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前知识

 梦中家园 2010-09-05

第一章:印刷原理
内容提要:
★颜色的原理
★印刷品的生产工艺
★印刷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1.1 光与色的基础知识
1.1.1 光
光是一种电磁波,光的颜色是由光波的频率决定的,光有着极其宽广的波长范围。根据电磁波的不同波长,可以分为γ射线、χ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及无线电波等。其中,只有波长在400-700nm范围内的电磁波(红、橙、黄、绿、青、蓝、紫色)对人类的视觉神经有刺激作用,人能看得见,所以称为可见光。

电磁波中可见光谱扩大图
可见光谱波长(nm)
绿

400 500 600 700
射线
x射线
紫外线
红外线
无线电波
交流电

波长(nm)
1.1.2 色
物质的色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不同晶体结构的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和反射的程度不同,因此反映到人眼中的颜色也不同。
彩色印刷品的颜色是通过油墨的色彩来表现的,是通过油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与反射,在人的视觉器官中反映的结果。
1.2 颜色的混合
1.2.1 加色混合
当不同的单色光混合在一起时,会呈现另一种色光效果,就是加色混合法(即主动发光体用来产生颜色的方法)。色光的三原色,分别是红、绿和蓝色,它们分别由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组成。
将等量的三原色色光混合时,有着以下的规律:
红光 + 蓝光 = 品红光品红光 + 绿光 = 白光
红光 + 绿光 = 黄光即:黄光 + 蓝光 = 白光
绿光 + 蓝光 = 青光青光 + 红光 = 白光
红光 + 蓝光 + 绿光 = 白光
将三原色按不同的比例(不同的光强)进行混合,可反映出各种颜色。
电脑显示器与彩色电视机就是其中色光加色混合法的例子,它们通过红、绿和蓝的色发光磷粉点子,将图像的全部颜色显示出来。
1.2.2 减色混合
当色料混合一起时,原色色料各自吸收照射在原色色料上的光线中的一部分成分而反射其他成分,然后将反射部分再相加混合,呈现另一种颜色效果,就是减色混合法(即减色法是被照射体呈现颜色的方法)。色料的三原色分别是品红、青和黄色。在印刷中使用的C、M、Y三原色的色料(油墨)就是利用减色混合原理来产生在印刷品上看到的色彩的(前提是必须是白色的光线照射在画面上)。
三原色色料混合有着下列的规律:
青色 + 品红色 = 蓝色品红光 = 白光 - 绿光
青色 + 黄色 = 绿色由于色料反光:黄光 = 白光 - 蓝光
品红色 + 黄色 = 红色青光 = 白光 - 品红光
品红色 + 黄色 + 青色 = 黑色
1.2.3 互补色
加色混合的三原色色光与减色混合三原色的色料颜色,在理论上应严格相对而互为补色。两种色料能混合相减成黑色时,或两种色光能相加成白光时,此两种色称为互补色。
红光 + 青光 = 白光(红光与青光互为补色)
绿光 + 品红光 = 白光(绿光与品红光互为补色)
蓝光 + 黄光 = 白光(蓝光与黄光互为补色)
1.3 印刷中的颜色
