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究“为动”用法

 ωǒ是寳寳 2009-09-16

探究“为动”用法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解释为“为……治丧”。
“为动用法”是动词(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名词)的一种特殊用法,即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内容含有“替”“为”或“对”宾语怎样的意义。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

例如:
1.
文嬴请三帅。《秦晋肴之战》
请三帅:替三帅请求。
为何这里的“请三帅”就不能解释为“请求三帅”呢?这就要联系原文来作分析了。《秦晋肴之战》记叙的是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秦穆公派遣三帅(孟明、西乞、白乙)带兵攻打远在东方的郑国。秦军知郑有备后准备撤回。而晋军趁机在肴山伏击秦军,秦军全军覆没,孟明等三帅被俘。此时,晋襄公的夫人文嬴(本为秦国公主)站在娘家秦国的立场用花言巧语说动晋襄公释秦三帅,放虎归山。明乎此,就可知道“请三帅”该作何解释了。因此,只有联系语境,才能准确判断一个词属于哪种用法。
2.
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
御齐侯:给齐侯御(驾车)。
3.
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三国志·华佗传》
佗脉之:华佗给他切脉。
试比较:
4.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1980年高考语文试题)
履我:给我穿上(鞋子)。为取履:替(他)取了鞋。履之:替他穿上(鞋子)。
句中的“履我”“履之”和“为取履”交错使用,结构相同,用法也相同。
二、表示为了某一目的或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
例如:
5.
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死国:为了国家大事而死。
6.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距死利于东陵之上。《庄子·骈拇》
死名:为了名而死。死利:为了利而死。
7.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龚自珍《病梅馆记》)
泣之:为了病残的梅花而哭泣。


8.
君子死知己。(陶渊明《咏荆柯》)
死知己:为知己而死。
这种用法也可直接用“为”表示,如: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史记·报任安书》
三、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行动
如:
9.
蹇叔哭之。《秦晋肴之战》
哭之:对着秦国军队哭泣。
10.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汉书·苏武传》
谢汉使:向汉使道歉。
11.
君三泣臣,敢问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泣臣:对着我哭泣。
12.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誓之:对她发誓。
有些成语中也保留了这种用法,如:捐生殉国(为国家而死);啼饥号寒(为饥饿寒冷而哭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又,现代汉语也继承了这种用法。如:
服务顾客(为顾客服务)
献身四化(为四化献身)
造福后代(为后代造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