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闻评论的两个误区

 草木芝 2010-09-06
时下,新闻评论在媒体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许多优秀的新闻评论作品,以其深度的思考和前瞻性的议论,影响着广大读者,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的一些新闻评论作品,也有值得推敲之处。笔者认为起码有两个写作方面的误区应当规避。

 

  误区一:追踪“表面”新闻热点而忽略“潜在”新闻热点。新闻评论追踪当前热点话题,由此展开议论评述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只专注于当前新闻热点,忽略了潜在热点的存在,新闻评论的总体构成将是不完善的,也会让读者感觉到话题挖掘得不够“深刻”。新闻评论对那些潜在新闻热点,显然也应当给予同样的关注。这些潜在的热点,许多都关系到国计民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只是尚未显性化为当前的热点而已。新闻评论作者在追踪当前热点进行评议的同时,更要善于捕捉这些潜在的热点,使潜在的热点显性化,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引起社会对这些焦点、难点、盲点问题的前瞻性思考。热点不是制造出来的,但热点能够被发掘出来。善于捕捉潜在热点的新闻评论,相对于只是对当前热点进行评述的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更大,新闻评论也才能够更具前瞻性、引导性、启发性和吸引力。

  误区二:片面追求评论语言的专业化。新闻评论的读者主体是普通的受众,而绝不是少数专家学者。这就决定了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应当是大众化的。而目前的许多新闻评论作品中,我们发现了一种值得引起注意的现象,就是追求评论语言的所谓专业化。一些新闻评论作者,热衷于摆起架子,喜欢大量使用学术语言。这类评论,往往是读者看不懂,专家不爱看。读者看不懂是因为语言的艰深和晦涩,专家不爱看是因为文稿的水准远远达不到专业化。这类夹生的新闻评论作品,在报纸上时常能够见到。有些评论作者将这种写作风格美其名曰“专业化趋向”。但事实上这是一个认识误区。新闻评论写作的“专业化趋向”,超越了大多数读者的阅读层次,背离了大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曲高和寡,失去读者,实际上弱化了新闻评论的效能。走出这个误区的唯一途径,就是回归“大众化”。要学会运用大众化的语言去表达作者的专业化思考。  (作者单位:工人日报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