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异质同构???创意无限

 黄粱 2010-09-05

第一节  异质同构的美学原理

 

    异质同构是美学理论中重要的,被学术界和艺术家广泛认同的学术理论流派。它是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完形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其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科夫卡和克勒。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拓展了在审美心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成为人们审美心理过程研究和艺术创作的核心理论基础。

    格式塔心理学主张心理学是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简言之,完形心理学认为整体先于部分,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例如,一首乐曲也就不是所有音符的相加而是由于听众对于作品进行连贯的,有序的理解才能欣赏、感悟整首乐曲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对于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而言,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人的视觉组织活动和人的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构成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人们实际的审美心理过程中,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和艺术作品欣赏中,异质同构的审美心理现象处处可见。

    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说清楚什么是格式塔。

    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形”。而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形,既不是一般人所说的外物的“形状”,也不是一般艺术理论中笼统指的形式。前一种偏指一种空间结构,后一种偏指各部分的排列关系。而格式塔心理学所说的形,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换言之,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任何“形”都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建构的结果或功能,而不是客体本身就有的。

    凡是格式塔,虽说都是由各种要素或成分组成,但它决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一个格式塔是一个完全独立于这些成分的全新的整体。这里的新,是相对于原有的构成成分而言。换句话说,它是从原有的构成成分中“突现”出来的,因而它的特征和性质都是在原构成成分中找不到的。例如一个三角形,是从三条线的特定关系中“突现”出来的,但它决不是三条交叉线条之和。按照同样的道理,一个园也决不是相互邻近的无数个点的集合,一个曲调也不是各个音符的相加。好比一个蛋糕的印象不是金黄色、甜、香、软、酥等感觉要素的相加一样。

    因此,从以上格式塔的基本性质的简述中可以看出,格式塔所言的形,乃是经验中的一种组织,一种结构,而且与人的视知活动密不可分。它既然是一种组织,而且伴随着人的知觉活动而产生,就不能把它理解为一种静态的、不变的印象,决不是各部分机械相加之和,或者说,先有各部分感觉,然后把这些感觉加在一起,凑成一个印象。“形”是一种直接的,同时性组织活动的产物,随着这种组织,必定会有紧张、松驰、和谐、焦虑等等人的心理感受,即便不联想人世间内容时也是如此。当然,有时候,格式塔的含义比“形”还要宽泛,因为它还包括视觉意象之外的一切被视为整体的东西,甚至还包括构成一个整体的某些成分。

    那么,格式塔既是一种组织或结构,不同的格式塔就有不同的组织水平。而不同组织水平的格式塔往往又伴随着人的不同视觉感受。这种感受不是由它们联想到某种具体内容之后才得到的,而是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进行了积极组织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家发现,有些格式塔给人的感受是极为愉悦的,这就是那些在特定条件下刺激被组织得最好、最规则(对称、统一、和谐)和具有最大限度的简单明了性的格式塔。对这种格式塔,他们发明了一个“简约合宜”的词组,意即“好的格式塔”。

    相对“好的格式塔”,也就有不太容易被知觉组织成“简约合宜”的格式塔,因为任何时候,人的知觉组织活动都不是任意的,纵然它有自身特有的倾向和规律,但又要受刺激物的制约。

 

第二节   格式塔心理学在根雕艺术选材过程中的审美心理过程

 

    根雕艺术创作过程中,有一重要的程序就是选材。在实践中,大家共同的经验是对原材料的选择,因人而异地出现千差万别的价值取向:有人偏受线条流畅,肌理飘逸的;有人钟情盘错交结的;有人专捡凹凸成虬,团块扭曲的;有人喜爱空灵苍古,如丝如弦的。

