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响地方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因素的实证研究

 peinie 2010-09-06
影响地方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因素的实证研究
胡平 张鹏刚 叶军
政府部门 信息共享 影响因素
信息与传播理论
G203 
影响地方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因素的实证研究

胡 平 张鹏刚 叶 军

摘 要: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已经成为目前制约我国政府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而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和对我国地方政府深入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扩散理论,提出了影响我国地方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并设计了问卷在陕西省宝鸡市进行实际调查。最后,对所提出的影响地方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了影响信息共享因素的结论,并提出了推进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7634(2007)04-00548-09

1 引  言

经过十几年的政府信息化建设,我国地方政府的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与相对完善的政府信息化硬件建设相比,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信息共享程度却很低,大部分政府部门还停留在自己收集和利用数据,不与其它部门共享的程度,这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同时也降低了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例如,在一次北京市工商和税务部门的数据对比中,发现有17648户企业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使国家损失税收近10亿元。由于政府部门设置的条块分割和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地方政府部门的电子信息共享程度比较低,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服务质量低下,因此对影响地方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因素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 政府间的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是指信息的所有者或管理者迫于某种需求或者压力而将信息与其他组织或个人进行交换或者传输。本文所关注的信息共享主要是政府部门间的电子信息共享,是指政府部门运用信息技术或者网络交互技术将本部门拥有的信息与其他部门所进行的共享。其中政府部门所拥有的信息是指:通过对政府部门平时所积累的资料、数据等,进行整理、加工,对本部门或者其他部门有价值的数据。另外,本文所指的信息并非指政府各级部门掌握的所有信息,而是经过安全分级之后不涉及国家机密、不影响国家安全,可以并且应当共享的那部分信息。

目前,在国外的研究中主要有三位美国学者对影响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分别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州政府部门之间、地方政府与州政府之间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Dawes在1996年第一次对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进行了系统研究。他首先回顾并定义了与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相关的利益和障碍,并在纽约州的53个政府部门对254位州政府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提出信息共享的风险、利益、经验等是影响政府间信息共享的因素。但是,Dawes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没有对纸质和电子化的信息共享进行区分,不能反应最新的信息技术发展对组织间的信息共享所带来的影响。LandsbergenandWolken在2001年发表文章中选取了环境报告系统和地理信息定位服务实施程度较好的五个州进行了两个案例研究,进一步发展了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的理论模型。他们建议,基于政府部门信息共享的经验,应该建立一个支持信息共享的框架,制定并且协调法律、管理和政策方面的措施以促进部门间的信息共享。然而,LandsbergenandWolken的研究仅关注于对技术先进的部门的经验和观点进行理解,而没有关注那些处于平均水平,对于信息共享方面的创新不熟悉的部门,因此没有普遍概括性。Akbulut结合创新扩散理论、关键规模理论和社会交易理论,提出了研究美国州政府与其所管辖的地方政府之间的电子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框架。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共有5个因素对信息共享有显著影响,分别是机构的信息技术实力、外部环境的影响、信息共享的成本、风险和复杂性。然而,由于Akbulut的研究所涉及的地方政府部门很少,不能反映地方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状况。

在这方面,国内学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信息共享必要性、政府间信息共享的障碍等问题,从理论和经验角度进行探讨,并未有人对影响地方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的因素进行系统研究。例如,刘强等人通过对信息边际成本的分析,证明了政府信息产品的成本可加性,给出了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穆昕等人研究还表明,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应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也不能轻视管理方面的工作。李艾指出在特定经济环境下,信息共享的实现有赖于法律政策和组织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而现阶段,组织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信息共享显得尤为重要。李国杰等人分析研究了信息共享中政府和社会的基本情况,认为非技术因素产生的信息共享中障碍是存在的大问题,如管理、组织构架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缺失。

通过对国外及国内有关政府间信息共享的研究综述可以看出,虽然已经有三位国外学者对美国的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州政府部门之间、州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共享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到了一些很有借鉴意义的结论。但是,我国的地方政府在机构设置、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分配、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与美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必须结合我国政府的特点进行,对影响信息共享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然而,目前国内关于政府部间信息共享的研究还处于必要性和障碍的探讨阶段,没有对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因而,在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化快速发展和信息共享遭遇瓶颈的阶段,对影响地方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推进信息共享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3 影响地方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因素框架  

