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诗学观初探-搜艺搜

 zhentiancheng 2010-08-30
【内容提要】

  从《红楼梦》作品出发,汇集其中有关诗词曲赋创作、评赏的活动及言论等,从中抽象出小说所体现的诗学观,即“红楼诗学”,并参照古今中外相关诗论,对其加以系统论述。

  【关键词】 《红楼梦》 诗学观 诗人论 创作论 作品论 欣赏论

  清代是中国诗论比较突出的一个时期。清人论诗,除了《原诗》为一部自成www.

  系统的专著外,各种流派,不少代表作家和诗坛论客,通过诗话、论诗诗、单篇

  文章等,发表他们诗歌理论的不同意见。在这种诗的文坛氛围中,作为有百科全

  书之称的《红楼梦》不仅体现着一股浓郁的诗化倾向,“处处沁透着诗情的芬芳

  ”[①],而且某些部分简直“不妨看作悼红轩的诗话。”[②]如果我们将那

  些融汇在小说艺术情节中的诗词曲以及有关的诗词知识系统起来,将不难发现《

  红楼梦》所汇集的诗学观念。这对于研究《红楼梦》小说本身和曹雪芹的文艺美www.

  学思想均有极大意义。本文试图从诗人论、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等四个方面

  来对《红楼梦》中的诗学观作初步的探讨。

  一、诗人论

  清代诗论家大多重视对诗人的论述。叶燮标举诗人之“才、胆、识、力”;

  [③]袁枚则说:“作诗如作史也,才、学、识三者宜兼。”[④]虽然叶燮更

  强调诗人“要在先之以识”,[⑤]袁枚则强调“才尤为先,……诗人无才不能

  役典籍,运心灵,才之不可己也如是夫?”[⑥]但他们都认为“才”与“识”www.

  是诗人必备的条件。作为小说的《红楼梦》虽未象他们那样明确提出诗人的“才

  ”与“识”的问题,但从小说的大量描写中可以看出“红楼诗学”是重视诗人“

  才”与“识”的统一的。

  那什么是“才”呢?袁枚强调“诗文之通,全关天分。聪颖之人,一指便悟

  。”“用笔构思,全凭天分”、“诗不成于人,而成于其人之天”[⑦]等等。

  这固然有其主观偏颇之处,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袁枚对诗才的强调,对诗人先www.

  天禀性的强调。明代的汤显祖对为文者还有更精妙的论述,这更有助于我们对清

  人对诗人“才”的看重的理解。汤显祖说:“天下大致十人中三四有灵性,能为

  技巧文章,竟百十人无名能为者,则乃其性少灵与?”[⑧]他还云:“天下文

  章之所以有生气者,全在奇士。士奇则心灵,心灵则能飞动,能飞动则上下天地

  ,来去古今,可以屈伸长短,生灭如意,如意则可以无所不知……”[⑨]这种

  “灵性”的强调与对诗才的看重是一致的,都肯定诗非常人所能为,诗人必须具www.

  备先天的灵慧。《红楼梦》中的诗歌作者无数,但真正的优秀诗人并不多——他

  们皆为“山川日月之精秀”,仅就先天灵性而言,这些优秀诗人无不是汤显祖所

  谓的“奇士”:宝玉乃“博爱而心劳”的“神瑛侍者”,黛玉是五内“郁结着一

  股缠绵不尽之意”的“绛珠仙子”,宝钗为“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山中高士”

  ,湘云则有“霁月光风耀玉堂”之性灵,妙玉又“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这种与常人不同的先天禀赋在《红楼梦》中成为诗人之谓诗人的首要条件。这www.

  正是“呆霸王”薛蟠、王紫瑛之流无论如何“瞪眼”着急也作不出一支象样的诗

  曲的重要原因所在。《红楼梦》对诗人先天禀性的描绘正体现出中国古代诗论对

  诗“才”的重视,由此,“红楼诗学”对诗才的理论看法也可窥一斑。

  当然,对“才”的强调往往导致人们对“识”——后天学习,尤其是读书的

  忽视。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云:“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提出“别材”说

  ,这本是“为读书者言之,非为不读书言之也”,但却长期为人误解、争议、以www.

