有降。讲左边实际上是在讲生发,在往上升。右边是主降的,肺气主降。所谓降龙伏虎,实际上是调和升降。这在道教的养生理论中,被认为是最难的,就是说使人体的气机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是最难的一件事。《易经》里有一句叫乾卦上九,见群龙无首吉。所谓见群龙无首吉,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全有,就是这个生命之机。见群龙无首吉,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身体的最健康状态。假如你自己身体不健康,你就要知道是哪个方向、哪个部分出了问题,是收藏出问题了,还是生发出问题了。你整天到晚没精打采,就是生发出问题了。而生发的问题是从哪儿导致的呢?是因为你冬天藏的不够,是因为你把肾精耗散得太厉害了,没有东西可以生发了,在中医五行里管这种状况叫水生木,如果你冬天的东西没藏够的话,你的木就生不起来。这就是中国文化,而对于中国文化一定要看前三步,看后三步,而不是只看当下。在治病上也这样,不能是哪儿的病就治哪儿,中医就讲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儿已经病了,不治这儿要治哪儿呢?是要找到根源,拔出病根。一定要记住,之所以上面出了症状,实际上是底下出了问题。因而你要固摄住中央脾土,然后再把你的收敛功能恢复起来,你这个肝的问题才能好转。其实这也是肝肾同源的问题。

第二点是肝藏血和肝主筋,藏血的功能实际上就是飞龙的低头的原因,低头才能够藏得住,把血藏住。主筋,我们身体当中所有筋的方面,比如说有人的手掌握不起来,就是握力出了问题。所谓筋是指弹性,就像皮筋一样是有弹性的。当人体中的弹性出了问题以后,都是肝的问题,是肝这个筋的弹性没有了,还是谁出的问题呢?其实是血出的问题,是血不能够柔润这条筋了,因而就握不住了。现在患肝病的人特别多,这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很不好的习惯有关联,比如夜里不睡觉,凌晨1 点到3 点,如果你不睡觉的话,你就养不起肝血,这是很危险的。所以养生学中强调从子时开始就要睡觉。

第三个问题,将军之官,谋略出焉。所谓将军之官,是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里说的,意思是指肝是将军之官,是主谋略的。我们的聪明才智能否最大发挥全看我们的肝气足不足,如果肝气很足的话,我们就显得很聪明,反应很敏捷。那么将军之官是什么意思呢?所谓将军,不仅是能打仗的人,而是能够运筹帷幄的人。将军运筹帷幄的功能就是藏血,而这个谋略出焉说的则是,把肝气养足了才能够有谋略。

再回头讲左肝右肺,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人会有深切体会,比如说当你刚开始生气的时候,你通常是右边疼,那是肝气先瘀滞住了,不会一下子就疼到肝这边来,再继续生气就吃不下饭了,这叫木克土,木是肝,中央脾胃为土,这么一生气,出现木克土,就把脾胃给克制住了。那么这个时辰叫什么呢,叫丑时。丑字在古代是这样“杽”记住凡是这么写的字的手,那么杽是这儿有约束,就说得手要伸出去的时候又要缩回来,要伸就是生发,缩回来不就是收敛。所以在这个时候,虽然生发,像牛一样生发气很足了,像牛一样大,但是还要有所收敛,这就是杽的涵义。这就告诉我们,凌晨的时候人要睡觉,但是不能一味地睡下去,那样也会出问题。

第三个时辰是寅时,寅时是凌晨3 点到5 点,这个时候是肺经当令。《黄帝内经》的经脉篇,实际上是以肺经开头的。那么我们想一想,为什么在所有的经脉学说里都是由肺经开头的呢?比如说《黄帝内经》里边,经脉的顺序是: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祥。

还是按照这个顺序这么走,那么为什么从肺经开始呢?实际上我们现在过春节的么时间,就是在寅月,这个寅时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比如说我们夜里几点醒来,这是最危险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夜里3 点到5 点,醒过来是最不好的,为什么呢?因为从这个时间段开始,人体的气血开始重新分配,心需要多少,肾需要多少,这个分配的任务是由肺经来完成的。所以3 点到5 点的时候,应该是人睡的最沉的时候。因为人体从静到动的转化是通过深度的睡眠来完成的。而这种重新分配的过程,一定要在最深度睡眠当中来完成。对于正常人而言,假如这个时候早醒,或者是出现大汗淋漓,就预示着你的收藏功能已经很差了。要赶快去找医生,看一看,把这个毛病治好。提到这个时辰,我们还会联想到,一些心脏病人会死于凌晨三四点钟,其实这也是跟肺经这个时候开始重新分配人体气血密切相关,因为气血不足,而不够分配,心血不足,就容易出现心梗。反过来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要注意家里如果有老人,如果有心脏病人的话,一定要叮嘱他慢慢起床,提醒他慢起床,同时尽量的不做早锻炼,就因气血刚刚开始分配,如果这个时候一锻炼,等于又生硬地抽调一些气血上来,很容易造成所谓的猝死现象。