本文提出的影响地方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的因素框架主要基于下面三个方面的基础:①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在研究组织采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方面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在研究政府间信息共享中进行了初步尝试。由于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行为在部门间的传播,因此将创新扩散理论作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之一是合适的。②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提出影响因素框架的过程中广泛借鉴了Dawes、Lands-bergenandWolken、Akbulut三位学者的研究成果。③对地方政府部门的深入访谈。在2005年4月到8月期间,本文分别对西安市、宝鸡市、常州市、上海市等多个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和政府信息化负责机构进行了深入访谈,对各地政府部门在信息共享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概括。

综合上面三方面的依据,本文提出了研究信息共享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4 影响地方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因素假设  

4.1 资源与地方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的假设

政府部门所拥有的资源既代表了部门本身的特征,同时也是支持其进行信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当与信息化和信息共享相关的资源拥有量达到一定水平时,政府部门才有可能顺利地进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因此本文对支持信息共享的资源提出如下假设:政府部门所拥有的支持信息共享的资源越充足,其参与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的程度就越高。

下面将根据影响因素框架对支持信息共享的资源所包含的四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4.1.1 硬件建设状况

组织间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数据库、硬件和交换网络等部分组成。一个组织是否采用新技术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是其是否有充足的硬件设备。Dawes发现各个部门在技术设施方面的差别限制了它们参与到州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信息共享创新。我国政府的地方政府目前仍处于信息化建设阶段,信息技术相关的硬件建设状况是影响政府部门实施电子政务,进行信息共享的主要因素。因此假设:H11:完善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对政府间信息共享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4.1.2 人员资金状况

人是一切设施的最终使用者和新技术的传播者,因此在推进政府信息化和政府间信息共享中人员的素质和技术实力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Norris(1999)指出:地方政府认为他们的员工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面没有得到良好的培训,这种培训的不足造成了变革和使用的阻力,以致员工们不能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他们的工作中。一项新的技术或者方法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特别是硬件设施的购买和人员的培训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因此资金的充足程度将是影响信息共享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一个部门拥有比较充足的信息化建设资金,那它肯定可雇用到具有良好技术和素质的员工,因此在研究我国政府间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时,我们将政府部门用于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充足程度和人员的素质归为一类,共同影响政府间的信息共享,因而假设:H12:良好的人员资金状况对政府间信息共享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4.1.3 领导的支持

领导的支持指部门领导或者上级领导对政府间信息共享的赞同和肯定的态度。研究表明,如果没有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一项创新是很难被采用的。在信息系统,特别是跨部门的信息系统的采用和实施中,高层管理者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在我国目前的政府框架和权利分配中,由于民主机制不健全和部门领导负责制,政府部门的领导对于信息技术的采用和实施以及是否进行信息共享具有很大的决定权,因此领导的支持成为影响政府间信息共享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假设:H13:领导的支持对于推进政府间信息共享有积极的作用。

4.1.4 政策法规支持

LandsbergenandWolken(2001)的研究显示,由于法律上对政府部门收集和发布信息的权限规定不明确,导致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互动很难成功,虽然目前有一些关于组织间信息共享的协议,但为了更好的实现信息共享,仍然很有必要通过经济和法律机制制定统一的契约、联邦法律和政策。我国还处于信息化和信息共享的起步阶段,相关的政策和法律还比较滞后,制定统一的关于信息和信息共享的政策和法律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文假设:H14: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对政府间信息共享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2 动力与地方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的假设

根据创新扩散理论,影响一项创新在组织间扩散的因素中包括组织所面对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然而环境的改变所产生的压力和需求,是推动个人或者组织采用创新、变革的最主要的动力。由于部门的一切业务都必须面对特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因而当内部对信息共享的需求和外部对信息共享的压力增大时,推进政府部门参与信息共享的动力也就越大,进而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就可能越高。因此本文假设:H2:推进部门参与信息共享的动力越强,地方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程度就会越高。

4.2.1 内部业务数据的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所要面对的事务将更加复杂多变,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获得更全面而准确的数据以更好的服务于公众,同时也需要通过信息共享逐步降低信息获取的难度和成本,这也是信息社会中公众对政府提出的新要求。面对这种压力,政府部门优化数据获取方式的需求越强,越有利于其进行政府间的电子信息共享。因此提出如下假设:H21:政府部门优化数据获取方式的需求对信息共享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2.2 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的压力

政府无论是进行机构改革还是信息化改造,其最终的目标都是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社会各方面的服务要求。如果一个政府的信息化和信息共享水平比较低,每个政府部门仅拥有自己关注并收集到的一些业务信息,其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必将很难满足社会公众对于快捷、方便、准确等方面的要求。因此,政府部门信息服务的质量和社会公众的满意程度对政府部门的信息服务是一种压力,必将推动政府部门逐步实现政府间的信息共享,已满足社会的要求。因而可以做出如下假设:H22:政府部门感受到的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的压力对于推动政府间信息共享有积极的影响。

