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真的吗?

 西家泉 2010-09-05
这是真的吗?
[ milaoshu ] 于2010-09-04 16:21:26 上帖 [ 发短信 ] [ 表状 ]

 

这是真的吗?

《中国青年报》登了一条消息:某博士生如果不给导师10万元钱,就无法毕业。

当下媒体,各种耸人听闻的消息都敢登。《中国青年报》又属于比较敢为天下先的报纸,在它的版面上,时常可以看到超出想象的观点或者消息。但是这条消息,还是让我非常吃惊,确实有点不敢、也不愿相信。

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如此贪图钱财,以致在自己并没有处在绝境的情况下,为了钱,非要将本来应该提携帮助的学生逼入绝境呢?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不把物质财富太当回事。但是,他们也不仅仅是为了兴趣而读书的。孟子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可见,即使在如此久远的前朝,读书人就在追求着书外之物了。欧几里得生活的时代和孟子差不多,在他的晚年,有个青年问他:你的几何学有何用处?他的回答是:“请给这个小伙子三个硬币,因为他想从几何学中得到实际利益。”欧几里得掌握的知识比孟子更容易获得实际利益,然而,他在追求知识的动机方面比孟子更加纯粹,实际上他只关心知识本身的完善,至于知识的使用以及使用之后的实际利益,他连想都不想。

对功名的追求,或许就是知识分子品行堤坝的最初蚁穴。嵇康之所以有名气,不是因为他的琴弹得好,诗歌吟的风雅,更主要是因为他坚决地拒绝功名。可是在漫漫历史之中,能有几个人自小生活在那样高贵富裕的家庭,又正好在追求功名的年纪碰到政治宿敌执掌天下呢。所以,清谈时说到嵇康的人多,真的在行为上模仿嵇康的却没有了。嵇康去世不过800年之后,宋真宗就公然说出:“安居无需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蚁穴变大了。

如果书读好了,就真的有黄金屋,最初为了黄金屋读书的人,也会安心的把读书当成终生的追求,而黄金屋的目标反而成了模糊的印记。季羡林先生清华毕业之后,奋发考取公费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成之后可以有更多的收入来养家糊口。这个目的说不上高雅,却也决不丑陋。10年之后,他从德国回来,被胡适先生聘为北大东语系主任。一个为了养家糊口的年轻人,就这样开始了几十年的读书和著书生涯,成为当代读书人的典范。

读书人可以为各种目的而读书,只要达到目的的方法是读书,其行为特征就不会十分偏离读书人的传统道德。怕就怕让本来只会读书的人,学会了用其它方法来达到目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细细一想,还真是有些道理。1989年之后,北大南墙被推倒了,这是一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的举动。它意味着被圈在围墙里的读书人,可以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走另外一条道路。从此以后,本来只会读书或只能读书的人们,开始学会了做生意。他们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有了和流行歌曲相同的衡量标准——出场费,他们和听课者的师生关系,演变的更加平等但同时也更加冰冷。师道尊严没有了,所以才敢说出:不给钱,不让毕业这样的话。

很多年前,中国曾经搞过“开门办学”,结果闹出不少笑话。现在“开门办学”的话不说了,但这条路上走的人却多了。“不给十万元钱,就不让毕业。”这也是笑话吗?

我觉得不好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