    那么,选材中出现的差异和偏好,恰恰证明了格式塔心理学对人类审美心理解析的贡献。同时,也为笔者的“根的艺术称谓谬误辩正”一文提供了理论的基础和支撑。

    自然的根材,无所谓美与不美,它就以它的自然状态存在着。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自然的根材美与不美,完全是因人而异的,人的知觉组织活动决定了选择何种形的原材料。千差万别,形状各异的根材,在千差万别、感受各异的选材人面前,它只是个客观存在的刺激物,也可以说是自然的“格式塔”。而这种不同组织水平的格式塔,往往又伴随着人的不同视觉感受。这种感受不是由它们的联想到某种具体内容之后才得到的,而是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物)(根材)进行了积极组织的结果。因此,某种形的根材,对应了某些人的知觉组织活动,他就会选择知觉上感到愉悦的形。这种形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凡是被人选中,或者说“相中”的自然根材,都是经人的知觉组织后的形,自然的形已成为格式塔的形,而且,一个根材中可能被知觉组织成多个格式塔的形,多个格式塔的形或并列,或重复,或叠加,其中必然有让人感到或紧张、或松驰、或焦虑、或愉悦的心理感受。为什么人的知觉会引起不同的心理感受?那就是形对人大脑皮层的刺激,进而对应了人内心潜意识情感的触点。比如,笔者就十分不喜欢选择那种一节节扭曲盘转,园鼓鼓的根,因为一看见这种形,心中就纠结,想到被宰杀的动物腹中翻出的内脏。(当然,这并不妨碍别人喜欢它)

    因此,格式塔明确定位了审美的主体人决定了形的价值。根美不美是人的知觉组织的结果,只有人才有知觉从根的自然形中组织出“有意味”的格式塔形来。

    所以,“根的艺术”的所谓正名,是违背了人的审美心理,颠倒了审美主客体的位置,以偷换概念的手法制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谬误“理论”和学术笑话。

    面对千奇百怪,杂乱无章的原生态根材,人的知觉组织会根据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主动,积极的去寻找其中“简约合宜”的格式塔,但是,做为刺激物的自然根材,本身并不具有“简约合宜”好的格式塔,这时,观看者就会表现出一种改变刺激物的强烈心理趋势;一方面会放大,扩展那些适宜的特征;另一方面又会取消和无视那些阻止或防碍其成为一个简洁合宜的好格式塔的特征。

    举例说,一个倾斜的形状,不是被视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而是从一个想象中十分对称整齐和稳定的形状中偏离而来;一段中间有一个缺口的根的形,不是被我们的知觉组织看成是本来就是如此,而是被某种不可知力量的阻碍而成,而缺口前后本来就是原本相连的,就如同一条线条的暂时中断,总之,一切看上去并不舒服的根的自然形态,不管是残缺的,杂乱的,断损的,都会在人的知觉中产生一种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美结构的强烈心理倾向和冲动。

    根雕艺术的欣赏和创作实践中,印证了格式塔心理过程的科学和正确。在我们审视原始根材的心理过程中,改变刺激物的心理倾向重要的特征就是人的知觉组织的“简化”倾向,按格式塔理论解释就是一种以人的“需要”的形式存在的“组织”倾向。意思既是说,每当视域中出现的图形不太完美,或者有缺陷的时候,人们就会将根的自然形态重新“组织”成符合自身知觉满意的格式塔(简约合宜)。而当视域中出现的图形呈现出较为对称,规则、均衡、节律变化对应了人的知觉组织时,这样的根形就会满足人的审美心理需求。

    格式塔心理认为,那种极力将不完美图形改变为完美图形的知觉活动,被认为是在这种内在“需求”驱使下进行的,可以说,只要人们的知觉组织活动对根的自然形态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活动便会持续进行下去。

    知觉中这种对简洁完美格式塔的追求,被格式塔心理学家称之为“完形压强”。这种物理学现象的类比,生动地标示出人们在观看一个不规律,不完美图形时所感受到的那种紧张心理以及极力想变它,使之成为完美图形的心理趋势。

    综上所述,根雕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某位自称的“理论奠基”人所信口雌黄的因为“根是自然美的”,“天趣美术”的,而成为“根的艺术”。如果这种“理论”成立,那么任何一个人包括未成年的儿童,只要有机会拣到树根,就可以成为“根的艺术美术大师”。这显然是没有文化基础,缺乏心理学研究知识,违背最基本艺术规律和常识的谬论。

    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根雕艺术审美的心理过程,为我们今后的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学术理论基础。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与我们中国的艺术哲学思维方式有着异曲同工,相得益漳的共同之处。我们民族的模糊心象投影,强调的也正是人的知觉面对自然物(刺激物)积极主动的心理对应。彰显的是人精神层面的追求和人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

    因此,西方的审美心理研究理论成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海纳百川的学术理论研究态度,可以延深视野,拓展思路,开阔想象的深度和广度,让根雕艺术事业的创新发展更具多元化,多样式的可持续发展机遇,让创新不只是停留在口号化的虚张声势阶段。