4.2.3 部门外部共享的需求

部门外部共享的需求指本部门外的其他政府机构间信息共享的状况,及其他部门与本部门进行信息共享的意愿。研究表明,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部门采用某种创新的决定是受其他州和地方政府的行为影响的。其他部门的信息共享状况会对本部门形成一种鼓励或者压力,促使本部门参与到与其他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中。因而可以作如下假设:H23:部门外部共享的需求对于推进政府间信息共享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4.2.4 上级的规划要求

上级的规划要求指上级政府或者部门对于本部门信息共享的规划和要求。信息共享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利益和权利的工作,在推行过程中需要上级政府或者部门的规划和协调,如果缺乏统一的规划各部门之间的标准、利益等,将很难协调一致,将会对政府间信息共享产生比较大的阻碍作用。另外,如果一项新的系统不由上级政府或部门强力推行的话,将是很容易在开始阶段失败的。特别是在中国的政府框架中,上级政府或部门在一系列的改革和新技术的应用中都起到了推动者的作用。因此假设:H24:上级的规划要求对于政府间的信息共享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3 特性认识与地方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的假设  

由Rogers(1995)的创新扩散理论可知,一项创新事物要在一个特定社会环境中扩散,第一个阶段就是组织或个人对于创新的认识,然后才能对创新的优点产生信服并采纳创新。国内外的研究也表明,技术创新的特征是影响创新扩散的重要因素,并且组织对创新特性的认识是影响政府部门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进行信息共享的主要因素。由于我国对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研究仍处于起步和探讨阶段,因此本研究中仅对于信息共享相关的三个基本特性进行研究,包括信息共享的收益、风险和成本。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3:部门领导对于信息共享的特性认识越清楚,就越能提高其参与部门间信息共享的程度。

下面我们将根据本章开始时对于信息共享特性的介绍,从收益、成本和风险三个子方面对信息共享的特性认识进行分析和假设,对上面的假设进行补充和完善。

4.3.1 信息共享的收益

收益指的是感知到的进行政府间电子信息共享可以带来的潜在利益。研究表明感知到的收益在组织是否采用新技术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政府虽然是为社会服务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组织,但他们也非常关心一项新的技术和措施所带来的收益,包括对本部门和社会所带来的共同收益。在我国政府间信息共享还没有广泛推行的情况下,政府间信息共享的利益并没有完全的表现出来,因此各个部门对于信息共享的利益的感知和认识对于其参与信息共享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假设:H31:感知到的信息共享的收益对于政府间信息共享有积极的影响。

4.3.2 信息共享的风险

风险是指感知到的参与政府间信息共享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信息共享的风险主要是由政府部门所收集的有用信息对外部公开所引起的,政府部门担心将原来所控制的数据公开后可能会引起公众的监督和批评,其他部门会对本部门的数据准确性和业务流程提出质疑。另外,将本部门所拥有的数据公开后可能会导致本部门收益的减少。在我国政府部门利益严重、网络安全等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与电子信息共享有关的安全风险显得尤为重要,被我国学者和政府广泛讨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32:感知到的信息共享的风险对于政府间信息共享有消极的影响作用。

4.3.3 信息共享的成本

信息共享的成本指的是感知到的参与信息共享产生的潜在的费用。Landsbergen和Wolken(2001)指出政府部门通常缺乏进行电子化信息共享的资源,因而很难鼓励他们加入到一个利益不确定并且成本不明确的共享系统中来。在信息共享可能为一个组织带来收益的同时,它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面对有限的资源和信息共享成本的不明确性,一个组织对于信息共享成本的感知将对其参与电子信息共享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可以假设:H33:感知到的信息共享的成本对于政府间信息共享有消极的影响作用。

5 数据来源

本文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框架和问卷,在对中国地方政府部门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设计了用于研究中国地方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影响因素的问卷,并在陕西省宝鸡市的50个政府部门中进行了调研,调查对象为各部门的正副局长(主任、院长)、正副书记、各科室的主管科长。本次调查共发放部门领导个人问卷364份,回收303份,经过检验有严重缺失的问卷1份,因此有效问卷共302份,领导个人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3%。

通过对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分析可知,除了“内部数据需求”变量所对应的题项不满足信度和效度要求外,其他变量均满足进一步分析的要求。

6 影响信息共享的因素分析  

6.1 资源、动力和认识对信息共享的影响  

根据第三章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首先需要研究的是支持信息共享的资源、推进信息共享的动力、部门领导对于信息共享特性的认识三大因素对地方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的影响。本小节运用上一节所合成的因素变量,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三大因素与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的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6.1.1 资源、动力和认识对信息共享影响的主效应分析