第四个时辰是卯时,卯时是早晨5 点到7 点,这个时候是大肠经当令。我们原先老说,要养成早晨排便的习惯,其实不用养,这是人体气机自然的一种走势,到早晨5 点到7 点的时候,人排便应该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那么在这个时期, 5 点到7 点天就亮了,这叫天门开,相对而言地户也要开,那么地户在中医里指的是魄门。肛门,就是魄门。那么在中医里有一句话叫做肺与大肠相表里。表里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这有点像夫妻,丈夫在外边忙着的时候,妻子就应该在家里,丈夫如果特别忙了,妻子也相对要忙。中医看病要问二便,在很大程度上问的是心肺的功能。如果大便出了问题,实际上是肺气出问题了。

第五个时辰是辰时,就是上午7 点到9 点,这个时间是胃经当令。胃经是起于迎香,往上一直走到山根,沿着头角至额颅。先是走颜面,然后沿着身体一直走到脚趾的中趾下,如果你第二个脚趾出现疼痛的话,那是胃经出问题了。在脸部的时候,我们现在经常会看到一些年轻人长痤疮,而痤疮一般都会长在脸颊或者额头上,实际上这都是胃经的病,治痤疮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从胃经治。那么为什么会长痤疮呢?实际上这是由于胃寒造成的。往往这种长痤疮的人,通常都特别喜欢喝冷饮,而人体内部是一个恒温的机制,假如喝了大量的冷饮的话,慢慢就造成了胃寒,人体是有自保功能的,人体的这种自保功能就会发出热来攻胃里的这个寒,而这一攻就形成胃的燥火,你就会更渴,就更愿意喝冷饮,这样人体就会发出更多的热来攻寒,如此反复下去恶性循环,慢慢地燥火表现在脸上就形成了痤疮。实际上我们在喝水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到,夏天恰恰我们应该喝温水,越喝温水越解渴,越喝凉水越不解渴。

现在说一下,7 点到9 点为什么一定要吃早饭,吃早饭是为什么呢?经脉气血从子时一阳升,到卯时的时候阳气全升起来,这时太阳也已经升起来了,天地出现一片阳的象,吃早饭就是你要补充一些阴,食物是属于阴的。前面都是阳气在运化,这时吃食物就像你人体的补充一样,就非常重要。而且吃早饭可以抑制肥胖,上午是阳气最足的时候,人体也是阳气气机最旺盛的时候,食物是最容易运化的。吃早饭不会发胖也跟下一个经脉脾经有关,脾就主运化,能够通过运化把这些变成精血,然后输送到你的五脏去。所以早饭多吃不会发胖。刚才讲到脸上的痤疮的问题,胃经沿着颈部一直往下走,然后在上半身过的正好是乳中,就是乳房的正中线。实际上像女子经痛,月经前有乳房胀痛的现象其实都跟胃经相关。然后接着下落到大肠,一直下来沿着前腿走,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当我们前腿的毛病,我们腿前面出现问题的时候,通常都是胃经出问题,是胃病。还有膝盖,胃经也路过膝盖。古人是非常强调护住膝盖的。为什么要护住膝盖?你看古人坐的坐姿,要是像我们现在这么坐的话,他的两手也会扶在膝盖上。大家知道,手中有一个劳宫穴是心包,那么这个穴位是属于火穴,用它捂住膝盖可以防止膝盖受凉,而且可以保护胃气。古人跪坐也要把手放在膝盖上,其实这都是养生。另外,胃经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 足三里。足三里这个穴位是在膝下三寸处,它是一个长寿穴,经常按摩足三里,实际上也是养护胃气的一个好办法。