  为诗人只需先天“别材”,勿需读书学习[⑩]刘勰所谓:才为盟主,学为辅佐

  ”,[①①]优秀诗人有才气固为重要,但离开后天学习积累也将一无所成。《

  红楼梦》在极力渲染“红楼”诗人的先天灵气的同时,并未忽视对其知识阅历和

  艺术修养的记述。钗黛那丰厚的学识自不必说,纵那“腹内草莽”、“愚顽怕读

  文章”的宝玉也颇读了些《四书》、《南华令》之类,多“杜撰”之能事。可以

  说,“红楼”诗人中的佼佼者都是有着丰富的学识和较高艺术修养的。另外,我www.

  们就“香菱学诗”也可看出“凡多读书为诗家要事”。

  黛玉教导香菱时说: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

  心揣摩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汤、谢、阮、庾、鲍等

  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www.

  [①②]

  在这里,为师的黛玉固然注意到了学生香菱先天的“聪敏伶俐”,但她更强

  调对香菱后天诗词修养的培养,而且在对香菱的指导中又有精读与博读之分——

  对王维、杜甫、李百作品是精读,而陶渊明等人则为泛读。因此,香菱之所以最

  终进入了“红楼诗人”之列,一方面是她幼年受家庭书香门第的熏陶,有先天的

  聪敏伶俐,另一方面也在于她的刻苦学诗,与香菱相对比,晴雯、袭人等人在先www.

  天气质上也可谓“山川日月之精秀”,但终未成为红楼诗人”,这不能不说与她

  们少学欠识有关。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媒介知识的储蓄,传达技巧的学习,以及作品的锻

  炼——是天才借助于人力者最重要的工夫。……艺术家一方面要有匠人的手腕,

  一方面要有诗人的心灵,二者缺一,都不能达到尽类尽善的境界。”[①③]这

  里“匠人的手腕”与“诗人的心灵”的不可或缺也正是诗人的后天学识与先天禀www.

  性的统一。所以,“作诗须多读书,书所以长我才识也;然必有才识者方善读书

  ,不然,万卷之书都化为尘埃矣。”[①④]先天赋予之才与后天读书所积之识

  集于一身,正是“红楼诗人”的基本修养。这也是《红楼梦》关于诗人的描述所

  体现出来的诗学价值的重要方面。

  二、创作论

  《红楼梦》除了对“红楼诗人”的才识有比较详尽的记述外,更有描绘他们

  进行创作的精彩场面。在这些创作情形的描写中,无时不闪现出“红楼诗学”有www.

  关诗歌创作的理论火花,将这些零零星星的火花汇集起来,我们将惊奇的发现,

  它们竟几乎渗透了诗歌创作过程的每一个角落。

  有研究者注意到《红楼梦》中的诗歌创作“十分重视艺术创作的目的性和计

  划性,和许多封建文人为了消闲娱情,随意遣笔弄略大不相同……”,并且,联

  系曹雪芹所处的时代来肯定他提倡“做诗要有真意和新意”在当时的进步性。[

  ①⑤]当然,《红楼梦》中的“红楼诗学”并不可完全等同于曹雪芹诗学,但无www.

  疑,小说中众多的诗歌创作均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多数是有其创作缘

  由的,因此,可以说,“红楼诗学”关于诗歌创作的第一个理论闪光点就在于对

  诗歌创作动机的重视,小说有很多“红楼诗人创作起因的具体描述。宝玉作《寄

  生草》词,黛玉的《秋窗风雨夕》,贾雨村的口占五言律等莫不诗出有因。下面

  ,仅引黛玉的千古绝唱《莽花吟》的创作为证,小说描写道:

  “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www.

  见饯花之期,正是一日空无明正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这些残花落瓣去掩

  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①⑥]”

  小说细腻地刻画了黛玉创作《葬花吟》的复杂过程:先是心有所积——错怪

  宝玉,又恰逢饯花之期——勾起伤春愁思,复又感花伤己——吟出《葬花吟》。

  这一过程处处显示出诗人黛玉的创作动机:由事生情——由情及物——由物及己。

  这些描写暗示着“红楼诗学”对生活在诗歌创作中作用的重视,可以说“红www.

  楼诗人”均是有情人,其情发为言则为诗。这种以情为诗歌创作之动机和根本固

  然并非创见,但在当时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是与翁方纲等人鼓吹以六经、学问为

  诗义理本、相抗衡的。

  “红楼诗学”除关注诗歌创作的起点——诗人创作动机的形成外,还特别关

  注诗歌创作的构思。《红楼梦》中有多处描写“红楼诗人”构思的情形。请看小

  说对诗人们作咏菊诗时的描写:

  “侍书一样预备下四份纸笔,便都悄然各自思索起来。独黛玉或抚梧桐,或www.

