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玄奘与小说中的唐僧

 zhuyoulinsky 2010-09-04

历史上的玄奘与小说中的唐僧

/乐云

《西游记》依托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就是后来人们广为传颂的唐僧取经的经历。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公元六二七年至六四九年),僧人陈玄奘为了弄清佛经教义,决心到天竺(印度)取经。他经历了千辛万苦,前后花了十七年时间(小说中说的是十四年),来往几万里路,终于到达印度,取得了六百多部梵文佛经回到长安。回国以后,他奉旨主持佛经的翻译工作,并口述西行见闻,由他的门徒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介绍西域诸国的佛教遗迹兼及土地、风俗人情等状况。后来他的门徒慧立、彦悰又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着重记述他西域取经的详细经历。

当初玄奘去西域取经,并不是得到以唐太宗为首的朝廷批准的官方行为。相反,倒是玄奘冒着触犯朝廷极刑的个人行动。当时朝廷对私自偷渡出境的人制定了严酷的刑法,玄奘这样做,是公然违抗朝廷的旨意,冒着极大的风险。但他还是做了,凭借的是对穷尽佛心禅理的执着与痴迷,对弘扬佛法的坚定信念。十七年后,玄奘带着累累硕果回到长安,此时,佛教已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唐太宗便顺水人情似地赦免了玄奘的“罪行”,转而将其当作圣僧大力宣扬。由于玄奘不远万里到达天竺取经这件事具有极大的轰动效应,再加上其徒弟大张旗鼓地渲染,唐僧后来获得了很高的威望与地位。他的徒弟说他“备通经奥”、“爱古尚贤”、“聪悟不群”,又说他勤奋好学,常“忘寝食”,而且学经“皆一遍而尽其旨,经目而记于心”,史学家说他“辩博出群,所在必为讲释论难,番人远近咸尊伏之”,唐太宗称赞他是当时“法门之领袖”。

玄奘取经这件事,本身就具有传奇性。在当时物质条件极为落后的情况下,他孤身一人,冒着重重危险,历尽艰难曲折,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其后,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整理出《大唐西域记》及《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两本书主要还是记录唐僧取经途中的所见所闻,神异性内容较少。而随着宋代有关取经故事的广为流传,说话艺人在此基础上对取经故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故事的传奇性与神话性大大加强。从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后来元末明初的《西游记》杂剧,基本上都遵循了这样的规律。比较典型的是“深沙神”的例子。《大唐西域记》记载,玄奘路过大沙漠时,不小心将皮囊里的水洒泼,在几乎干渴而死时遇上了好心人的帮助,从而得救生还。但后来对这一情节的渲染大大超出了原有的文本,“好心人”摇身一变为神通广大的“深沙神”,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换成了“鹅毛飘不起”的流沙河,而人物的角色也进行了换位,由玄奘的被救转化为玄奘超渡犯下杀生大孽的“深沙神”。毫无疑问,一切的变化都是为突出玄奘服务。

吴承恩的《西游记》更多地受到民间西游故事的影响。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经不像唐代的取经故事那样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而是写猴行者化身为白衣秀士,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降妖伏怪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开始向猴行者倾斜,玄奘逐渐成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需要人保护的凡夫俗子。

我们再来看吴著《西游记》中的唐僧形象。小说第十一回有一首关于他身世的韵文:

灵通本讳号金蝉:只为无心听佛讲,

转托尘凡苦受磨,降生世俗遭罗网。

投胎落地就逢凶,未出之前临恶党。

父是海州陈状元,外公总管当朝长。

出身命犯落江星,顺水随波逐浪泱。

海岛金山有大缘,迁安和尚将他养。

年方十八认亲娘,特赴京都求外长。

总管开山调大军,洪州剿寇诛凶党。

状元光蕊脱天罗,子父相逢堪贺奖。

复谒当今受主恩,凌烟阁上贤名响。

恩官不受愿为僧,洪福沙门将道访。

小字江流古佛儿,法名唤做陈玄奘。

这首诗应该说将唐僧的身世交待得比较清楚了。他出身于富贵之家,父亲贵为当朝状元,母亲是宰相的千金小姐。不幸的是,当他还未出生时,父母便遭大难。为了躲避恶人的杀戮,母亲无奈之下将其放入江流,听其生死,所幸得到金山寺法明和尚的救助。玄奘自小跟从法明和尚打坐参禅,谈说奥妙,准备走一条坚心修道之路。但当他知道父母的深仇大恨后,心中燃烧起复仇的熊熊怒火。他哭着对师父说:“父母之仇,不能报复,何以为人?十八年来,不识生身父母,至今日方知有母亲。此身若非师父捞救抚养,安有今日?容弟子去寻见母亲,然后头顶香盆,重建殿宇,报答师父之深恩也!”终于,他在外公殷开山的帮助下,手刃仇人,祭奠了父亲的在天之灵。

如果我们细加分析的话,会发现玄奘的报仇雪恨,跟他佛教弟子的身份并不协调,因为佛教主张“涤心荡虑”,抛弃尘世的一切情丝慧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参禅的最高境界。玄奘的举动,倒更符合儒家所规定的人格心理范式,和世俗人们心目中的精神理想相吻合。这说明玄奘作为一个得道高僧,并不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相反,在他内心,搀杂了许多的世俗观念。这或许便是他在取经途中屡屡遭受磨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需要强调的是,《西游记》中的唐僧,虽然还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但已经被附加上了许多人为的政治色彩,最明显的莫过于其孝子忠臣的身份。对父母来说,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孝子,十八年后为父母昭雪沉冤;对唐太宗,他又是个具有忠肝义胆的忠臣。唐太宗听信观音菩萨的说教,准备派人去西天求取真经,玄奘马上毛遂自荐,表示“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玄奘的一番表白让唐太宗大喜过望,上前将他扶起道:“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这一下更是让玄奘感激不尽,当场立下宏誓大愿:“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当他的徒弟担心他的安危时,玄奘道:“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玄奘对取经前途的担忧,说明他并未达到心灵超脱的境界,他之所以主动承担起取经的重任,一方面来源于对佛性的追求,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得到唐王眷顾后所萌发的臣为君死的一腔赤诚。玄奘就是这样携带着六根未净的佛性,以及忠君报国的慷慨激昂,踏上了前往西天的征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