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教版二年级教材修改说明

 浓烈烟草味 2010-08-30

二年级(上册)教材修改说明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辑部 黄为良

 

一、 教学内容的增减

1. 原二年级(上册)中“加和减”(即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单元的内容移至一年级(下册),原一年级(下册)“认识乘法”和“乘法口诀”(即1~6的乘法口诀)移作本册教材的第一、二两个单元。

进行这样的调整,主要有两点考虑。第一,原先把乘法的一部分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下册),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安排在二年级(上册),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一年级学生学习计算的难度。因为依此前的安排,学生在一年级只需要进行口算,而不必涉及笔算。同时,把乘法的一部分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下册),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安排在二年级(上册),也可以使相应各册的学习内容相对丰富一些,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果。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不少教师反映,让一年级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难度较大,学生学得不轻松,教师教得也很吃力。而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计算加法的经验积累得还不够充分。这样一来,非但没有起到“降低计算难度”的目的,反而影响了一部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第二,原先把乘法的认识和1~6的乘法口诀安排在一年级(下册),把除法的认识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安排在二年级(上册),这之间隔了整整一个暑假,部分学生遗忘现象较为严重,因而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乘、除法的概念,也给学生学习用口诀求商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障碍。而通过上述调整,则能避免出现这些问题。

2. 原二年级(上册)结合“乘和除(一)”(78的乘法口诀以及相应的表内乘、除法计算)单元安排的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移至二年级(下册)教学。

进行这样的调整,也有两点考虑。第一,“倍”的概念比较抽象。理解“倍”的概念,并应用这一概念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既需要学生对乘、除法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较为透彻的理解,也需要学生对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更强的分析能力。把这部分内容适当后移,让学生在积累更多的计算乘、除法的经验,以及心智技能更为成熟以后进行学习,应该更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和方法,更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并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第二,乘、除法的认识以及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是小学数学中最为基础的内容,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透彻地理解乘、除法的含义,熟练掌握表内乘、除法的计算,不仅关乎学生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关乎计算能力的形成,而且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有着直接影响。有关“倍”的内容适当后移,能使学生更加专注于体会乘、除法的含义,专注于乘法口诀的熟练记忆,专注于直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出表内乘、除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基础地位。

经过上述调整,本册教科书的所有单元依次为:认识乘法,乘法口诀(一),认识图形,认识除法,口诀求商(一),厘米和米,位置与方向,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时、分、秒,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期末复习。

二、 内容编排上的改进

1. 把乘、除法的认识和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分三段安排。

原二年级(上册)中,789的乘法口诀是分两个单元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因为这部分内容的容量较大,难点相对集中。单从知识点来看,除了789的乘法口诀,以及相应的表内乘、除法计算之外,还涉及乘、除法竖式的认识,的认识,用乘、除法计算解决一些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以及乘法口诀的回顾与整理等。二是为了相对集中地引导学生整理学过的乘法口诀,练习表内乘、除法的计算,以便于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但把乘法的认识和1~6的乘法口诀移至本册教材,并把有关的内容适当后移之后,上述安排就显得有些松散,既不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把握表内乘、除法的知识结构,也不利于教师连贯地组织教学。为此,教材把乘、除法的认识以及表内乘、除法的计算这部分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并分三段安排。第一段,是第一、二单元,让学生认识乘法的含义,学习1~6的乘法口诀,并计算相关的表内乘法式题;第二段,是第四、五单元,让学生认识除法的含义,学习用1~6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关的除法式题;第三段,是第八单元,学习789的乘法口诀,用学习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关的表内乘、除法式题,同时初步认识乘、除法竖式,学习用竖式计算表内乘、除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计算作好准备。这样有分有合、先分后合的安排,一方面能使学生先相对集中地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掌握编制乘法口诀和用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启发学生把在上述第一、二段学习中获得的经验自觉地迁移到第三段的学习中,从而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供机会;另一方面也合理分散了口诀记忆的难点,有利于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熟记全部的乘法口诀,并形成必要的技能。

2. 合理配置“想想做做”和练习。

本套教材中的“想想做做”一般按课时配置,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消化例题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练习则是根据相关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灵活进行安排,其目的侧重于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形成必要的技能、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修改前,与相应教学内容配合的一共有10个练习和1个单元复习。其中,认识乘法安排1个练习,乘法口诀1~6的乘法口诀)安排2个练习和1个单元复习,认识除法安排1个练习,口诀求商安排1个练习,认识图形安排1个练习,乘和除(一)安排2个练习,乘和除(二)安排1个练习,统计与可能性安排1个练习。修改后则一共安排了10个练习与2个单元复习。其中认识图形不再安排练习,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由原乘和除(一)乘和除(二)合并而成的单元]一共安排了4个练习和1个单元复习。不难看出,修改后的教材一方面加强了表内乘、除法的练习,特别是789的乘法口诀以及相应乘、除法计算的练习。这主要考虑了789的乘法口诀句数较多,记忆的难度较大,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删减了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练习,突出了一些基本的折、剪、拼的活动,从而更利于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操作。