  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①⑦]

  这不仅从总体上写了诗人们的构思之状,又单独聚焦笔墨写了咏菊夺魁者黛

  玉那与众不同的构思神态。构思可以说是诗歌创作的预演,是诗歌形成的重要环

  节。新诗理论家吕进曾生动地称其为诗的“怀胎”。[①⑧]中国古代诗论家对

  此也多有论述。《红楼梦》则以散文化语言对诗人们的构思作了如此精妙的描绘

  。一首诗的构思就是诗歌成品在诗人大脑中的影子,它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www.

  红楼诗学”主要关注刻诗歌构思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立意的构思

  “红楼诗人”十分重视诗的立意。宝钗强调、“立意清新”,黛玉更说“第

  一立意要紧”。因此,他们往往在构思时就重视立意。请看宝钗对其《柳絮词》

  立意构思的回顾:

  “……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

  说好了,才不落俗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①⑨]www.

  这的确是诗人独特的立意构思:先发展柳絮可为诗的平常角度,进而超出俗

  套,另翻新意,出奇制胜,难怪此首《临江仙》咏柳絮的词为尊了。

  第二,用词的构思

  中国诗词历来强调炼字,“红楼诗人”也是如此,而且往往在选词的不同上

  显示出各自不同的构思角度。这最集中地体现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中:宝玉与贾政以及众人的用词争论过程,其实也就是各自在阐发自己的构思www.

  角度。众人在以亭题额时曰“有亭翼然”,其构思角度拘于欧阳修《醉翁亭记》

  而忽略了现实中“此亭瓦水嘏成”之景;贾政曰:“泻玉”,其构思既有典又合

  景却又忽略了此“当入于应制之例”,而应更求新雅;宝玉则完全据景,跳出“

  编新不如述旧”的构思模式,大胆创新为“沁芳”,其“新雅”令贾政及众人信

  服。

  第三,布格的构思

  中国古诗的创作,体裁的选择这个“格”是必须确定的,是古体还是近体,www.

  是长篇还是短制,是歌还是行,都要诗人随题而定,然后才能起承转合,自由安

  排而又不至出格。正如《红楼梦》中众人在评宝玉作《guǐ@①huà@②词

  》的构思时所言:

  “每一题到手必先度其体格宜与不宜,这便是老手妙法。就如裁衣一般,未

  剪下时,须度其身量。”[②⑩]

  这固然有众人恭维宝玉以迎合贾政的成分,但也的确道出了宝玉在构思中对

  “布格”的重视。这也是“红楼诗学”关于构思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对“布格www.

  ”的重视还可以从小说中对大观园布局的描绘以及宝钗论画等描写中得到佐证。

  诗歌创作中,诗人的心境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历史强调诗人创作时的“虚静

  ”、“闲适”心境。所谓“陶钧文思,贵在虚静”[②①]惟有处于“虚静”的

  心理状态,才能专心致志,摆脱干挠,“收视反听,耽思傍讯”[②②]使思维

  进入最自由状态。“红楼诗学”十分重视诗人创作心境的自由。《红楼梦》中对

  诗人们创作时“悠然忘我”的审美状态有诸多描述,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对香菱www.

  创作的描绘了,以下摘录片断:

  “因见其他娣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

  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道:‘闲’

  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宝钗道:‘可真是诗魔

  了。……’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

  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www.

  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②

  ③](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梦中得诗,无论中外古今均有例证:如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中国的藏克家

  等。[②④]而“红楼诗人”中的香菱也在梦中得诗人八句。为何如此?就在于

  梦中,诗人更自由地达到了忘我状态,就在于香菱一直处于忘我的“诗魔”境界。

  中国人常言“斗酒诗百篇”。酒能生诗与梦中得诗,其缘由相近。均因为诗www.

  人梦中或酒后的思维更少受现实的羁绊。因此,“红楼诗人”也忘不了酒,常以

  酒助兴,以酒促诗:贾雨村那首狂放的口占七绝创作于有“七八分酒意、狂兴”

  之时;在咏菊诗创作前,不仅宝钗饮了酒,甚至“不吃酒”的黛玉也吃了……可

  见,醉和梦一样是有助于诗人从现实状态进入艺术状态的。尼采认为,梦和醉“

  两者都在我们身上释放艺术的强力,各自所释放的却不相同:梦释放视觉、联想

  、诗意的强力,醉释放姿态,激情、歌咏、舞蹈的强力。”[②⑤]不论两者释www.