下面首先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中的主效应分析,研究资源、动力和特性认识对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的影响关系,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资源、动力和认识三大因素对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进行的方差齐次性检验符合要求(P=0.708>0.05),表明适合进行仅有主效应的多因素方差分析。从三个因素方差分析的显著性水平可以看出,支持信息共享的资源、推进信息共享的动力、部门领导对信息共享特性的认识三个因素的主效应显著,说明资源、动力和认识与地方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有很大的关系。

通过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的多重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果。

(1)随着部门所拥有的资源的减少,部门间信息共享的程度也随之降低,因此可以认为随着政府部门所拥有的支持信息共享的资源的增多,部门间信息共享的程度也就越高,即假设H1被验证。

(2)随着信息共享动力的减小,部门间信息共享的程度也随之降低,即感受到信息共享动力越强的部门,其信息共享程度越好,即假设H2通过检验。

(3)对信息共享的收益、风险和成本认识越清楚,部门间信息共享的程度就越高。这说明只有当部门领导对于信息共享的特性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时,才能正确地获得信息共享的收益、规避信息共享的风险、降低信息共享的成本,最终提高本部门的信息共享程度,即假设H3得到验证。

6.1.2 资源、动力和特性认识交互作用对信息共享影响分析

从上面的方差分析中可以得出资源、动力和特性认识对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影响显著的结论,在此将进一步探讨这三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交互作用对信息共享的影响。由研究框架可知,部门领导对于信息共享的特性认识是建立在本部门具有一定信息化资源和信息共享经验的基础上的,因此支持信息共享的资源在对部门间信息共享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会对部门领导对于信息共享的认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在我国地方政府中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信息共享程度是参差不齐的,对于信息共享资源比较充足的部门,上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就会对其提出比较高的信息共享和服务要求,因而政府部门所拥有的信息共享资源和其感受到的信息共享动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根据理论分析,本文建立了资源、动力和特性认识与信息共享程度之间的结构模型,并运用AMOS4.0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回归模型的路径图和拟合效果分别如图2和表2所示。

由表2的拟和指标可以看出,卡方值与自由度的比值小于3、RMSEA<0.05、其他指标均大于0.9,说明模型拟和度非常好。同时模型路经图中的各路经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均为0.001,说明模型所假设的路径都比较显著。即支持信息共享的资源在对地方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的程度产生直接影响的同时,也对部门领导对信息共享的认识产生了影响,进而间接影响了信息共享的程度;政府部门所拥有的支持信息共享的资源与其感受到的信息共享的动力存在比较大的相关性,对于拥有资源越多的部门,上级政府和公众对其信息共享的要求也越高,因而其感受到的动力越大。

通过对资源、动力和认识三个因素与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程度的方差分析和探索性的路径分析,进一步了解了这三个因素与信息共享程度之间的关系。下面将分别对这三方面因素中包含的子因素与信息共享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6.2 支持信息共享的资源对信息共享的影响

由第三节的研究框架可知,本文将支持信息共享的资源因素划分为硬件网络状况、资金人员实力、法规支持、领导支持四个方面。在支持信息共享的资源因素对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影响显著的前提下,本文将对资源因素所包含的四个方面与信息共享的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对信息共享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这部分仍然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方差齐次性检验符合要求(P=0.444>0.05),表明适合进行方差分析。由方差分析的结果可知,资金人员、领导支持和法规支持三个因素对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程度的主效应显著,且显著性水平均在0.01以上,而硬件网络状况对信息共享程度的主效应影响不显著。在交互效应的研究中,本文选择硬件网络状况与领导支持、资金人员状况与领导支持、领导支持与法规支持三个交互项进行研究,其中仅有硬件网络状况与领导支持的交互作用在011水平下显著,表明不同的硬件网络状况在部门领导不同的支持程度下对信息共享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说明在重视硬件和网络建设的同时,部门领导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领导支持程度比较差,那么比较好的硬件和网络建设状况也难以在信息共享中发挥作用。通过对多重比较的进一步分析可知,部门所拥有的硬件网络资源虽然在多因素方差分析中不显著,但是硬件网络建设水平较好的部门与硬件网络建设较差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还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并且,随着硬件网络建设水平的下降信息共享的程度也随之降低。因此,即假设H11没有被证实。