       第六个时辰是巳时,上午9 点到11 点,是脾经当令。脾主运化,脾和肺同属于太阴。什么意思呢?所谓的太阴就是说,它们都具有分配的功能,肺分配的是全身的气血,而脾主管的是把胃腐熟了的食物的气血输送到肌肉腠理当中。所以脾相对于肺来说是一个前期的初步工作。脾主一身之肌肉,假如肌肉出现问题,脾胃不合就会使肌肉无力,身体无力。脾有一个外现,表现在嘴唇上,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很好的话,嘴唇就很滋润就很丰满。如果脾很弱,嘴唇也会出现一些比如发瘪,干枯。现在很多的重症肌无力问题,实际上也是由于脾病造成的。包括一些老年人,越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有一个象,就是眼皮越来越下垂,眼皮都耷拉下来,这是脾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脾在志为思,脾,所谓意就是脾的神明,所以说脾在志为思。脾发达的人,按说应该是头脑非常灵活的人。他的关联性就非常强,可是如果过思,思虑过分的话,就会伤脾,伤了脾气、脾经、脾神,伤了那个意,就是思伤脾。而身体的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身体只要出现湿肿这些问题都是脾病。

第七个辰是午时,午时是指上午11 点到下午1 点,这个时候是心经当令。心经,午时是跟子时相对的,心经当令的时候,恰恰是午时一阴生,从卦象看,一根阴爻开始升起来了,恰恰在最热的时候,阴气开始上升。这个时辰在古人认为非常重要。古代是非常重视子午这两个时辰的,如前面讲的要睡子午觉,还有练子午功,古代练功的人都重视子午功。为什么要练子午功?其实就是重视心肾相交的问题,心和肾相交的能力越强,人就越精神。心的神明为神,肾的神明为精。那么这时候心肾相交,就是让心火下去,让肾水上来。之所以要子时和午时练功,就是要借助天地一阳升或天地一阴生的时候,对健身就会更加有效。可是对于普通人,对于不练功的人,怎么能达到心肾相交呢?那就是睡觉,人一睡过去,我们经常说睡得死死的,这就是心肾相交,睡得不死就是心肾不交,所以午时和子时要睡觉,午间要有一点小憩,哪怕是稍微休息一下也是至关重要的,哪怕能闭上眼睛养养神都有益处。另外,要想达到心肾相交,还有一些土办法,就是学会晕。有的人晕针,扎针的时候一晕针,这个人呼的一下就晕过去,最好是还没扎就晕过去了,如此他就心肾相交了。往往晕针的病人得病好治,也在于这儿,他能够一瞬间达到这种心肾相交的程度。另外一点就是午时在十二生肖当中属马。在中国古代文化里,认为马是属于火性,马的性子很烈,就像心一样,所以心经当令的午时用马来打比方。大家可以仔细去观察马,马是这样的一种动物,就是你给它一鞭子它会跑到死。马的这种烈性,就像我们的心脏一样永远在那儿跳跃不停。 

第八个时辰就是未时,未时是下午1 点到3 点,是小肠经当令。小肠在中医里叫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小肠有点像国税局,它收了很多的钱,但自己不能花,必须上缴,这叫化物出焉,腐熟完了的东西的精华被小肠吸收以后最终还要拿出来分配给各个脏器,这是小肠的功能。在这个时间小肠经当令就是因为它主吸收,所以强调午饭要吃好。所谓吃好,就是营养和口味都要相对很高才可以,而且还要好吸收,而这个吸收全要看你的吸收能力如何,并非是吃什么好东西就能吸收得了的,如果你吸收能力很差,吃进去再好的东西,你不能够消化吸收,照样会形成垃圾,还要调你的元气出来化掉它,反而使你身体更虚。所以说不管什么东西,你都要针对你自己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去吃才可以。在中医理论中,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心与小肠相表里。所谓表里,其关系类似于夫妻关系,表为阳,外表就是阳,里为阴,内里就是阴。在家庭中,表就是丈夫,里就是妻子。阳出了问题,阴自然也有问题,阴出了问题,阳也同样会有问题,这就是表里的关系。老婆出了问题,老婆天天在家里说他的丈夫不赚钱,就会逼得丈夫去违法乱纪,去贪污受贿,这就是表里。

那么心与小肠相表里是怎样的呢?大家一定要记住,心为君主之官,心是不受邪的,因为它主要在那散,心脏病可能最初会表现在小肠经上。也就是说在临床上有这样的病人,心脏好像没问题,但每天到下午两点多钟的时候都会出现胸闷心慌,可是你要让他去查,他查了半天就是没病,检查不出来活动病灶。其实,在这个时候心脏确实有问题了,只是还不严重而已。我们知道小肠属于太阳,属于阳,小肠这个时候有反应,就是你的阳外边很敏感的这个东西已经知道里边出问题了,就是心出问题了。所以当这个时间段出现一些不好的感觉,心里很难受等现象的时候,反而要加强对心脏的保护。