    这就是我们研究西方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节  异质同构艺术经典作品范例解析。

 

    在本文第一节中,我们已经知道: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觉组织活动和人的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审美“力场”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会激起审美经验的认同,这就是“异质同构”的审美理论。

    在人类创造的艺术种类中,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舞蹈、诗歌……等等门类,都可以找到异质同构的实践例证。

    我们先用大家熟知的古代诗人马致远的诗作例解析:

    枯藤、老树、寒鸦——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一首表现流落异乡游子思乡情感的诗。如果诗人只把一丛枯藤形象呈现在人的眼前,他是无法达到情感表现目的的。因为在张三的眼里,只会对它的坚韧性感到好奇;樵夫看到它,只会把它当成一把好柴火。欣赏者并不会从这一丛枯藤中感悟到诗人的真实的情感表达。而在枯藤后排列出一棵老树,再加上几只在寒风中绕树底盘的乌鸦,那么,给欣赏者的感受就大不一样了!这三种不同质的形象,虽然种类、性质、表象各具特征,但其都有着表现思乡游子心情的内在联系因子——藤的枯败,老树的萎缩、破落,寒鸦的饥寒和无枝可栖,三者相互映照加强了游子所处环境的苍凉、凄切,一个无依无靠的异乡游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倍增归心似箭的情绪。古道、西风、瘦马的再次异质同构,不只点明了游子所处的环境——古道,一个远离故乡的荒漠之地,西风和瘦马的并列更进一步强化、渲染了诗人的悲切心情:凛冽的西风吹在衣不遮体的身上,只有一匹掉了牙一的病弱老马相随着……不同表象,不同质的事物的同构,都传达着异乡游子内在情感的感受——苍凉、孤寂、焦虑。和诗人有着同样经历和感受的欣赏者,你能不被感动的潸然泪下吗?

    中国的国画,将松树、云雾、岩石、朝阳、仙鹤、兰菊等等同构于一张画面中,同样是异质同构的艺术创作原理。这些异质的表象共同表达着希冀幸福、祥和、长寿、和谐的情感诉求。

    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是西方绘画中的杰出名作。大师大量使用了不同质的符号组合,表达了他对罪恶的抨击和愤怨,我们可以从网上查看一下进行欣赏和解析。笔者就不赘述了。

    异质同构的艺术创作原理,就是将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觉组织活动和人的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同置于一种对应的位置,将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审美“力场”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会激起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愉悦。

    异质同构的艺术创作原理,一定要符合上面的所言的“对应”和审美“力场”结构的一致。做一个反面的例证:如果我们将枯藤、老树、寒鸦改成枯藤、老树、青蛙,那么就将诗人所表诉的思乡情结全部破坏了。青蛙所处的环境,和由青蛙所联想到的意境是什么?是潺潺流水,青翠的稻禾,与游子苍凉、凄切的心情是不同构的,虽然从诗的韵律上是对的,但与诗人的情感感受是不对应的,审美的“力场”结构是不一致的。

异质同构从本质上说,是艺术家知觉组织超越于常人的想象智慧和艺术创作技巧。决不是任何随意的,无规律的异质事物都可以同构成艺术作品。这需要艺术家个人修养、文化底蕴、艺术悟性的长期积淀和实践经验的综合养成。

    联系到根雕艺术的创新发展,如何借鉴西方美学,艺术美学的学术理论成果,用它山之石,开创我们现代根雕艺术的发展创新之路,是我们CHCN全国根雕艺术研究院和广大爱好者的共同责任和课题。

 

第四节  现代根雕艺术与异质同构的创作理念

 

现代根雕艺术的概念是什么?

关键词是“现代”。现代的含义不是现代人做的作品,就叫现代根雕。

现代根雕艺术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意识形态的表象之一,它所承载的是现代人的文化观念,现代人的情感诉求,现代人的理想价值判断,以及现代人在高科技生活产品密集包裹下,现代人生活的紧迫、高强度下产生的焦虑和压迫情绪在情感中的弥漫,人们在物欲横流中,自我价值判断的迷茫、扭曲、异化,人性与物欲、追求精神自由、个性追求的人生价值与现实的冲突,汇集成一个博弈、冲突的现代漩涡。例如,人们的物质需求不断膨胀与能源短缺造成的矛盾,高质量生存欲望与环境污染的矛盾,城市化进程与生存空间压缩的矛盾,以及社会财富分配两极分化,毒品、战争、腐败、罪恶……等等现实,都成为人类社会不可避开的话题和文化构成。