颜色是由人眼来分辨的,所以所有的颜色都以眼睛的分辨为依据。颜色的本质是光,但人眼只能分辨得出可见光,即颜色就是可见光在人眼里的反映。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反映出不同的颜色,光的强度决定颜色的浓淡,不同波长、不同强度的光的混合就形成所有的颜色。
印刷品的颜色就是人眼看到的颜色。自然光(白光)照在印刷品上时,部分波长的光线被吸收,而反射的光线混合在一起就反映出印刷品的颜色。
人眼的分辨能力是有限的,一种颜色从淡到浓可以分成很多的级别,但人眼能够区分的只有240多级。
图和颜色的概念是一致的,颜色的变化(包括颜色本身和浓淡的变化)就是图,图就是在一定尺寸内的颜色变化的集合。
在印刷中所选用的颜色是CMY(青品黄)三种颜色,同时为了文字及加强印刷图像的效果多加了黑色,所以在印刷中是由青、品、黄、黑四种颜色来反映出各种颜色的。在印刷中CMYK四种颜色是由印刷机所上油墨的颜色实现的。
1.4印刷品的生产工艺流程
印刷品处处可见,但印刷品是怎样印出来的呢?印刷品的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制版阶段、印刷阶段、印后处理阶段。
制版阶段(印前-印刷前端):制版就是制造印刷机用的印版,印版上包含所要印刷的内容,即印刷品的内容是由制版阶段确定的。
印刷阶段(也叫印中):我们都知道印刷品是印刷机印出来的,印刷阶段就是上印刷机印刷,将印版安装在印刷机上,不同的印版上不同的油墨。彩色印刷品要经过4次印刷,每一次印刷只印一种颜色。
印后处理:主要指裁切、上光、折页、配页、装订等工序。
1.5 其他基本知识和概念
1、图的分类:
图分成两种--图像和图形。只有一种纯颜色的图叫图形,其他的图叫图像。
2、连续调和半色调:
自然色是指自然界里存在的颜色,它的特点是颜色是连续变化的,连续的意思是指任何两个颜色点之间都存在一个中间颜色点,对于这种图像我们称为连续调,它的颜色数量是无限的。人工色是指人为制造出的颜色,如显示器、印刷品等,他们所显示的颜色都不是连续调,而是将颜色分了级,如256色是指将所有颜色分成256种,超出256种的颜色就不能体现出来,这种图像称为半色调,它所包含的颜色是有限的,分多少级就有多少种颜色。
3、 色彩空间:
将颜色进行量化处理,按三原色或其他基色为坐标来描述颜色。自然色的色彩空间是最大的,人能分辨的色彩空间是可见光的色彩空间,相对要小得多,而印刷品的色彩空间不但范围小,而且是不连续的(分级)。
4、印刷品内容的构成:
主要由图形和图像组成,文字是特殊的图形,图像包括灰度图和彩色图。灰度图是指单色图,颜色本身没有变化,只有颜色浓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叫层次。彩色图是由CMYK四种颜色组成,即有颜色本身的变化,也有颜色浓度的变化。就其中某一种颜色而言,由颜色的浓度体现出层次,而印刷品的层次就是CMY三种颜色的层次的叠加,即印刷品的层次=青色的层次×品色的层次×黄色的层次。如果每种颜色的层次为256,那印刷品的层次为16777216,也就是有16777216色。图形只有一种颜色,而且没有层次。文字是有固定含义的图形,文字存放在字库里,而字库就是一个按一定编码方式排列的图形库。
5、图像、图形、文字的数据结构:
