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十八小子 2010-09-04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2007-04-05 22:20:52)
  分类:千古奇谈怪论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美总是那么飘忽易逝,无法长久停驻于人目前。是谁摧残了娇艳夺目、芳香袭人的鲜花?人们需要找到一个人或物为此负责,以此来安慰因美的凋零而忧伤的心。于是,风雨自然成为人们怨恨的对象,因为人们的直觉经验告诉他们:鲜花总是在风雨之中飘落的。尤其是风,也许因为出现的频率比雨更大,承受了更多的责难。

  刘克庄《海棠》:“万蕊千葩染似红,停杯无语恨东风。薄寒且为花愁恼,何况开时值雨中。”面对盛开的万紫千红,诗人却无心喝酒。他恨东风就要吹去这满枝的娇艳,又正下着雨,虽说天气只是薄寒,可娇艳的花朵能不能承受呢?真让诗人揪心啊。

  张抡《春光好》:“帖水落花飞不起,小桥东。翩翩怨蝶愁蜂,绕芳丛,恋馀红。不恨无情桥下水,恨东风。”小桥东的花儿落了,顺水流去。怨蝶愁蜂还在枝上花间飞绕,似乎在表达最后的留恋。流水带去了落红,我却不恨流水,恨的是那将花儿从枝上拂落无情的东风。

  周邦彦《瑞鹤仙》:“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东风啊,西园落花已经飘零满地,你又何必刮得如此之甚呢!

  晏几道《木兰花》:“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东风又一次表现出它的无情,满地都是被吹落的艳粉娇红,让词人感到说不出的心痛。

  《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词》更是悲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无论你一年之中什么时候开花,总会有风刀霜剑严酷逼迫;盛开时的明媚鲜妍终究是短暂的,凋落之后却永远不会有重生的机会。这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弱女子在那个“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社会里最真切的感受。人即是花,花即是人。

  然而,回过头来想,假如没有风雨,花就不会落吗?不可能。一棵植物种子,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经过一个循环,才能完成它作为一颗种子的使命。这是造物主的意愿,没有谁能违背。

  唐代诗人王建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一反众人的“对落花而伤心”,认为“恨风”更是没有道理。他的《宫词》一百首之一说:“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花落只是因为它渴望结子而已,大家不要错怪风了!这时候我们才会从文人骚客连篇累牍所渲染的悲愁里惊醒,为他们以及自己的“闲愁”、“闲情”摇头一笑了。

  诗中的“贪”字,又透露出什么信息?我们常用的词“贪婪”、“贪财” 、“贪污”等都是贬义。屈原《离骚》有句:“众皆竞进以贪婪兮”,王逸解释说:“爱财曰贪,爱食曰婪。”很明显,这里的“贪婪”都是贬义的。那么,诗人是在用这词指责桃花“贪结子”不对吗?。我觉得不是。《说文解字》说:“贪,欲物也。”就是说,想要某种东西。现在一个人爱吃东西、爱喝水,叫“贪食”、“贪水”。如果说“贪食”还有点讥讽人“能吃不能干”的话,“贪水”却无论如何找不出贬义来。再如“贪恋”的对象,固然可以是“美色”、“安逸生活”,也可以是某种“美景”、“感觉”或者“享受”,这时候它的褒贬就取决于其后的宾语了。此诗中的“贪”,当解作“特别想要”,并没有明显的贬义。其实,桃花想要结子有什么错?那是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光明正大,合情合理,有什么理由去隐讳、去回避呢?不可否认,花儿盛开的时候是它一生中最辉煌、最美丽的时候;但是谁又能说,秋天枝头上沉甸甸、红艳艳的果实比不上盛开的花儿美丽呢?甚至,花儿才落,满枝头那小小的、毛茸茸的青果子,不也另有一番可爱的韵味吗?话说至此,似乎诗人已经不是为说花而说花了。他想说什么?读者只能在自己仔细体会之后见仁见智了。

  唐代诗人杜牧也是明白这个常理的。他的《怅诗》说:“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他的态度比王建要冷静客观一些。诗人说,如果寻春去得晚的话,不要惆怅,也不要埋怨节气变化太快;虽然看不见满枝的繁花,但满树的浓荫、满枝的青果不也是另一种美吗?诗人似乎在提醒我们:不要为逝去的美惋惜不已。一种美逝去了,也许随之而来会是另外一种美。只是我们要学会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