教材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的数学概念,建立有关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具体表象,还增加了一些操作性的实践活动。例如,在“认识乘法”的练习中增加了用小棒摆几个几的操作,帮助学生丰富对“几个几相加”的感知;在认识平均分的“想想做做”和练习中增加了把一些物体按不同要求进行平均分的操作,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分的具体方法,感受平均分的实际意义;在“认识厘米”时,增加了用手指比画1厘米的实际长短和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等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在时、分、秒单元的想想做做中,增加了用1分钟时间完成一组口算题、根据本班的作息时间,说说指定的几个时刻同学们分别在做什么、用30秒的时间背乘法口诀表,看看能背多少句、从1数到60,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60秒等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以时、分、秒作单位的时间长短,并逐步建立清晰的时间观念。

教材还适当增加了一些对比练习,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整理1~6的乘法口诀时,先让学生从整理好的口诀表中找出只能计算一道乘法算式的口诀,再让学生在其他的口诀中任意选一句,很快说出两道乘法算式。通过这两题的比较,促使学生从新的角度进一步反思学过的乘法口诀的特点,提高记口诀和用口诀的水平。在认识除法后,增加了根据同一个场景图完成两组(或三组)填空,并写出两道除法算式(或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练习,启发学生进一步明确不管是按指定的每份数,还是按指定的份数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同时,让学生在比较中初步体会乘、除法的联系,从而为学生自主探索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提供有效的支持。在教学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后,让学生根据指定的座位票在按不同方式排列座位的剧场中找出相应的位置,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期末复习中,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厘米、米)和时间单位(时、分、秒),启发学生在选择中比较,在比较中选择,提高对物体长度和时间长短的把握能力。

 

此外,为引导学生分段记忆乘法口诀,提高记忆口诀的效率,本册教材还在相应的复习和练习中多次明确提出记忆的要求。除了继续保留在整理1~6的乘法口诀,以及教学乘法口诀表时启发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记忆之外,还在789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中,分别增加了要求学生从一一得一背到七七四十九,从一一得一背到八八六十四,从一一得一背到九九八十一等题目,在期末复习中再次明确要求背出所有的乘法口诀。这样的安排能有效地分散记忆口诀的难点,有利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调整有关探索活动的要求,降低让学生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的难度。

在教学1~6的乘法口诀后,教科书增加了填未知乘数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数与积的关系,并为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自主探索用口诀求商的方法作些铺垫。

在初次学习用口诀求商时,不再呈现从被除数中连续减去除数,并根据连续减的次数确定除法算式商的方法,而是重点启发学生利用平均分的操作,或联系对“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分别求商,从而引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既体现知识自身发展的逻辑顺序,又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认识线段时,除了让学生通过把一根弯曲的线拉紧,感知“线段是直的”这一特征之外,又增加了折长方形纸的操作活动。先让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告诉他们“折痕也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再要求学生折出比该线段长(或短)一些的另一条折痕,以使学生在操作中领悟线段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即线段是有长短的。

在实践与综合应用“量一量”中,不再要求学生测量篮球场上的球架高度,而是要求学生量出自己走10步的长度,再从篮球场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并用卷尺量出长度,让学生从比较中初步体会各种测量方法的特点,增强根据实际问题合理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初步认识“可能性”之后,原来有道题,让学生根据“三十几加五十几”和“七十几减二十几”这两个条件,分别选择合适的答案。这样的问题有较强的综合性,既需要学生熟悉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也需要学生在较为抽象的层次上细心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可能会出现的结果,还需要学生准确把握“可能性”的含义,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修改后,只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具体的情境中,正确选择“一定”“可能”或“不可能”来描述相关的生活现象。这样的要求既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具备巩固和丰富对“可能性”认识的教学功能。

需要强调的是,教材修改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各种功能,更好地凸显其“便教利学”的基本特色,但实际效果如何,还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进一步加以检验。因此,教师们一方面要反复钻研教材,领会意图,把握关键;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促进学生主动而有效地学习,从而为教材的进一步完善作出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