第九个时辰是申时,申时是下午3 点到5 点,膀胱经当令。膀胱经是从头到脚一条沿着后背下行的一条经脉。我们知道胃经是从脸开始一直到腿上到脚趾的一条大经脉。那么膀胱经则是从头沿着人的后背一直到小趾的一条经脉,所以当小趾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说是膀胱经出了问题,因为膀胱经是可以直接上脑的,而且它一直从我们的睛明穴开始,从精明穴开始一直上脑,然后沿着后背走下去,它是可以走到脑部的一条经脉。在这个时间段,实际上是人的记忆力和头脑最灵活的时间。古代叫做朝而授业,夕而习复。就是早晨学完东西,到这个时间段,应该好好地去练习,可以增强记忆。在企业,如果这时候开董事会,应该是办公效率最高的时候,因为阳气这个时候正好都是上脑的。如果效率不高,只能意味着董事会的人全是病人。膀胱经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就是膀胱经有问题。比如说光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如果你去看中医的话,他一定要问清楚到底是两边痛还是前额痛或者后脑痛,甚至里面的中空痛,这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是两边痛,是胆经的问题,而左边偏头痛和右边偏头痛也是不同的,因为左主肝,右主肺,左边是肝经,左边头痛有可能是肝血的问题,而右面有可能是肺气的问题,所以在治疗上都会是有所不同的;那么前额痛是哪儿的问题呢?是胃经的问题。有人前额就像戴顶帽子似的感觉,其实都是归属于胃经的病;而后脑痛则是膀胱经的问题;中空痛是肝经的问题。

第二点是膀胱与肾相表里,膀胱经和肾经是互为夫妻的。比如说当男人撒不出尿来的时候,你经常会有一个习惯动作——往前努一下腰,这就是外边阳出不来,靠肾的力量往外顶。所以当人撒尿出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原因在肾,这是膀胱与肾相表里的一个佐证。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小孩子和老人在撒尿的时候,有时候会出现身体抖一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孩子和老人是不一样的,小孩子就是精,像《易经》里的潜龙勿用,它还没有全调出来,所以当下面用力的时候,上面就显出一点空,所以他就要抖。而老人的那个精不够了,是精不足以用,没有用的了,下边一使劲上边就空了,所以也会抖一下。古人在养生中,非常强调行、走、坐、卧,认为行走坐卧都是养生,包括大便小解也是养生。那么这个时候该怎么养?因为在这时,都是在动你全身的气血,比如说关于小便的时候,古代的养生方法就有一个很重要的养生原则,就是一定要咬住后槽牙,因为牙齿是肾经的外现;肾主骨,牙齿也是骨头的象,是最密固的,也是收敛气最足的。所以牙齿好不好,是肾气的问题。根据牙齿的好坏就能看出肾功能有没有问题。这个时候咬住牙关,实际上是憋住气。还有就是别说话,说话就上气,就在上面泄掉了。第三点是存储津液。膀胱经这条经脉是最长的一条经脉,它是申猴,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可以上到最高处,也可以下到最低处,这是猴性,也就是膀胱经的象。膀胱经主存储津液,气化则能出焉。现在临床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好多人口唇干燥,谓之干燥症,吃个馒头就得喝口水,实际上嘴里的唾是为肾所主,膀胱经气化功能好的话,能够把肾水带上来,口内就可以有唾液,如果气化功能不好,阳气不足,肾水上不来,就口唇干燥。

第十个时辰是酉时,酉时是下午5 点到7 点,肾经当令。我们中国人对肾是最为关注的,首先第一点肾主藏精。那么到底什么是精?现在经常说精是最微小的物质,它到底有多微小,是分子还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它就像钱,什么都可以买,什么都可以变现,这就是精。中医里的精的概念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你缺这种细胞了,它能够给你生出来,这就是精。精就是支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一个物质。肾神为志,肾精外显表现的就是志,小孩子志向就大,老人因为肾精不足所以志向就比较短浅,还有就是在这个时辰,十二生肖里边它相对于鸡,(酉)鸡是什么意味呢?鸡在所有动物里是最下,鸡的性质是火,火性,鸡也是火性,相对于水,肾水。火藏于水中。肾水,我们说肾的象是为水,那么什么是水中的一点点真阳。在自然界中我们能不能找到这种东西,而这个东西就是什么呢,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个东西是跟它非常像的,就是雷电。中医把肾里边所藏的这一点点火叫做龙雷之火,而这点火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最基本的可以生发的源泉。大家平常吃鸡就会发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鸡怎么吃,炖老母鸡。炖的,因为它属于火性,所以只能放在水里去炖。相反,吃鸭子就不同。北京人吃鸭子是非常讲究的,鸭子是属于寒性的东西,所以有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么鸭子一定是要用烤的方法来吃,这样吃东西,才符合物质本身的那个性质。寒性的东西要经过烤,如果不烤的话,就有可能会拉稀泻肚。那么鸡也是最养人的,为什么它养人,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鸡为发物,为什么鸡为发物,鸡的所谓发物的这个性质就是它能够把热散出来,也是指鸡里边藏着这一点点真阳,藏着这个火性可以把火发出来。

