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田土壤污染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乐山老杨 2010-09-06
农田土壤污染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土壤的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污染源。主要包括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利用、农药和化肥施用、大气沉降物和汽车尾气及燃煤等途径。

  重金属元素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物理迁移  土壤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或络合物可以随径流作用向侧向或向下进行迁移,从而导致重金属元素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此外,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也可以使重金属随土壤颗粒发生位移和搬运。

  2.物理化学迁移和化学迁移  重金属污染物通过离子交换吸附、络合-螯合等形式与土壤胶体相结合或者发生溶解或者沉淀。

  生物迁移是指通过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有效态重金属,并在植物体积累起来的过程。我们把这种由于某种元素存在促进植物对另外一种金属元素吸收并增强其对植物的危害的效应称为协同作用;而把减小植物对某种重金属离子的吸收并减弱重金属离子对作物的危害的效应称之为拮抗作用。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

  (一)汞污染  利用被汞污染的水灌溉农田是引起局部地区土壤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镉污染及其危害  土壤呈吸附态的镉所占比例较大,而且吸附过程极快,95%的土壤溶液中的Cd在10分钟之内被吸附,1小时后达到平衡,不同土壤的吸附顺序为:腐殖质土壤>重壤质冲积土>壤质土>砂质冲积土。

  (三)铅污染及其危害  植物吸收积累铅绝大部分积累在根部,而转移到茎叶和种子中很少。由于铅在土壤中固定为难溶性铅的能力较强,因此,通过食物链而引起人体铅中毒的现象极少。铅污染土壤后,对种子的发芽率和呼吸强度有一定的影响。铅对幼苗生长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主要是由于铅抑制了幼苗对营养吸收和使叶绿素含量减少,光合作用受阻。 

  (四)铬污染及其危害  铬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元素,其中Cr(Ⅵ)有明显的致癌致畸作用。   土壤中Cr(Ⅵ)的毒害作用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这种形态铬既使在低浓度条件下对植物和微生物的毒害作用都很大。由于土壤中有机质的还原和土壤胶体的吸附作用,一般在Cr(Ⅵ)进入土壤后的反应初期,胶体吸附是占主导地位,而随着反应时间延长,Cr(Ⅵ)转化为Cr(Ⅲ)的还原量占主导地位。受铬污染的土壤,是通过植被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的。水稻各部分组织器官对铬的残留积累量有很大差异,其顺序是根铬>茎叶铬>糙米中铬。

  (五)砷污染及其危害  砷是植物强烈吸附积累的元素。砷的植物积累系数(指植物灰分中As的平均含量与土壤中砷的平均含量的比)为十分之几以上。在淹水条件下,水稻糙米中含砷量均高于旱地小麦产麦粒的含砷量。不同结合态砷对水稻的影响明显不同,其毒性排列顺序为亚砷酸铝>亚砷酸钠>砷酸氢钠>砷酸钙>砷酸铁>硫化砷。

化肥对土壤污染
1.化肥对土壤重金属污染;2.施用化肥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有机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一)有机农药对土壤污染

  1. 有机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土壤胶体对农药的吸附作用;植物对农药的吸收与代谢;土壤中有机农药的代谢与降解。

  2.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毒性

  (1)有机氯农药  有机氯农药因其性质比较稳定,且脂溶性大,易在生物体脂肪中积累。  (2)有机磷农药  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的稳定性可用有机磷在土壤中的半衰期(有机磷化合物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表示。

废塑料制品对土壤污染

废塑料制品及其对农田环境的污染

  农田残膜的影响范围较宽主要有:①对于作物种子萌芽和种子幼苗生长有损害作用。由于农田残膜中含有毒性很强的聚氯乙稀;②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聚稀烃类薄膜在土壤中具有抗机械破碎性强,气、热和肥等肥力因素的功能发挥,导水力变差,物理性能变差,养分运输困难等;③耕性变差,大量的农膜残 留在土壤中不利于土壤的耕翻。④不利于作物根系的伸展。

  (二)塑料薄膜的化学组成、毒性及微生物降解性

  1.组成  塑料薄膜大多是烯烃类的高分子(分子量104~106)聚合物,除塑料本体组分外,尚含抗氧化剂、紫外稳定剂、阻燃剂和增塑剂等多种添加剂,其中增塑剂含量及比例仅次于塑料本身。

  2.毒性  PAES除主要作增塑剂外,还少量用于香料、涂料、化妆品、油漆等化工生产中,因此也是环境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

  3.微生物的降解性能  烯烃类塑料薄膜高聚分子和PAES增塑剂分子仅以氢键和范德华引力连结而成,彼此保留各自独立的化学性质,加之环境中仍有不依附于塑料本体而存在的PAES。因此其在环境中的存在、表现性质和微生物对其降解性能均是不同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