因此,现代根雕艺术和真正的艺术家,不可能对此社会现状视而不见,充而不闻。失去了社会担当和责任的艺术家,充其量只是个为个人谋生的工匠罢了,真正的现代根雕艺术和艺术大师,他的作品题材和价值追求,必定有对现实社会的反思、拷问和真、善、美的精神导向。

从这种意义上说,面壁九年的达摩痛苦的表情离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现实距离太远,太陌生了。年青人会将达摩理解成一个不可理谕的自残狂的外国丑老头。

扛着一个钓鱼杆永远张嘴傻笑的老渔翁,在展台上被高的、短的、粗的、细的一截截树干包裹着,经现代照明设备散射下,象是被克隆的弱智标本。还有那些一激动就胡须冲天,喝醉了倒在树根上酣睡千年不醒的古代文人骚客……这些题材与我们的现实有关吗?因此,这些样式、题材的作品,不是我们现代根雕艺术的样本,没有现代文化创新发展的特征和信息。

在此,我们是把这些工艺品与现代根雕艺术从理论层面作比较分析,并不是对古代这种样式和题材的艺术成就全盘否定,可以肯定地说,古代第一个创造了达摩和老渔翁等作品的人,是位很了不起的艺术家。西方有句精彩的评论说:“第一个将女人比喻为花儿的人,是天才……”

现代根雕艺术,它的题材、形式、技法、思想必定要有现代人的信息、符号,更重要的是,现代的根雕艺术家对现代生活敏锐的体察和感悟,对现实的反思和拷问精神,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勇气,构成了现代根雕艺术的气质和形式构成的多元载体介入。

因此,现代社会的精神和物质符号,以不可抗拒的同构力量渗入到以根为主要载体的艺术品中,并以这种创新的形式技法,表达着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希冀和失落、喜悦与悲伤、包容与排斥、恐惧与抗争、节制与放纵、爱与恨、情与仇等等比古人更加复杂、纠结、多元的情感构成模式。

也唯有这种精神和物质层面现代符号和载体的同构,艺术家才有可能更鲜活生动、淋漓尽致、细致入微的表达我们这个时代复杂、纠结、更趋开放、自由,多彩情感和理想价值追求。

这就是我们研究西方异质同构艺术原理在根雕艺术创作中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第五节  异质同构美学原理与根雕艺术创新的探索

 

现代社会物质形态的极大丰富,高科技成果给人类现代生活带来的便捷、舒适都对我们的情感诉求带来新的变异、分化和个性化选择空间。

例如,有车族将自己的汽车称为“爱车”,本来是科技成果给人类出行带来便捷的代步工具,成为人渲泄、寄托“爱”的车,这种爱的情结,已变异为物质产品的俘虏。在对物质生活高度依赖的现代生活中,情感追求的变异、分化和个性特质是显而易见的张扬表象。

有闲阶层的男女,将饲养的宠物狗亲昵的叫成“宝贝、儿子、闺女”,更显出现代人情感中理不顺的异化、纠结表象。

家家户户的购房者,掀起了空前规模,声势浩大的装修运动,对建筑新材料的选择更是体现了情感色彩的价值取向。

因此,现代根雕艺术与新载体、新材料、新的文化符号的同构,是顺理成章的创新发展趋势。

根雕艺术中异质载体的介入同构,极大的丰富了根雕艺术形式结构,使艺术家表达情感的技法和语言更加活泛、生动。充满当代的大量文化、精神信息,扩展了艺术家想象的空间,便情感表述的方式更具多元化的选择,可以更加深刻、鲜活、多角度的反映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理性拷问。

海南叶亚雄的作品“心弦交响”(图1艺术创意刘勇),异质同构 <wbr> <wbr> <wbr>创意无限
图1  《心弦交响》

原始根材经作者知觉组织后,删减成心形的优美格式塔,这个格式塔与人的情感对应,联想是两件心形乐器的交叉组合,中间大块的空间缺位,少了精神导向的表述。作者用现代的物质不锈钢丝有序的排列成两组交叉形式,不仅填补了空间,更重要的意义是作者积极主动的加强根形的精神导向。富有韵律感的异质形式(不锈钢丝排列)与根形同构成了让欣赏者很快对应到乐器、乐谱、乐队、交响曲等等联想。作品命题“心弦交响”非常绝妙的搭起了作者与欣赏者情感共振的桥梁。

