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造讲话稿的最佳听讲效果[应用写作杂志社欢迎您!]

 昵称2671990 2010-09-01
 

起草讲话稿的最终目的,是创造最佳的听讲效果,使听众易于和乐于接受讲话内容,那么如何才能使讲话稿创造出最佳的听讲效果呢?我认为,其关键在于四点:

一、用主题抓住听众

首先要求主题鲜明。各级领导人的讲话都是在其职权范围内讲政策,出主意,处理公务事项,教育干部群众。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讲话都是代表领导机关对有关放针,政策的贯彻作出指示。因此,领导讲话必须有针对性,支持什麽,反对什麽都应明确表示,特别是遇到机关或下属单位需要开会解决的问题,不能没有明确的意见。领导讲话稿的主题鲜明,是听众的需求与心理指向点。

其次需求主题出新。事物都多角度,多侧面的,一个道理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另外,有的道理又是听众不熟知的,这就为讲话的主题出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一,在政策界限上进行阐述的主题会显得新。政策界限为从事具体工作的人所关注,如果把有关问题放在政策界限阐述,无疑显得新颖而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第二,针对日常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主题会显得新。热点,难点问题是一段时期内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听众的需求点,涉及不熟悉的主题会显得新颖。听众不熟知或不懂的道理,可使人长知道,开眼界,听众因此会兴趣倍增.

用主题抓住听众,还包括对讲话稿主题的突出,展示与强化.为了突出讲话稿的主题,一般情况下,应该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让听众直接进入角色,收到开宗明义的效果.例如毛泽东在其<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是一种常见的,成功的开头方法,可紧紧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使其聚精会神地围绕讲话者的思路"运转".所谓主题的展示,是指讲话稿的主体部分一步步紧扣主题展开,形成表达主题目的整体应.主题的强化,则是指在讲话稿的结尾部分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收拢全文内容,强化讲话的主题思想.

.用内容贴近听众

围绕主题展开的内容该贴近听众的实际,才能产生亲和力,从而缩小台上台下的心理距离,使听众产生认同感.

"近多远少".这是指讲话稿的内容安排要取近舍远.讲话稿内容"",就易沟通,易生亲切感;"",就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易生疏离感.所以,讲话稿的内容必须考虑到听众的工作性质,业务特点和接受能力等因素,尽量选项择与这贴近的内容.

有时讲话稿有一些历史典故,名人轶事之类的""的内容,这些内容也应通俗化和"".例如毛泽东在<表年团的工作要照顾表年的特点>中的一:"寻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这里用典既通俗又和青年团的实际联系了起来。

“实多虚少”。这是指实处为主,虚处为辅。讲话稿的内容安排要实多虚少、以实带虚,不论问题大小、观点深浅,都要切实而谈,不可泛泛而议。如果在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内都是抽象议论,听众就会因听不明白而延长接受过程,出现认识断续、兴趣减弱、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三、用气势感染听众

如果讲话稿情理交织、脉络贯通、疾徐有致,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气势,有效地感染听众。

理直情切则气势盛。手中握有真理,胸怀热切的情感,讲话稿才能写得情理交织,气势开张。以毛泽东在延安民众讨汪大会上的讲话《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中的一段为例:“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为什么要取消它呢?”这里据理而论,字字千钧,饱含激情,一气呵成,产生的气势,锐不可当。

思路畅则气势通。思路的畅达,决定语流的畅通,进而决定讲话稿气势的贯通。起草讲话稿前,首先必须对讲话稿如何开头,怎样转接,由几部分组成,顺序如何,怎样结尾之类的问题都要通盘谋划得顺理成章,一脉贯通,对讲话稿得内容和线索等都要烂熟于心,然后一挥而就,出之于自然。写讲话稿切忌那种想一段,写一段,改一段,十步九回头得写法,如此勉强拼接得文字,也就谈不上气脉贯通、一气呵成,气势也就无从谈起。

修炼语气以增气势。讲话稿得气势虽然不单纯是表达形式得问题,但也与表达形式密切相关。在起草讲话稿大额过程中,通过修炼语句来加强语流的流畅性和明快性,也可以达到增强气势的目的。以毛泽东在延安人民追悼平江惨案死难烈士集会上发表的讲话《必须制裁反动派》当中的一段为例:“革命的同志,抗日的战士,都被杀死了,什么人杀死的?军队杀死的。军队为什么杀死了抗日战士?军队是执行命令,有人指使军队去杀的。什么人指使军队去杀的?反动派在那里指使。”这些精心修炼的接二连三的问句,流畅明快,环环相扣,步步进逼,真正做到了以“气”感人,以“势”撼人。

四、用语言吸引听众

讲话稿语言与其他文种语言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其口头表达的生动性。

突出口语的艺术性。我认为,即使是讲话稿中通俗的口语,也应该是经过精心修炼的口语,应具有艺术性。例如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反对党八股》中的一段:“我么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虽然是通俗的口语,却寓善意的批评和劝诫于谈笑风生之中,诙谐而不失警策,轻松而不失深刻,听者在领悟其真谛时,能受到深刻的教育,充分体现出了口语的魅力和口语的艺术性。

给语言“上味”。这种“味”,指的是趣味。趣味横生的语言无疑可以深深地吸引听众。例如毛泽东地讲话稿《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当中地一段:“听说去年评级的时候,就有些人闹得不像样子,痛哭流涕。人不是长着两只眼睛吗?两只眼睛里有水,叫眼泪。评级评得跟他不对头的时候,就双泪长流。”这些口语明快流畅,却显得跌宕生姿,犹如佐料之于烹调一样,趣味浓郁之极。

选用新颖贴切的比喻。比喻是讲话稿中常用的修辞手法。精辟的比喻,可使事物的特征显得清晰明白,可使深奥的道理深入浅出。毛泽东讲话稿中的许多比喻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典范。抽象的事物、深邃的思想、精奥的道理,经毛泽东的一个巧比妙喻,立刻变得形象生动、直观具体、深入浅出。他用“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来比喻“实践”的具体内涵和作用;用“箭”和“靶”的关系来比喻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用“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来比喻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用“今天刮北风,他是北风派,明天刮西风,他是西风派”来比喻那些对任何事物都不加分析,没有原则立场的人……这些比喻新鲜贴切,朴素生动,极大地调动了听众地情绪,激发了听众的兴趣。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黑龙江鸡西销售分公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