另外,酉时发低烧是肾气大伤,那么发低烧就涉及到一个发烧的问题,大家一定要记住,发低烧好还是发高烧好,想一想,发高烧,实际上是气血足的一个象,如果你气血特别足的话,才有可能发高烧,老年人发高烧的可能性就不太大了,而真正发高烧的是哪些人呢,像小孩子动不动就可以达到很高的热度,达到40 度或者41 度,可是老年人就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么高的度数。而发低烧是怎么回事呢?发低烧实际上是气血水平已经很低的一个象。一般到了下午5 点到7 点的这个时候如果发低烧就是肾气大伤。哪些人身上容易表现出来呢?一个是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本来是人类生活当中的一个黄金时期,这又涉及到一个教育的问题,青春期的孩子如果手淫过度就有可能会出现肾气大伤,酉时发低烧的现象。所以在青春期发育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家应该是诗人、哲学家和文学家来教育这些孩子。让孩子们多读一些圣贤的书,把他对身体的关注转移出来,转移到对灵魂的关注,而不应该是生理方面,让他更觉得这是可以随随便便的一件事。中医讲的欲不可早,是说欲望是不可以提前的,欲不可以早,很早开始性生活,对于女孩子伤的是血,而男孩子性生活过早伤的是精,这对他们身体的危害是没有穷尽的。还有一个是过度的问题,夫妻之间如果性生活过度的话,也会发低烧,这时就一定要注意,身体到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保养。《黄帝内经》中讲,肾精可以技巧出焉,它可以出技巧,这个技巧是什么东西呢?在表面一层意思是说人心灵手巧,你如果心灵手巧,实际上是肾精足的表现。另外,肾精具有创造力。为什么说它有创造力?大家知道,创造力在人身上的一个表现是生育能力,肾精足就可以,男子肾精足,体魄就强壮,精子就活跃;对女子而言,女子的卵泡发育成熟也是肾精足表现,这样就可以行造化之功,可以生育孩子。

还有一点,我们中国人常说人活一口气,这涉及到元气的问题。关于元气有人打过一个比方,认为元气就是先天带来的那点东西。有点像我们去煤气站拉煤气罐,你拿到那个煤气罐时并不知道罐内之气足还是不足,你根本不清楚,但是你拿到了就是你的,就是你的元气的多少。如果你只拿到半罐气的煤气罐,就说明你元气是很虚的。但是这个人有没有可能长寿呢?想一想,这种人要想长寿的话,他必须尽量不用火,或者把阀门开的特别小,这就叫养。如果你的煤气罐的气非常足,拿回来使劲地用大火来烧,这样也会短寿。这是说你人生的那些阀门,那些气机不可以开得太大,要节省点。那么人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气机呢?是少阳、是小火、是温曛。用《易经》里的话叫氤氲,是很润泽的一个东西,是少阳的火,是小火。那么元气藏在哪儿呢?元气藏在肾里。如同五脏就像五个兄弟一样,假如我们的元气就像父母,而五脏就像兄弟,那么我们想一想,父母一般都居住在谁的家里呢?就中国人的传统而言,父母都居住在老大的家里。肾在五脏里实际上相当于老大,那么这个元气就会藏在老大的家里。就是说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每天能够正常的工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都在调动我们的肾精。那么又是靠什么来调动我们的肾精和元气的,人活着就是一口气,我们是靠什么来调这口气呢?实际上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要吃的一个东西,天天都在调着我们的元气,才得以保障我们能够正常有序地生活下去,而这个东西是在我们日常饭桌上每天都必备的,它就是盐。盐,中医讲咸味入肾,盐是入肾的。所以从养生学角度讲,味要清淡不要太浓。现代人压力大,工作紧张,元气已经越来越虚了,很多人会发现自己吃饭的时候,口味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就是特别喜浓味的和咸味的辣味的东西。这个吃饭本身,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这个象,反映到我们人体里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元气已经大伤,我们的肾精已经不足,需要靠浓的辛辣的这些东西,冲窜的这些东西来把它调起来。