“心弦交响”是件非常精彩的创新作品。这件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挣脱了“三七开”的所谓创作“原则”,用异质同构的艺术原理,丰富、升华了根形的内涵,将人的知觉感到不完善或缺失的形,用异质材料改造、升华成“简约合宜”的格式塔,达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不锈钢丝的植入,不但不使人感觉唐突、多余,而且成为整体不可或缺的“完形”。也唯有此,才可以表述作者美好情感和音乐气质的综合审美理想追求。根的形,不锈钢丝的共同建构,激活、加强了视觉组织的活动,对应了人的情感共鸣,几种不同领域的审美“力场”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统一后,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愉悦。

在这件作品前细细品味作品,一首温情脉脉的小夜曲像炎炎夏日中一阵凉爽的清风,掠过你疲惫、焦虑、慌乱的心田,使你忘却了商海中人情薄如纸的无奈,官场残酷、虚伪的潜规则,白领阶层职场中无形的压强恐惧感,身在异乡,挥洒汗水却又拿不到工资的农民工的愤怒……在美妙的“心弦交响”作品面前,似春雨滋润着焦燥的心田,如凄风苦雨中有人为你撑起一把伞……,你会联响起亲人温情的叮嘱,兄弟姐妹血浓于水的支撑,战友间生死之交的坚强……这一切亲情的心弦倾诉,让希望的风帆重新扬起,在风雨中又上路,只为你至爱的亲人……

作者叶亚雄是位曾当过兵的音乐工作者,他的人格、品德和经历,是他能创作出精彩的“心弦交响”的必然因果,美好善良的人性,必然有其美好的作品问世,反之亦同理,如业内著名的根霸者,他的第一件作品必定会是一个丑陋、无耻、敲着一面破锣的狗腿子汉奸“催”一样的因果关系。文若其人,艺鉴其性,千真万确。

    叶亚雄先生还有多件异质同构的现代根雕艺术精品,如“啸天”(图二)“方舟”(图三)“神秘之旅”(图四)。异质同构 <wbr> <wbr> <wbr>创意无限
图2  《啸天》
异质同构 <wbr> <wbr> <wbr>创意无限
图3  《方舟》
异质同构 <wbr> <wbr> <wbr>创意无限
图4  《神秘之旅》
请读者自己细细品味作者带给我们美好心情的心路历程吧。

海南曹学诚的作品“山水映象”,(图5艺术指导,刘勇),异质同构 <wbr> <wbr> <wbr>创意无限


图5  《山水映象》

用焊接的铁链代替了传统的根质底座,使一块山形的根,如同有一股强大的磁力,悬空而起,巧妙地营造出水中映峰,峰浮水中的虚幻物象。铁链的支撑,导引了观赏者积极的审美联想;是海市蜃楼奇景的突现?还是梦中山水?或是魔幻之力的推手?……这样奇特的审美联想,正是因为铁链与根形的同构产生的“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从而才激起了人们的审美经验和感受。异质同构便这块“山形”的根超脱了视觉原始的认知,以异质同构的原理异引人的知觉感受更趋自由想象的主动介入,每一位欣赏者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价值和理想去拓展想象的空间。真正的艺术品,不是作者强迫欣赏者承认自己的认知,而是让欣赏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对形的审美判断和联想……“山水映象”无疑成功做到了。

“山水映象”是一件很唯美主义的作品。作者曹学城先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在舞台上几十年的锤炼和摔打,造就了他唯美的价值取向,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对自我近乎苛刻的舞台表演功夫,是他唯美价值养成的根基。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都在极力追求着唯美的理象主义倾向。而“山水映象”正是他心迹的映像。

