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在桃花源见山坡上一条小径入口立一牌,上书“擂茶”二字,又引得我好奇。陪同的彭师傅告诉我这是桃花源人的一种独特的“饮食”。刚好时已近午,看我们也都有些许疲态,彭师傅建议我们即到桃花源,这擂茶自是要尝尝的,也正好歇歇脚。我们就一起来到隐藏于山坡坡下的擂茶馆。 这是个家庭经营的小馆儿,不大,厅里一式的江南人家常用的那种矮脚的藤制小桌,桌边散乱的围着五七把小藤椅,大致均匀的分布着五六桌。小馆儿不在明显的地方,但是占据的地方景致却奇好。房子临着山边,在几乎已经悬空在山体以外的小小的露台上,脚下就是浩淼的沅水,想着若是能多停些时候,坐在这里,懒懒的靠在藤椅上,品着擂茶,或晒晒太阳,或捧书小读,或细听雨声,或什么也不做,任思绪随性飘荡……该是怎样的一种幸福! 不大一会儿,主人开始忙碌的从灶间出入,小桌上渐渐摆满一个个小碟,我们被招呼着围坐在小桌旁。都是自家人和极好的友人,我毫无顾忌的扒扒这个、闻闻那个,在主人和朋友的指点下,才弄明白这些黄黄绿绿、大大小小的豆豆、小食。据说桃花源人喝“擂茶”的风俗,起于东汉时期。擂茶的原料主要有生姜、生米、生茶叶等,另加芝麻和盐。制做时,把各种原料按比例调好,盛在一个陶制的擂钵内,用当地产的一种中药材树制作的木擂捣成糊状的"擂茶脚子",先用少许冷水化开,接着冲上沸水即成。这种茶,甜、咸、辣兼有,色、香、味俱全。当地人喝擂茶不论盛夏还是寒冬,许多人每天都要喝上一餐。据说擂茶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常年饮用、可消炎去疾,同时,它也是山村农户招待客人的上等饮料。喝擂茶时,桌上摆着用盘碟装着的油炸锅粑、米面皮、馓子、油坨、盐腌菜茎、豆子、花生、瓜子、板粟、红薯片、各种炒米等,这些食杂果品,人们称之为“搭茶”。这些搭茶,酸甜咸辣,五味俱全,别有风味,人们边喝擂茶,边吃搭茶,闲话家常。 我是从小就拒绝吃姜的,刚一听说这擂茶主料就是姜,顿时感到失望。朋友和主人家都劝我,“莫怕,不辣的,试试看……”边在我面前的小碗里注入小半碗的擂茶,只见那茶汤灰黄,像没有调开的藕粉的颜色,但没有那么粘腻,凑近碗边,一股并不十分强烈的生姜的味道,伴着芝麻的香味,混合成一种说不出的香气。从气味上这生姜的味道似乎是我可以接受的,于是轻轻饮下一口,真像主人家说的“不辣的”,于是接连喝下几大口。许是天凉,喝下就觉得冷了一上午的肚腹处,感到暖意。按照主人家的介绍和老山羊的示范,又让给我的碗里加了热热的一碗,然后把桌上的炒米、炸黄豆、炸黑豆,加进茶汤中,边喝边吃,那炒香炸脆的豆豆果果,在口中散发出各自特有的香气,与那茶汤中的味道配合,真是别有一番滋味。我竟然一连喝了四五碗,已觉腹中毫无饥饿的感觉,而觉饱腹了。难怪当地人说“喝一餐”擂茶,却真能做一餐饭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