我们每天都在用元气,关键看怎么用的问题。所以它是维系我们生机的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在农村养种猪,要在配种的时候,让它吃大盐,吃很咸很咸的东西,就是在调它的元气,然后才用它配种,用完以后,这种猪肯定就不能吃了。用中医的话来说,这就是药渣,都已经废掉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什么每天要吃盐,中医讲矿物质,盐是矿物质,盐是可以镇定安神的矿物质,可以把元气调出来,那么到底是不是盐安神了呢? 其实安神的东西是肾经足而上调的结果。关于这个问题,说开来还有一点,就是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补肾?人活着每天都有创造和消耗。既然肾是主创造的,但人体肯定每天有消耗,消耗最厉害的实际上就是肾精的外泄。比如说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小孩子没有房事,而且同时在情志上他又不会出现过度,所以小孩子基本上是哀而不伤。小孩子一会儿哭了,但过一会儿他马上又高兴了,那个悲伤的情绪不会永远影响他,正是在这两种情况下,一个是他没有房事,一个是他哀而不伤,他的情绪不会太停滞,这样他就处在一个经脉很通畅的情况下,因而小孩子的成长速度是最快的。而中年人不同,中年人有房事,同时情绪上容易受到打击和伤害,属于哀而伤者。因此中年人就容易经脉不通畅,就会出现机体的老化,而这种变老的原因就是消耗大于吸收。当你的消耗大于吸收时,就会逐渐出现老化。同时因为肾精涉及到色欲的问题,真正的色欲其实是釜底抽薪,对身体的损害是很大的。我们讲养生,还要注意一点,假如我们的情绪经常低落,经脉经常不通畅,心情经常郁闷,就会耗损肾精。《红楼梦》中描写的所谓意淫,就属于暗耗肾精,暗暗的把肾精耗散掉了。暗耗肾精比明耗肾精更加严重地损害机体。如果你耗的太多,在人中位置就会有所显现,本来正常的人中都应该是长宽深的,如果肾精损耗太厉害了,人中就会慢慢地变平了。这很简单,不用看医生,你照照镜子就能够知道你自己的身体的一些状况,你耗的如何。但是,即使你的人中不正常,不是宽而深,而是短又平也不要伤心,没关系,这是可以养的。只要你学会养生,只要你好好地注意身体,好好地吃饭睡觉,你的人中慢慢会变成长宽深的。我这样讲并不是说中年人就不能进行房事了,你依然可以像做任何事一样进行房事运动。但是要记住一句话:当你身体好的时候,房事可以激发生机,当你身体状况特别不好的时候,房事就会损耗你的精气,损伤你的身体。

第十一个时辰是戌时,晚上79 点,心包经当令。在么西医理论中没有心包经的一个概念。什么叫心包呢?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是不受邪的,那么总得有代邪受过的,代邪受过的就是心包。心包经是从心脏的外围开始,然后走腋下三寸,再一直沿着手的前臂的中线,包括劳宫穴,到达中指端。如果是中指出现麻木,实际上是心包有病,心包在代君受过,是心脏的病发出来首先表现在心包上。中医认为心包经的病叫心澹澹大动,就是当你心慌,心脏嘭腾嘭腾往外跳的时候那是心包的病,还不是心脏的病。

心包走劳宫穴,这一点很重要,要时刻牢记。戌时是晚上7 点到9 点,正处于阴气正盛,阳气将尽的时候。心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在两乳之间,这个穴位叫做膻中穴,当你心情特别郁闷时,你会有一个习惯性动作,你生了大气,就会嘭嘭地拍胸脯,这叫搏膺,就是打自己的胸脯子,而你打击的位置恰好就是膻中。膻中穴是主喜乐的,主高兴的一个穴位,就是说你这儿如果堵了对你的身体会很不利,对你的情绪都会有影响。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经常去按摩膻中。实际上膻中穴在西医里就相当于过去的胸腺,我们过去认为胸腺基本上退化了,小孩子出生之前胸腺是非常大的,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免疫系统,然后等到孩子出生以后,这个免疫系统就开始有点退缩,而实际上你经常按摩它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刺激胸腺的整个的振动,这对身体是非常好的。还有现在民间兴起一种锻炼方法,叫做拨心包经,敲打心包经。这是对我们人来说非常有效的一个解郁的方法。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先掐住自己的腋下里边的一根大筋,把它拨动。怎么知道你拨到没拨到那根大筋呢?当你拨到这跟大筋的时候,你的小指和无名指就会发麻,尤其是小指,这个大筋这个穴位,叫极泉穴,这是一个心经上的很重要的穴位。你把它掐住了,如果你的小指发麻就拨对了。每天晚上临睡觉前拨十来遍,两边都要拨,不是单拨一边,拨完了以后,用手掌分别敲打前臂的中线一直到中指,就可以往外除去心包积液。经常通过这种拍打心包经的锻炼方式,让自己的郁闷和心包积液排出体外,对身体是有好处的。要坚持每天晚上都拍打,还可以减肥,因为你的心包积液除掉了,心脏的活力加强了,整个身心的代谢都会加强。