  放的艺术情绪有哪些差异,但对诗人而言,“诗意”与“激情”的艺术。释放无

  疑是重要的创作活力所在。《红楼梦》中对“梦”与“醉”的描写,显示出“红

  楼诗学”对诗人营造创作心境,尽可能自由地释放艺术活力的重视。

  另外,诗固然有“兴会神到”、“一笔挥成之作,但也常有需经推敲和修改

  之作。朱光潜强调:“文艺作家都必须同时是自己的严厉的批评者……所以作品

  成后请他人评改一番,往往最易得益。”[②⑥]《红楼梦》中第三十七回,第www.

  七十五回均提到“红楼诗人”对诗作的修改、润色,更不必说黛玉对香菱学诗的

  严加评点、指导修改了。因此,我们说,重视诗的修改,这也是“红楼诗学”创

  作观的一个重要部分。

  综上述,笔者认为《红楼梦》中关于“红楼诗人”创作的描写形成了“红楼

  诗学”在诗歌创作动机、创作构思、创作心境以及修改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创作过

  程论。

  三、作品论

  一部小说《红楼梦》有大量关于“红楼诗人”写诗、论诗的描述。那么,在www.

  “红楼诗人”心目中,究竟怎样的诗歌作品是优秀之作呢?让我们先看“红楼诗

  人”中两位佼佼者——黛玉和宝钗的言论。

  先看香菱欲拜黛玉为师以学诗时,两人的一段对白——

  “……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

  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果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

  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www.

  不对的,又听见听‘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

  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于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

  只要词句新奇为止。’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

  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②⑦

  ](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在这里,黛玉首先肯定诗是一种重形式的艺术,要讲究一定的起承转合”,www.

  对仗押韵等。但是,诗的形式应该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相对于作品的意味而言

  ,“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即:强调“第一立意要紧”,诗不宜因词害意。由此

  可见,“红楼诗人”在诗歌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上是力求二者的完美统一,重形式

  更重内容,这从他们的一百三十多篇诗作均有所寓意也可领会出这一点。

  “第一立意要紧”的诗学观不仅属黛玉,可以说是整个“红楼诗学”的一个

  重要理论基点。“红楼诗人”中的另一重要诗人宝钗亦从另一角度出发,显示出www.

  重立意的诗学倾向,请看她对史湘云的一段言论——

  “这里宝钗又向湘云道:‘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了。你看古人诗中那些刁钻

  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了,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终是小

  家气。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

  了。……”[②⑧](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如果说黛玉主要是从诗中作的内容和形式直接言及二者关系的话,那么,宝www.

  钗则从诗作的创新与拟古入手来在间接探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宝钗看来,诗

  歌作品提倡翻新,反对过熟,但翻新宜有个度——不以害意为上,追求立意的清

  新自然,最终仍归于对诗歌立意的重视。

  拟古与反拟古长期是诗坛的重要斗争,“红楼诗人”们并未简单附和任何一

  方,而是依据特有的“红楼”“诗学”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力求“编新”与“

  述旧”的融汇贯通。从根本上说,“红楼诗学”主张“词句新奇为上”、“立意www.

  要清新”,用词要“新雅”,这从大观园试才题额和香菱学诗中可以看出。但是

  ,“红楼诗学”并不因力求创新则一味反古,在一定条件下,它又承认“编新不

  如述旧,刻古终胜雕金”,这亦可以从大观园试才题额中看出,并且,“红楼诗

  人”作诗好用典、好才学为诗亦是他们不因创新而反古的重要证明。那么,“述

  旧”与“编新”究竟以何为度呢?当然,首先是不因词害意为主,这在前已论及

  。另外,“红楼诗学”还认为,不论重形式还是重立意,不论“编新”还是“述www.

  旧”,作品均须“天然”,而反对人为的过于雕凿。请看“红楼诗人”对香菱前

  后三首习作的评价——

  第一首,黛玉说:“措词不雅”。持否定态度。

  第二首,黛玉说:“过于穿凿”持否定态度。

  第三首,众人说:“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对这首梦中天成之

  诗持激赏态度。[②⑨]

  再看黛玉评湘云“寒塘渡鹤影”一句:“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

  新鲜,我竟要搁笔了!”[③⑩]www.