同理可以通过多重比较看出,资金人员状况、领导支持、法规支持三个因素的较好水平与较差水平的信息共享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随着三个因素水平值的增大,部门间信息共享程度的均值也随之增大,对照各因素水平值和共享程度均值的意义,可以认为资金人员状况、领导支持、法规支持三个因素与地方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的程度成正向关系,即资金人员状况越好信息共享程度越高、领导支持程度越高信息共享程度越高、法规支持越完善信息共享程度越好,即假设H12、H13、H14均被证实。  

6.3 推进信息共享的动力对信息共享的影响

在第三章的研究框架中,本文将推进信息共享的动力因素划分为四个方面,包括上级的规划要求、信息服务的满意度、信息共享的外部压力和部门业务数据的需求,其中通过前面的信度分析和因子分析,由于“部门业务数据需求”因素的测量项目不符合要求,因此在本节的因素分析中不对其进行探讨。在推进信息共享的动力因素对部门间信息共享程度影响显著的结论下,本文希望进一步研究动力因素中各子因素及各子因素交互作用与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的关系。本节仍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由于主效应分析的方差齐次性检验满足要求(P=0.313>0.05),且从表4可以看出外部共享压力、信息服务满意度和上级规划要求三个因素的主效应均显著,显著性水平为0.001。

由表5存在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可以看出,方差齐次性检验满足分析要求(P=0.264>0.05),但是在加入因素间的交互效应后,外部共享的压力因素变为不显著。三个因素两两交互的结果显示,外部共享压力与服务满意度、上级要求与服务满意度这两组交互效应在0.1水平下显著,说明在上级的规划要求和外部的共享压力下,政府部门会比较关注本部门信息服务的满意度,进而通过参与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由多重比较结果可知,信息共享外部压力大的部门与压力小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均值存在显著差异,随着部门所感受到的外界信息共享压力的减小,信息共享的程度也随之降低,即假设H23通过验证。同理可知,上级部门和政府对信息共享规划要求高的部门与规划要求低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上级部门和政府对信息共享规划要求越高,其信息共享的程度也就越好,即假设H24通过验证。同理可知,信息服务满意度水平高的部门与满意度水平低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信息服务满意度越高的部门信息共享程度也越高。这与研究假设中认为的:部门感受到的信息服务满意度越低,其信息共享的压力就越大,因而会促进信息共享程度提高的假设相反,即信息服务满意度与信息共享程度之间是正相关的,即假设H22没有被验证。  

6.4 信息共享的特性认识因素对信息共享的影响  

第三节的研究框架中,将部门领导对信息共享的特性认识分为利益、风险和成本三个方面,但在后面的效应分析和因子分析中,信息共享的利益被划分为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两类,这样划分更符合政府部门的实际状况,因此对于特性认识因素的分析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 

从上面中可以看出,特性认识的四个因素对信息共享程度的方差分析满足方差齐次性要求(P=0.638>0.05),在四个因素对信息共享程度的主效应方差分析中,仅有信息共享的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主效应显著,信息共享的风险和成本认识均不显著。这表明仅有感知到的信息共享的收益对地方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程度产生了影响。

对通过方差分析显著性检验的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两个因素进行均值多重比较分析可知,内部收益较高水平的部门与内部收益较低水平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随着内部收益的降低信息共享的程度也随之降低;外部收益水平较高的部门与外部收益水平较低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随着外部收益的降低信息共享程度也随之降低。由于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同属于信息共享收益的两个方面,而且随着感知收益的增大部门间信息共享的程度也随之提高,即假设H31得到验证。

由于信息共享的风险和成本在方差分析中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可以认为:假设H32、H33均未通过验证。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可以得出如下的三条结论。

(1)部门所拥有的支持信息共享的资源越充足,参与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的程度就越高。其中政府部门的领导支持和法规支持等软环境具有显著的影响。

(2)推进部门参与信息共享的动力越强,地方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程度就会越高。特别是上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压力对于信息共享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3)部门领导对信息共享的特性认识对信息共享有显著影响,但只注重信息共享所带来的收益,而对信息共享所存在的风险和成本却不够关注。

针对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并结合我国地方政府信息化和部门间信息共享的实际状况,本文提出如下几条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的政策建议。(1)加强对政府部门间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的支持,特别是提供软资源的支持。(2)继续加强上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共享的要求,同时也要对政府部门的业务和数据流程进行要求,使其产生参与信息共享的内部需求动力。(3)树立信息共享的成功典型,使部门领导对于信息共享潜在利益的感知转化为现实感受。(4)加强对政府部门领导的培训和宣传,树立起对信息共享的正确认识,提高领导对于信息共享的重视程度。

图片
Image
Image
情报科学/情报科学编辑部•—月刊•—ISSN 1007-7634•—2007-4
全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