另外,每天晚上7 点到9 点的这个时候,喜乐出焉。既然喜乐出焉,是说在中国古代这个时候就是娱乐的时间,所以我们现在到这个时间,大家就要去娱乐,去玩。古代可不像我们现在这么去玩,天黑了,你要玩的话还得点着灯,很费油,所以古代人不这么做。那么古人干嘛呢?就是唠嗑,唠嗑是为下一步做准备的,是为亥时做准备的。这个时候的唠嗑主要是为下一步过性生活,就是先要满足身心的,就是心的愉悦,由心的愉悦然后进一步变为身的愉悦。现代医学认为,做爱的最佳时间是夜里10 点,所以这个时候你要先保持一个心的舒畅,从内心深处来愉悦自己。在我们人生当中最起码有两个很重要的十分钟,第一个十分钟就是每天要跟自己的身体交流十分钟,比如说你去拨心包经,去拍打你的心包经,或者哪怕最低的水准,你自己去闭目养神十分钟,这个时候要让身体全方位地有一个休息,这个十分钟是很重要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十分钟,就是要跟自己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交流十分钟。我们现在不是讲和谐社会吗?和谐社会最关键的一条,就是首先要有一个家庭的和谐,所以这个时候你不能说我一边看着报纸,一边跟我太太交流,这是不可以的,你必须认认真真地跟她去探讨,不管是谈情还是说事,你都要认认真真地去运用这十分钟。这十分钟是你生活当中很重要的十分钟,是可以保证你的生活将来有序发展的十分钟。

另外,上面我们提到,由于心包经是走劳宫穴的,所以我们也要明白,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动作,其实都可以治身体的病。比如说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手心出汗,而且还会有一个现象,就是一紧张就出汗。这些都意味着什么呢?实际上都意味着心包经不敛,就是心包经的气血不收敛的原因而造成了手心出汗。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一个动作,在全世界都是共通的一个动作,就是双手合十,这个动作实际上是干嘛的呢?合十在中国,如果从中医的角度讲,这个合十手心应该是空一些的,合十实际上就是收敛心包。真正的合十,你的掌根处正好是对着膻中,这是收敛心神的一个动作,你只要这么做,你的心神就可以收住,你一合十,眼睛自然会闭上,因为心收敛了,神就知道收敛了。眼睛就是神的外散,就是肝魂,所以这时候你眼睛就会收回来。比如还有很多动作,像下跪,我们中国人讲下跪,古代是这样,现代很少有人去下跪了。其实下跪也是在讲中国文化,也是在讲一种身心修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在放下自我的时候,你才能够重现人生的另外一面,实际上下跪讲的是放下自我。不是说谁都可以下跪,不是说你给任何人都可以下跪的,你是在某个特定的人面前才可以放下自我。像这些动作,我们在生活当中都应该注意,这在中医来讲它也涉及到身体的修炼问题,这就叫做以形领气,就是通过形,通过身体的动作来保障气的运行。

第十二个时辰是亥时,晚上9 点到11 点,亥时气血流注于三焦经,三焦经当令。三焦在中医里是个不容易说清楚的概念,“焦”字的意思是用小火烤小鸟。三焦无论是指人体上中下,还是里中外,都是指生命处于一团融融温暖气息中,中国人形容它为“氤氲”,中医把氤氲交融的状态归属于少阳……故而“亥”这个字非常有意思,像一男子搂抱一怀孕女子,而《说文解字》的第一个字是“一”,最后一个字就是“亥”,如果说“一”在古代文化中代表先天的混沌,那么“亥”字则表示又回到初始的混沌状态,生命的轮回重又开始。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始终能看到其精神内核的统一性,无论是医道,还是文字学,始终能看到古人对宇宙自然生命的理解与态度,并不是只有太阳每日照常升起,人类的生命与生活也会沿着其本来的秩序而运动和发展,都可以在结束的时刻一切又重新开始……这个时刻人们应该安眠,让整个身体(三焦)都得到休息和休整,并从这种彻底的休整中孕育新的生机。