  这些诗歌点评充分表明“红楼诗学”并不僵化地崇新反古或尚古反新,而是

  以具体作品是否天然一体,自然而成为准的。

  “红楼诗学”在对诗歌作品的主张上,除了在重形式基础上更强调立意,在

  重创新基础上不忽略拟古外,还很重视诗歌作品的风格问题。

  在“红楼诗人”看来,理想中的优秀诗作往往是形成了诗人自己风格的作品

  ,即要求诗有独具的创作个性。“尊重创作个性,是清初到乾、嘉时期之进步的www.

  美学思潮,对艺术创作的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死水潭作了有力的冲击。”[③

  ①]当时著名的诗论家如吴雷发、叶燮吴乔、袁枚等都有许多有益的见解。如吴

  雷发就说:“诗格不拘时代,惟当以立品为归,诚能自成一家,何用寄人篱下?

  ”[③②]只有进行富有个性的创作,才能“自成一家”,才能使诗作不“寄人

  篱下”。由乾嘉盛世走向衰亡之际的“红楼诗人”们也具有这些诗论家的勇气,

  则更显难能可贵。“红楼诗人”们往往能仅从诗作推出诗人来。如宝玉一读《桃www.

  花行》一诗,“便知出自黛玉”,他说:“自然是潇湘子稿”,“这布调口气,

  迥乎不像蘅芜君之体。”[③③]由此,可见“红楼诗人”们创作个性之鲜明。

  在《红楼梦》中,诗人们常以同一题材作诗,但由于各自质与个性不同,作

  品风格亦大不相同。如同为海棠诗,黛玉诗“风流别致”,宝钗诗“含蓄浑厚”

  ;同是咏柳絮,黛玉词“作悲”、“缠绵悲戚”,宝琴“声调壮”,枕霞词则“

  情致妩媚。”[③④]www.

  但是,“红楼诗学”在强调一个诗人诗风个性化的同时,也不忽视一个诗人

  还要力求多元化的诗风。宝钗在谈到杜甫时说:“……难道杜工部首首只作‘丛

  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绽两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之

  媚语。”[③⑤]她既认识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主导性诗风,亦未忽视杜工部亦

  有为媚语之时。另外,从“红楼诗人”的创作实践来看,亦可看出他们对个性化

  诗风基础上对多元化诗风的追求:这群闺阁诗人之诗多为闺阁情愫的抒发,但亦www.

  不乏“螃蟹诗”之类的“讽刺世人”之作,更何况,从小说而言,所有“红楼诗

  ”均出自作者曹雪芹之手,这本身就意味着“红楼诗学”在诗风上是追求诗人个

  性化主导风格与多元化非主导风格的统一的。

  由此,我们可以较为完整地整理出“红楼诗学”对诗歌作品的看法:在诗作

  的内容和形式上,主张形式与立意的统一,而以立意为紧;在诗作的创新与拟古

  上,主张编新与述旧的自然天成;在诗作的风格上,追求作品个性化风格与多元www.

  化风格的统一。

  四、鉴赏论

  归根结蒂,诗是写给人看的。“红楼诗学”的很多观点均融汇在小说对“红

  楼诗人”看诗评诗的描写中,从而形成了“红楼诗学”关于诗歌鉴赏的许多重要

  命题。

  “红楼诗学”在诗歌鉴赏方面首先提出了评论者要“善看”的命题。清代著

  名诗论家薛雪曾言:“前人善作,后人善看;诗遇善看人,亦一大快事,”[③

  ⑥]与此相通,《红楼梦》中通过宝玉之口亦提出了这一重要见解,他说:“稻www.

  香老农虽不善作却善看,又最公道,你就评阅优劣,我们都服的。”[③⑦]在

  “红楼诗人”看来,公道而令人信服的诗评者纵使不善作,也必须善看。“善看

  ”是诗歌鉴赏的基本条件。那么,怎样才能是“善看”之人呢?马克思有句名言

  :“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红楼

  诗人”经常互评诗歌,这种“善看”莫不与他们丰厚的艺术修养有关。而李纨被

  推为最公道的评者,则除了她具备一般“红楼诗人”的艺术修养外,还具有她丰www.

  富独特的生活阅历,这种非审美的生活体验的积淀常常转化为审美体验,且有助

  于审美体验的深化,从而成为“善看”之人,因为“审美的深层体验,是以深度

  人生体验和广泛的日常生活体验为杠杆的。”[③⑧]《红楼梦》中的善看者李

  纨正是以其深度的人生体验和对“红楼”日常生活的深切体验作为她“看”“红

  楼诗”的杠杆的。

  诗歌有了“善看”之人,又应依什么标准来鉴赏、评论诗歌呢?“红楼诗学www.