他的另一件作品,“禅静泉鸣”(图6艺术创意刘勇)异质同构 <wbr> <wbr> <wbr>创意无限
图6  《禅静泉鸣》

也同样表述了他唯美主义的价值追求。作品材质是海南特有的黄金樟木,质坚、色亮,重达2吨以上。原材料形状团凸浑厚,正面却又有一形态奇特的凹洞,与团凸的整体形态形成视觉反差。在凹洞中又有细小孔洞相互贯通,大小错落,疏密有致,构成滴滴如悬,丝丝如涓的神奇形态。它分明是一座微缩的喀斯物溶洞景观。如果作者只限于表现微缩景观的感知上,配上一个宠大的底座,起个与溶洞景观相关连的题命,那么,这件根材的构思只能停留在落入俗巢的“自然美”水准了。如何更深刻,更宽泛的借形表达作者的情感诉求和审美理想?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景观,自然美的事物与人的情感已远远不是单纯的感叹对应。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构思,作者将粗细不同,长短不等的钢管组合成作品的同构元素,将根材整体抬高,最美的凹洞部分与人的视觉平行,这样,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就彰现出来了:钢管富有韵律的排列组合,已不是单纯的支撑功能,而是对应了“滴滴如悬,丝丝如娟”的根形,让人联想到山涧清泉流淌的音乐一样的欢快节奏感。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让作者有了表达个人情感的更深刻、更宽泛的空间,从“自然”的感知层面上升至精神表达的高度。而“禅静泉鸣”的命题,更是清晰,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情感色彩和理想境界。

现代社会,高科技产品的迅猛充斥,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处于几乎饱和的状态。而一项权威调查结果却出人意料的显示,越是物质清费需求涨满的地区,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越低。和中国相邻的小国尼泊尔,现代物质消费几乎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却是最高的。为什么?简单的说,因为人与动物不同的区别在于,人是有情感和精神追求需求的。物质消费并不能替代和填补人的情感和精神缺失。相反,泛滥的物欲和名利追遂,让人的精神自由受到压抑和束缚。何处是我们情感和精神的皈依处?我们的心在何处安放?

请你看曹学成的根雕艺术经典之作:禅静泉鸣。

 

                            第六节  异质同构,创意无限

 

异质同构的根雕艺术创作语言和技法,增容了想象的智慧,深化了情感的表达层面,使我们的作品具有现代文化的气质精神。传统的泥土芬芳,民族的精神血脉基因,都是现代根雕艺术蝶变的养料和催化剂。

异质同构的创作理念和实践,还有更多的探索和创新空间有待现代根雕艺术家去实践。对于业内不同的“意见者”,我们尊重他们的理念和表达方式,就象同一个舞台上,东北二人转可以演出,交响乐团也自有自己的观众。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有各的情调。

至于有些人言:“这样做,根雕不就做成了雕塑了吗?”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在表扬肯定我们的创新成果。艺术门类之间相互的借鉴、融汇贯通,是目前所知的真正艺术大师们成功的秘密武器,因为艺术是相通的。

我们的现代根雕艺术通过借鉴,创新,能做出雕塑高贵、典雅的艺术气质和思想内涵来,说明我们真的成功了!

举个实例来说明,湖北牟利忠的作品“心帆”[7艺术创意,刘勇]异质同构 <wbr> <wbr> <wbr>创意无限
图7  《心帆》

材质是一块扁平的全丝楠木。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这块材料缺少形态变化,自身结构的扁平状,比较难创意,按传统的构思,无非是配上一块船形的底座,起个一帆风顺,乘风破浪之类的吉利题命,很难有更深的表达作者个人情感和理想的意义和价值。

经过创意,决定用钢丝焊接成表现浪涛翻滚的符号形式,将扁平的根置于其中,二者同构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结构一致的形式组合,作品就对应了作者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于是,表达了作者的理想价值追求……牟利忠先生不幸的意外人生经历,是“心帆”作品的真实对应,在噩运的面前,他并没有屈服命运的安排,而是更加顽强、执着的追求着心中的理想之路。在对命运之神的抗争中,他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不管是惊涛骇浪,还是狂风暴雨,心中的理想之帆导引着他,一往无前!

命题的内涵,根的形态,钢丝的形式组合,完美地构成了作者的情感轨迹,对应了作者的理想追求和人格色彩,谁又能说作品的艺术气息不生动、鲜活呢?“心帆”作品整体构成的一致性,使它具有了雕塑艺术高贵、典雅的非凡气质,作者不凡的情感世界,人格魅力,都成为感动欣赏者的艺术构成元素。

牟利忠先生还有多件异质同构的创新作品,如环保题材的“飘移冰川”、“悲怆交响曲”、“新潮”等。大家可以到牟利忠的网上去品头论足。

异质同构 <wbr> <wbr> <wbr>创意无限
悲怆交响曲
异质同构 <wbr> <wbr> <wbr>创意无限
悲怆交响曲》底部特写

本文结束的最后一句话是:异质同构,创意无限。

 

 

作者:刘 

20107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