图像在电脑里存储的数据结构是点阵结构,即图像上任何一点在电脑里都对应着一组信息,对于灰度图像,信息内容是点的坐标和点的颜色级数(从0到256,28),对于彩色图像信息内容是点的坐标和三个(RGB)或四个(CMYK)颜色级,如(x,y);R(级数);G(级数);B(级数)或(x,y);C(级数);M(级数);Y(级数);K(级数)。所以图像的文件量很大。图形在电脑里被存储成轮廓线和填充的颜色。图形的轮廓是封闭的轮廓,是由很多较短的线来拟合的,即在图形的外轮廓上选择尽量多的点(一般选择拐点),再用短线段(直线或曲线)将各个点连接起来,图形在电脑里存储就是将所选择的点的坐标和线段方向和长度(用直线拟合-一次方程)或线段的方程式(曲线拟合)存储起来。图形的精度与所选择的点多少和拟合的曲线的级数有关,点越多、曲线级数越高图形精度就越高。当图形在电脑里被还原时,首先是将轮廓还原,并在轮廓内用单的纯一颜色点填充起来。文字在电脑里的存储由5个方面的信息组成:1、代码;2、字体描述;3、字号信息、4、修饰信息;5、位置。
1)代码:
文字在电脑里是用一组代码来存储的,英文是用单字节的ASSIC码(连符号共有256个),汉字由于数量多,所以用双字节表示(连符号65536个),每一个汉字对应一个双字节的代码,而一个汉字具体对应那一个编码是由编码方式决定的。汉字有几种编码方式(ASSIC只有一种),国标码(GB)、大国标码(GBK)和港台用的大5码(BIG5)等,现在通用的是国标码。在每一种编码里,每一个文字必须对应也唯一对应一组代码。不同的编码方式所包含的汉字字数是不一样的,而且同一汉字的代码也是不同的,所以只有在同一编码下的汉字是可以通用的,不同编码的汉字必须经过转换。
2)字体描述:
并不是指真正的字体信息,仅仅是指明是那种字体类型,而真正的字体的字形是单独存放在字库里的,一种字体存储成一个单独的字库文件。在字库里主要是两种数据:一是文字的图形数据,二是与此文字相对应的文字代码。在同一编码方式下,同一代码在不同字库里对应的是同一个字,但字体不同。
3)字号信息:
此信息决定文字的大小。
4)修饰信息:
对字体进行修饰的信息,如变形、背景、阴影等。
5)位置信息:
确定文字的位置。
以下从电脑屏幕显示和RIP输出两种情况来说明文字的概念:
1)屏幕显示:
我们可以用许多输入方式(五笔、拼音等)进行输入,输入法实际上就是电脑键盘和汉字编码的对应关系,如拼音输入法,在输入法的对应码表里将所有的汉字与它的拼音相对应,当我们输入拼音时,电脑就在对应码表里找到所有符合所输入拼音的汉字的代码,当我们确定其中的一个时,就确定了一个唯一的代码,并根据所设定的字体,到相应的显示字库文件里找到这个字的图形数据,并按电脑显示的规则及字号信息和修饰信息进行还原运算,还原成文字图形并显示在屏幕上。
2)RIP输出:
在前端排版软件所生成的版面文件里,文字是按上述文字的存储方式存储的,RIP进行解释时根据字体描述将文字的代码送入相应照排字库找到对应的图形数据,再根据字体信息和修饰信息按设定的精度进行图形的点阵化还原,最后输出到照排机曝光。
3)印刷内容的数字化:
印刷品上即有图像又有图形和文字,这些内容的特征、位置及相互关系等信息是以计算机语言来描述的,这种计算机语言叫页面描述语言。在印刷领域所使用的页面描述语言有一个约定的标准,叫PS标准〔POSTSCRIPT〕,现行的标准是PS3。
6、印刷品颜色的实现:
印刷品的颜色是由四种颜色(CMYK)细小的色点混合而成的,大小不一的细小的色点叫网点。所以彩色印刷一般是分四次印刷而成的,每一次印刷只印一种颜色。印刷油墨的颜色是不变的,每一种颜色的层次是由网点的面积大小来决定的,一种颜色的网点越大,印刷时着墨面积就越大,这种颜色就越深。印刷品的每种颜色要求有256个层次,网点面积的大小就分为256级。网点是有规律地成行排列的,行与行的间距是固定的,所以称为网目。每一英寸有多少行网点称为网目数或挂网目数。挂网目数越大印刷品质量越好。不同色版的网目不是平行的,而是成一定角度的,一般为0度、15度、45度、75度。这个角度叫网角。不同色版的网目之所以要成一定的角度,是为了避免龟纹。当不同色版的网目有规律地排列时,由于光的干涉的原因,就会出现条纹,这种条纹叫龟纹。
放大
将一个网点放大
15度(C)

