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介紹一下八頁老師常說的《三略》與《六韜》

 鬼谷子本经 2010-09-02
  看了八頁老師很多的帖子,裏面都有提到過《三略》與《六韜》這兩本古書。可能比較冷門,我就簡單介紹一下。 

  《三略》,又稱《黃石公三略》,是中國古代著名兵書,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被列《武經七書》之一。舊題黃石公撰,傳與漢初張良得以問世(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黃石公傳與張良的書為《太公兵法》,而非《三略》)。據當今學者考證,《三略》成書於西漢末年,其真實作者已不可考。 

  《三略》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專講戰略的兵書,以論述政治戰略為主,兼及軍事戰略。該書問世以來,受到歷代政治家、兵家和學者的重視。南宋晁公武稱其:「論用兵機之妙、嚴明之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該書還先後傳入日本和朝鮮,並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卷,共3800餘字。現存之最早的刊本為南宋孝宗、光宗年間所刻《武經七書》本。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或《太公兵法》,是中國古代著名兵書。《隋書.經籍志》注云:「周文王師姜望撰。」姜望,又稱呂望,字子牙(一說字尚),俗稱姜太公、姜子牙,為西周開國功臣、齊國始祖。歷史上,對於《六韜》的作者、成書年代及書的真偽爭議頗多。宋代以來,基本否定該書為呂望所作,認為是漢以後人偽托。1972年山東省臨沂縣銀雀山西漢墓出土了一大批竹簡,其中有《六韜》殘簡54枚,說明《六韜》在西漢前已流傳於世,而非漢以後人偽托。當今學者大多認定《六韜》成書於戰國時期。其理由是:《六韜》文辭淺近,與商周文字風格相去甚遠,而與戰國時期的《吳子》、《孫臏兵法》等相近。書中涉及騎兵作戰的篇章很多,而騎兵誕生,是在戰國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之後。書中提到的一系列鐵兵器,都是在戰國時期才出現。另外,陰陽五行學說的形成也是戰國時期的事。《六韜》成書於戰國,當然就不是呂望所作,而是戰國時人托其名撰成。 

  《六韜》通過周文王、武王與呂望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是一部具有重要價值的兵書,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受到歷代兵家名將的重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國外也有深遠影響,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 

  現存《六韜》共6卷60篇,近2萬字。版本約有20多種,重要版本有銀雀山竹簡本、唐代敦煌寫本、唐代魏徵編《群書治要本》、《武經七書》本、《四庫全書》本等。 

這兩本古書已經在海外有研究了很久,希望在國內也能重新引起人們的關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