  ”在坚持前文所论及的重立意重天成的基础上,更强调应根据具体诗歌来确定诗

  评标准。《红楼梦》中有多次评诗的记述,而每次评论情形并非雷同:咏海棠的

  六首限韵诗以风格为主进行评论;咏菊诗十二首;以用词为主进行评论;咏蟹诗

  二首从讽刺的立意上作袭贬;桃花诗则从形成不同诗风的主客观因素方面来综合

  评论;柳絮词则先逐首欣赏,而后又着重从词风上进行衡量……

  同时,“红楼诗学”的鉴赏观还重视诗歌鉴赏与创作关系这一命题,认为“www.

  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③⑨]如“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以宝玉的创作

  和议论为中心,贾政和众人为陪衬,犹如一次诗歌创作与鉴赏会;凹晶馆黛湘联

  诗,二人互相评解,以评促创,互相竞赛;宝玉作、《姽婳词

  》是边作边有众人的评点,这一回书俨然一篇完整的诗歌评点文章。由此可见,

  “红楼诗学”中,诗歌鉴赏与创作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欣赏往往成为诗歌创作的

  起因。如:宝玉续《与华经·外篇·箧》是因他读《南华经》“意趣洋洋”而成www.

  ;黛玉作《秋窗风雨夕》是因读《乐府杂稿》、《秋阅怨》、《别离愁》而“心

  有所惑”、“不禁发于章句”;其他如宝玉的《芙蓉女儿诔》也是在《大言》、

  《招魂》等书的影响下而写成的。

  另外,“红楼诗学”的诗歌鉴赏观还体现出对欣赏主体心理流程的重视。我

  们迄今的文艺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还常从中受启发。小说中有大量的关于鉴赏心理

  流程的细腻入微的描写,如第二十三回“牡丹亭艳曲惊芳心”中对黛玉欣赏心理www.

  的刻划;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对香菱读《塞上》诗心理体会的句

  勤等。由于,对《红楼梦》中关于鉴赏心理这一问题,多有论者论及,[④⑩]

  本文不必多述。

  总之,“红楼诗学”中闪现着众多富有启发意义的有关诗歌鉴赏的火花,这

  些火化是整个“红楼诗学”的重要组成。

  说不完的红楼一梦,这一梦梦及了几千年中国文明的方方面面。因而,中国

  文学之宗的诗必不可少的成为这部小说化的百科全书的重要内容。因此,从《红www.

  楼梦》中的有关诗词创作、评论的描绘入手来提炼本文的“红楼诗学”笔者认为

  是红学研究的一个有意义的角度。尽管“红楼诗学”并不等于曹雪芹诗学,但对

  它的研究无疑会促进我们对曹雪芹文艺美学思想的进一步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

  小说本身,这是笔者不惜从水乳交融的小说中提出一些诗论材料而撰写本文的缘

  由所在。并且,从前文的论述可以看出:尽管这些诗学观是散存于小说中,是小

  说魅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将其单独地归纳后却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www.

  系。

  注

  ①周雷《红楼梦诗词解折·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4月版。

  ②俞平白《红楼梦简论》,转引自徐振辉《论(红楼梦)知识系统的艺术化》见《红楼梦学刊》1987年第1期

  ③ ⑤叶燮《原诗内篇下》

  ④ ⑥ ⑦ ⑧ ⑨ ③①分别参见王英志《清人诗论研究》P240、P241、P239、P188(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⑩ ①⑧ ②④分别参见吕进《中国现代诗学》P272、P146、P148重庆出版社1991年12月版www.

  ①①刘勰《文心雕龙·事类》

  ①② ①⑥ ①⑨ ②⑩ ②③ ②⑦ ②⑧ ②⑨ ③⑩ ③③ ③④ ③⑤ ③⑦ ③⑨均引自《红楼梦》原文引文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3月版。

  ①③ ②⑥《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P225、P224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10月版

  ①④ ③②吴雷发《说诗营蒯》

  ①⑤参见金开试《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诗论》,见《红楼梦研究集刊》第四辑。www.

  ②①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②②陆机《文赋》

  ②⑤尼采《强力意志》第三卷第四章,见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P349三联书店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③⑥薛雪《一瓢诗话》

  ③⑧胡经之《文艺美学》P54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版。

  ④⑩例如孙耀煜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P424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再如金开试、张化本的《文艺心理学》P184(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版)。www.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