45度(K)

75度(M)

0度(Y)

50%网点

1、 印刷品的尺寸和开本:纸张的尺寸和印刷品的尺寸
国内标准
国际标准
开本
纸张尺寸
印刷品尺寸
开本
纸张尺寸
印刷品尺寸
全开
787x1092
740x1040
A0
840x1194
840x1140
对开
546x787
520x740
A1
597x840
570x840
四开
393x546
370x520
A2
420x594
420x570
八开
273x393
260x370
A3
297x420
285x420
十六开
196x273
185x260
A4
210x297
210x285
印刷品的尺寸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设备的尺寸,一般来讲,大尺寸的设备可以出小尺寸的印刷品,但反之不行。大尺寸输出设备输出小尺寸印刷品时,不同页面之间要有边距,而且每一个页面除了图像之外,还要有对位标记和页面信息,所以所有设备的尺寸都要比印刷品尺寸大。国内尺寸我们称为“正度”,国际尺寸我们称为“大度”。
第二章印前系统介绍(结合流程图,见附件)
内容提要:
★ 印前系统的介绍
2.1印前系统概念
本系统有多种叫法,是针对不同的方面而言的。印前系统是从整个印刷的工艺流程来看,就是印刷的前端制版系统。
2 电子出版系统:相对于以前的铅字排版而言,现在的排版技术是电子化的。
2 照排机系统:此系统中照排机是核心设备,也是价值最大的设备,所以简称照排系统。
2 桌面系统:是针对于以前电分机等制版方式不能接电脑,即不能进行创意而言的。
2.2印前系统的作用
印前系统的作用就是制版,印版包含印刷品的内容,即印刷品的内容是由印前系统制作、确定的。
2.3 印前系统的流程
从原稿扫描开始,将扫描后的图进行处理,输入文字并将图和文字进行混排,按设定的版式进行组版。形成版式文件后用激光印字机输出黑白校样,用彩色输出设备(彩色激光、喷墨打印机)输出彩色校样,经校正、修改形成最终的电子文件。将最终电子文件送至RIP,RIP进行解释,并驱动照排机在胶片上进行曝光。曝光后的胶片经过冲片机冲洗,得到四色胶片。胶片上包含印刷品的内容信息,但胶片不能上印刷机印刷,还要经过晒版(将胶片和PS版重叠在一起,放在晒版机上,用能使PS版感光的强光进行照射,使PS版感光)、冲版(将感光后的PS版进行化学冲洗)工艺,将胶片上的信息转移到铝基印版上。
2.4 组成部分
印前系统包括三个大部分:
1、输入部分:主要是输入原稿。包括扫描仪、数码相机、图库等。
2、制作部分:对原稿进行处理,并进行创意、组版。
3、输出部分:指RIP进行解释和照排机输出、冲片机的冲洗。
印前系统还需要其他的系统和设备的支持,如网络系统等。
2.5 组成系统的设备和软件
输入部分:计算机(包括PC或MAC)、扫描仪、数码相机、扫描专用软件和PhotoShop。
1、制作部分:计算机(包括PC或MAC)、大屏幕显示器、PhotoShop、排版软件、创意软件、打印机。
2、输出部分:计算机(包括PC或MAC)、RIP、照排机、冲片机、字库。
3、辅助设备:网络、密度计、看版台、胶片、药水、放大镜、净化稳压电源、MO等。
第三章?? RIP和照排机概述
内容提要:
★RIP和照排机的概念
★照排机的参数分析
★照排机性能评测
★照排机的对比
★照排机的发展方向
3.1概念
3.1.1 RIP
RASTER IMAGE PROCESSER-光栅图像处理器。它的作用是把前端排版软件生成的页面描述语言(一般为PS、EPS等)解释为点阵信息,即它把软件中的文字、图像等转换成点阵数字信息,并把它们传送到照排机上,同时驱动照排机曝光。
3.1.2 照排机
RASTER IMAGE RECORDER-光栅图像记录仪。是机、光、电一体化的硬件设备,功能是接收经RIP挂网后的点阵信息,控制激光在感光胶片(或相纸及感光聚酯版)上进行曝光。
3.2照排机概述
3.2.1 照排机历史简介
1、刻版印刷:
在木材、石头等材料上,将对应着印刷品空白的部分挖去,沾颜料,印在承印物上。现在仍使用在印章等方面。
2、活字印刷:
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一直沿用至铅字印刷。铅字印刷无法印刷彩色图像,只能印刷文字,而且每一种字体的每一种字号都要铸造出一套铅质字模(至少6、7千字),排版就是要将不同的字模排列在一起。铅字排版不但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污染大,而且成本高(字模)。
3、照相制版:
照相制版使用专用照相机(和照相原理相近),在灯光照射下通过网屏挂网而形成网点,这样就可以印刷图像了。但图像质量差、效率低、成品率低。
4、电分照排制版: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发明了电分机,从此印刷进入彩色阶段。电分机是光机电一体化设备,主要分为扫描和记录两大部分,扫描部分可以将原稿的彩色图像进行扫描而形成电信号,扫描后的图像信号经过网点发生器(硬件RIP)进行光栅化处理(包括分色、挂网等),再将信号传给记录部分,控制记录部分的激光在感光胶片上进行曝光。电分机可以输出高质量的彩色图像,但它效率低、操作复杂、价格昂贵,而且不能进行创意,即有什么样的原稿才能有什么样的印刷品。
5、照排机: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走入印刷领域,出现了扫描仪和照排机,使印刷进入彩色创意的时代。照排机的原理和电分机类似,但将扫描部分和记录部分及网点发生器分离开来,出现了扫描仪、RIP和照排机。扫描仪由计算机控制,扫描结果存储在计算机里,同时可以应用软件对扫描的图像进行处理和创意,并可将图像和文字进行组版,从而形成与所要印刷品一样的电子文件。RIP也由计算机控制,它接收前端的电子文件,进行光栅化处理,再控制照排机输出。从此印刷制版领域真正进入电子化、开放化。
3.3照排机原理
3.3.1 照排机分类
照排机从原理上分为绞盘式照排机(也叫平板式、平台式)、外鼓式照排机和内鼓式照排机三种。
3.3.2 绞盘式照排机
这种照排机主要由激光器和光学系统,胶片输送机构、供片盒和收片盒以及控制、接口电路组成。
l 工作过程:在曝光时,胶片在走片机构的带动下移动,计算机送来的点阵信号通过控制电路,控制半导体激光器高速闪烁,照射在高速旋转的反射镜上,反射镜将激光反射到胶片上进行曝光。r反射镜每旋转一圈,激光在胶片上曝光一行,同一时间内胶片向前移动一行。
l 工作特点:通过反射镜旋转实行横向曝光,通过胶片的移动实现纵向曝光。由于在照排的过程中胶片是被拉动的,所以胶片本身会有张力的变化,张力的变化会影响到走片速度的均匀,所以会在照排精度上造成影响。
3.3.3外鼓式照排机
这种照排机主要由圆形的鼓、激光光学系统平台、平台横移机构、上下片机构、上片盒和下片盒,控制电路及真空泵组成。
l 工作过程:上片后胶片被裁断,用真空吸附的方法将被裁断的单张胶片吸附在鼓外壁上.曝光时鼓带动胶片旋转,激光头在鼓的轴心方向移动。鼓每旋转一圈,激光曝光一行,同一时间内激光头在轴向移动一行。
l 工作特点:曝光时鼓旋转,但胶片相对鼓来讲是不动的。激光头轴向移动。
3.3.4 内鼓式照排机
主要由半圆形空心鼓、胶片输送裁切机构、激光器及光学系统,高速旋转的中心扫描头,慢速横移机构及控制电路组成。
l 工作过程:将胶片用真空吸附的方法紧贴在一个空心半圆形鼓的内壁上,工作时胶片不动,激光头位于鼓的中心,激光光束照射在扫描头顶端的高速旋转的反光镜上,反射到内鼓壁上的感光胶片上,实现曝光。反射镜每旋转一圈,曝光一行,同时激光头沿鼓的轴心方向移动一行。
l 工作特点:照排中胶片固定不动,反光镜(转镜)旋转,激光头轴向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