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钓鱼者见死不救,是因为害怕落水者在“钓鱼”? - 辣眼时评 - 华声论坛

 洞庭老人 2010-09-03
钓鱼者见死不救,是因为害怕落水者在“钓鱼”?
刘逸明 发表在 辣眼时评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

如今,见义勇为的事情很少见,而见死不救的事情却层出不穷。8月初,杭州年至八旬的孙老伯在看到一位妇女落入荷花池中时,不顾自己年迈奋然相救,就因为他要被救者找媒体曝光此事,结果引发巨大争议。

一个月后,在河南郑州又出现了少年落水的场景,此次落水的少年可不如上述落水妇女那般幸运。据称,在他落水的时候,同伴大声呼救,但是,40米外的5个钓鱼者却若无其事,最后,悲剧终于发生,这位少年不幸溺水身亡。(8月30日《大河报》)

杭州的孙老伯也许并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大把年纪会有机会成为一个见义勇为者,因为在那位妇女落水时,旁边站着一大堆年轻人。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做好事不留名,以彰显为善的纯洁动机,可是,这位孙老伯却不尊祖训,要求被救者找媒体报道。显然,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正如他所说,让媒体报道是为了教育那些年轻人。

笔者在看到河南郑州的这位落水少年溺亡的消息后突发奇想,假如孙老伯当时在场就好了,估计悲剧就不会发生,哪怕是家长花钱在媒体上宣传孙老伯的事迹,他们应该也不会心痛的。在读小学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罗盛教》,里面讲述了罗盛教在韩战期间勇救落水儿童而不幸牺牲的事迹。

在异国他乡,在那个冰封的季节,罗盛教能够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救朝鲜的落水儿童,不管抗美援朝那场战争是否正义,在谁看来,罗盛教这种勇于献身的精神都是令人感动的。和上世纪50年代的经济状况相比,现在不知道有多么优越,遗憾的是,人们的精神境界却并未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提高。

前段时间,江苏泰州街头男女老少哄抢西瓜却不救人的场面至今还停留在很多人的脑海中,虽然那只是一个个案,其实,在其它地方,何尝不会出现类似的场景?中国社会的道德沉沦已经不是一两天了,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其实就已经开始,如今,可谓是沉沦到了极至。

去年湖北荆州的大学生救人事件曾感动中国,从少年落水到大学生见义勇为,再到船夫挟尸要价,带给我们的其实不应该只有感动,我们更需要的是愤怒和反思。社会道德水平为何会败坏到如此境地?当见死不救的场景接踵而至的时候,我们还能只是谴责见死不救者吗?很多事情多了,其实就是一个社会问题。

一个好的社会,好人会变得更好,而坏人也不敢随便为非作歹,以此为标准来衡量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估计很多人都能得出自己的答案。郑州的这一幕让人心痛,不仅仅是因为少年早逝,更因为那些钓鱼者的袖手旁观所描绘出的道德图景。

那么,钓鱼者是不是压根儿就不知道有人落水呢?显然不是,因为当时有人在不停呼救。难道他们的脑子里根本就没有救人的意识?我看未必,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再坏的人也往往不会没有一丝良知,在这人命关天的时刻,这5位钓鱼者既然都表现得无动于衷,自然尤其原因。

之所以会这样,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年做好事反被诬陷的事情越来越多,南京的彭宇就因为搀扶倒地的老人,结果被诬陷为撞人,上海的出租车司机因为好心帮助路人,结果遭遇“钓鱼执法”……类似的事情可谓是数不胜数,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纵然你是观世音下凡,估计在路见不平的时候也会三思而后行。

郑州的这起事件最终被证实不是“钓鱼”事件,那些见死不救的钓鱼者应该受到良心上的谴责,是否应该受到舆论的谴责其实还需要商榷,因为在那种事情发生时,我们自己也许也不一定敢挺身而出。此事的发生,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中国社会道德体系的溃败,要最大程度地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重建道德体系才是当务之急,当然,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土壤,完善的道德体系也只能是海市蜃楼。

2010年8月31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