以上讲的是人体经络与时间的关系,以及气血循环的运行特点。可以看出,  根据《黄帝内经》记载,每天十二时辰和人的十二经络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掌握这个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你就会得到健康的身体。现将这个规律简单介绍如下:

      2100------2300        免疫系统修复

      2300------100         骨髓造血

      100--------300        肝脏修复

      300--------500        呼吸系统

      500--------700        大肠

      700--------900        胃

      900--------1100       脾脏

      1100-------1300       肝脏造血

      1300-------1500       小肠

      1500-------1700       膀胱

      1700-------1900       肾脏

      1900-------2100       心脏、大脑

下一个问题是怎样配合十二时辰经络的走向达到养生的目的。

卯时5 点至7  :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宜喝水。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辰时7 点至9  :胃经旺,有利于消化,需吃早餐。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抉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人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辟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附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巳时9 点至11  :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宜慢饮水。

脾足大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人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午时11 点至13 点:心经旺,宜午睡。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隔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未时13 点至15 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臂臑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隔,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申时15 点至17 点:膀胱经旺,宜运动、多喝水。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胭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胭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酉时17 点至19 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宜休息。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胭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戌时19 点至21 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宜散步。

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隔,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从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亥时21 点至23 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宜安静。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隔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颞;其支者,从耳后至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子时23 点至1 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毗后;其支者,别锐毗,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隔,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含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趾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丑时1 点至3 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髁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人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隔,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隔,上注肺。

寅时3 点至5 点:肺经旺,其中4 点时呼吸最弱。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引文来源/作者:都市耕者)


 


依循阴阳变化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法
 

  综上所述,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古代不少养生家推崇12个时辰各自依照昼夜阴阳变化规律进行养生。最后为你介绍古人的“十二时辰养生法”,大家不妨一试。

起床轻微活动
起床轻微活动

  1、卯时(5:00-7:00)

  见晨光即披衣起床,叩齿300次,转动两肩,活动筋骨,先将两手搓热,擦鼻两旁、熨摩两目六七遍;再将两耳揉卷五六遍;然后以两手抱后脑,手心掩耳,用食指弹中指、击脑后各24次。然后去室外打太极拳或练其他导引术。

  2、辰时(7:00-9:00)

  起床健身后,饮一杯白开水,用木梳梳发百余遍,有醒脑明目的作用。洗脸漱口,早餐。早餐宜食粥,宜淡素,宜饱。饭后,徐徐行走百步,边走边以手摩腹,老年人脾胃虚弱,轻微活动和按摩腹部可促进肠胃蠕动,增强消化。

  3、巳时(9:00-11:00)

  此时或读书、或理家,或种菜养花。疲倦时即闭目静坐养神,或叩齿咽津数十口。不宜高声与人长谈,因为说话耗气,老年人本来气弱,所以须“寡言语以养气”。

午餐要求食物暖软
午餐要求食物暖软

  4、午时(11:00-13:00)

  午餐应美食,不是指山珍海味,而是要求食物暖软,不要吃生冷坚硬的食物。只吃八分饱。食后用茶漱口,涤去油腻,然后午休。

  5、未时(13:00-15:00)

  此时或午眠或练气功,或邀友弈棋,或浏览时事(相当于现代人看报),或做家务。

  6、申时(15:00-17:00)

  此时或读名人诗文,或练书法,或去田园绿地,或观落霞。

  7、酉时(17:00-19:00)

  晚餐宜早,宜少,可饮酒一小杯,不可至醉。用热水洗脚,有降火、活血、除湿之功效。晚漱口,涤去饮食之毒气残物,以利口齿。

自然入睡
自然入睡

  8、戌时(19:00-21:00)

  轻微活动后安眠。睡时宜右侧,“睡如弓”。先睡心,后睡眠,即睡前什么都不想,自然入睡。

  9、亥子(21:00-1:00)

  安睡以养元气,环境宜静,排除干扰。“睡不厌蹴,觉不厌舒”。即睡时可屈膝而卧,醒时宜伸脚舒体,使气血流通,不要只固定一种姿势。

  10、丑寅(1:00-5:00)

  此时为精气发生之时,人以精为宝,宜节制房事,但也不宜强制,60岁以后可20日或一个月一次。

 
(2010/08/29雨霖修改转载/编辑/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