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源黄梅戏

 晨的图书馆 2010-09-05

 
  长江中段,古称“浔阳”现叫九江市的对岸,是湖北省黄梅县。黄梅自唐设县,古往今来文化鼎盛,闻名于世的黄梅戏便发源于此。

  黄梅戏宗师邢绣娘演绎传奇

  公元2010年7月10日,20集电视连续剧《黄梅戏宗师传奇》在北京怀柔影视基地杀青。而此前的5月8日上午,位于黄梅县梅狮岭的邢

绣娘影视基地高朋满座、明星荟萃,《黄梅戏宗师传奇》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开机仪式,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民众赶来看热闹。该剧演绎的正是黄梅戏宗师邢绣娘的跌宕起伏的人生传奇。

  该剧在黄梅拍摄近两个月,此间我们趁一个周末前去探访邢绣娘影视基地。这天正是“小满”节气,绵绵细雨中,我们从县城驱车到此仅十分钟车程。

  这是一片仿黄梅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群落,三面环山,一条河流从北面流过,与电视剧中的邢家大院和邓家村落风貌非常吻合。走进院落,一座古戏台和对面的椭圆形看戏楼,按照该县境内一座保存完好的乾隆年间古戏楼样式复制建成。置身看戏楼任何一个角度,古戏台上出演的戏景尽收眼底。我们一边参观,一边感佩先人的高妙设计。再看黄梅大戏楼和男女主人公的书房或卧室,那清一色的梨木雕花晚清式家具,竹制柔美的大灯笼,还有黄梅挑花、黄梅堆花酒,仿佛进入明清时期的深宅大院,令游人大开眼界。

  据精明的浙商投资人说,该影视基地目前已投资1800万元,系于2009年11月开工建设。整个基地占地面积840亩,总投资将达1.8亿元,基地核心区邢家大院和邓家村落完全仿照黄梅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风格。这个影视基地既为省内外黄梅戏题材的影视制作提供实景拍摄场所,也将成为黄梅县一个有特色的人文旅游景点。

黄梅戏剧照

  黄梅人是怎样创造出黄梅戏的

  一个剧种的名称往往是与生发地联系在一起的。粤剧生发于广东故其名为粤剧,豫剧生发于河南故其名为豫剧,黄梅戏生发于黄梅县故其名为黄梅戏。

  黄梅人是怎样创造出黄梅戏的呢?

  笔者几年前曾到黄梅县文化馆查阅过有关资料,几代黄梅戏研究工作者留下的著述表明,黄梅戏起源于明万历年间,形成于明末清初,是在黄梅县流行的民歌小调、田歌畈腔、采茶山歌的基础上,与黄梅流行的说唱文学、民间歌舞等相结合而逐步形成的民间地方戏曲,距今已有400年的历史。

  黄梅之所以能培育出黄梅戏这朵艺术之花,是与其地理、历史和社会条件分不开的。由于黄梅“枕山跨岭,襟江带湖,川原寥廓,水陆通衢”。加之与古城九江隔江相望,因而这里开化较早。黄梅地处“吴头楚尾”,在地域文化上深受楚歌、吴讴的影响,使自身特色的民歌、山歌得以蓬勃发展。据史书记载,明清之际,黄梅歌风很盛,尤以采茶歌为最,黄梅东、北山区盛产茶叶,每年谷雨前后,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上山采茶,他们用山歌小调或叙事民歌的形式,或独唱抒情,或彼此唱和,于是就产生了黄梅采茶调。清道光年间,大学者别霁林在《问花水榭诗集》中描述了黄梅采茶歌的兴盛:“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别霁林自注:“邑喜采本县近事,附会其词,演唱采茶歌。”这个附注充分说明,清道光初期,黄梅人根据近事编剧并唱戏已成习俗。

  在县城一次聚会上,县委书记吴海涛建议我们与《黄梅戏宗师传奇》小说作家周濯街谈谈。周濯街谈起创作初衷滔滔不绝,他说,黄梅县最早的黄梅戏女演员叫邢绣娘,她又是挑花女,是两种艺术形式的集大成者,也是黄梅戏从民间小戏发展成高台大戏的奠基人。她曾被乾隆皇帝御赐为“黄梅名伶”,堪称一代宗师。电视剧《黄梅戏宗师传奇》原创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有不少是根据真人真事编写的。比如,当时在黄梅上演的素有R20;大本三十六,小出七十二”戏目中,《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糍粑案》、《杨二女起解》等本戏、串戏,就是根据黄梅及邻县的张朝宗、瞿学富等真人真事编写的,有圣旨、奏折可查,有家谱、碑志可证。此外,黄梅县流行的岳家拳、民间趣联和一些谜语、酒令、俗语也被吸收到传统剧目之中。

  

1 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