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之溯源

 凡尘夫子 2010-09-05

“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之溯源

 

“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之溯源

[用人篇]

  正当刘邦面对群臣争功不讲礼仪既愤怒又无奈之际,叔孙通对他说——

  汉高祖刘邦初立,功臣争功邀赏,致拔剑击殿柱。叔孙通乃说汉高祖召鲁地诸生,规定朝仪,高祖大喜,以为如此始知皇帝之尊。

  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带着几十个得意门生,周游列国,以济世为己任,待价而沽,但在当时未见成效,其政治主张在鲁国行不通,到齐国也碰壁,到陈蔡等小国也没什么市场。相对于法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来说,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舞台上作为不大,乏善可陈。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重用法家治国,先是贬退儒生,继而焚书坑儒,儒家遭遇灭门之祸,要不是孔子的后人孔鲋把家传书籍藏起来,儒家文化可能在秦代就失传了。

  刘邦推翻秦朝,战胜西楚霸王项羽,建立大汉王朝。他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对儒生的态度极为轻蔑,郦食其穿着儒生衣服想见他,他说:“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一些人戴儒生的帽子来见他,他经常当众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往里面撒尿。在楚汉相持时期,郦食其劝刘邦立六国之后以削弱楚的势力,后来张良列举出八条不可立六国之后的理由,刘邦听了“辍食吐哺”,大骂道:“竖儒(指郦食其)几败而公事!”

  叔孙通改变刘邦轻儒观念

  一直到天下大局已定,刘邦在考虑应怎样治国时,才对儒生转变了态度,而促成刘邦转变态度的关键人物是儒者叔孙通。

  叔孙通原在秦朝当博士,后来跟随项羽,刘邦攻下彭城后,叔孙通投降了刘邦。初时,叔孙通穿儒服,刘邦对他很讨厌,后来他改变服饰,刘邦见了才高兴起来。

  公元前201年,刘邦把秦朝复杂的朝廷礼仪全部废除,重新定了一些简单的礼仪。当时群臣在朝廷上饮酒争功,有的人醉了就大吼大叫,还有人拔剑击殿柱,刘邦看见群臣乱成这样,非常不高兴。这时,叔孙通对刘邦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刘邦问这套仪式难不难实行,叔孙通回答说将以古礼仪为主,杂以秦代礼仪,刘邦便吩咐他赶快把这件事做好。不用多久,叔孙通率领弟子百余人将新礼仪演练给刘邦看,刘邦觉得可以实行,便下令群臣练习新礼仪。

  公元前200年,西安长乐宫落成使用,“诸侯群臣皆朝贺”,从清晨开始一直到贺礼结束,群臣按尊卑秩序逐个上前给汉高祖刘邦贺寿,整个过程庄严肃穆,没有人敢大声喧哗。刘邦心满意足,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于是拜叔孙通为太常,赏赐黄金500斤。并把叔孙通的弟子也全部提拔为政府官员。

  由于汉高祖刘邦开始重视儒学,“诸儒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不过汉初国内仍干戈不息,汉惠帝、武后执政时期朝廷主要任用打天下的功臣,汉文帝“本好刑名之言”,注重法治,汉景帝“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所以学有所成的儒者徒有博士之名,仍未受到重用。

  汉武帝坚信“儒者可与守成”

  汉武帝刘彻登上帝位后,汉朝的治国方略和用人政策发生了重大改变,刘彻潜心研究古今治道,对“儒者可与守成”的信念十分坚定,他接受汉朝大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用主张用儒术治国的窦婴、田蚡、赵绾、公孙弘等担任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公孙弘等人又“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在朝廷任职,而董仲舒的子孙“皆以学至大官”。

  自从汉武帝确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后,这种治国方略独霸中国政治舞台两千余年,此后无论哪一个朝代,儒家学说一直是稳定社会的基石。在家天下时代,儒家思想和儒者对社会的长治久安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然,儒家思想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思想守旧,拘泥于各种礼节使儒者在乱世中很难有所作为,即使是孔子本人也不例外。另外,儒家思想主张“德治”和“礼治”,以“礼乐教化”为治国要务,而对“法治”比较忽略,如果统治者过分偏重儒术,也收不到好的效果。汉元帝刘奭过分重用儒生使国家走向衰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