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建“未来学校”

 未来刚刚发生…… 2010-09-07
     
      當我們處心積慮為了給孩子更多、更艱深的學習,只為了未來的工作而準備;我們是否曾想過:我們想像的未來工作或許尚未存在。又或是,當我們嘗試著教導孩子透過科技就能解決問題;或許,這些科技仍尚未開發。我們甚至不確定:我們的孩子將在未來面對什麼樣的問題?

     如果說,我們的教學方式依舊延續著十九世紀的「老師台上講課,學生台下抄寫」,生長在 21 世紀的我們,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方式?

     2005 年,台灣微軟與台北市政府合作推動台灣第一所未來學校 ─ 中崙高中,已明確地顛覆了學校該有的樣貌。中崙高中除了是台北市第一所擁有無線網路學校,在台灣微軟傾全力資源協助下,已成功導入「未來學校」的運作方向,包括:以「專案管理」方式運作、教師教學諮詢、多元的學習資源、國際交流、科技技術的協助。

     2008 年的今天,中崙高中已獲得微軟總部評選為世界四所典範學校 (Mentor School) 的其中一所,引領世界各地的「未來學校」和「創新學校」借鏡學習。

     什麼是未來學校?
     你或許心中仍有疑慮,究竟什麼是「未來學校」?

     一個很簡易的理念是:「我們希望孩子具備在二十世紀生活與工作的能力。」舉凡:解決問題的能力、整合能力、批判思考能力、國際觀等。這不是一個空泛的口號,我們希望展現給每一位教育者,讓他們相信,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

     首先,從建立夥伴關係談起,您或許會想問為什麼各地政府願意合作?

     從建構未來學校的六大能力中可見一斑:

  1. 科技基礎建設 : 其中包含三個要素;校園設施、基礎建設和平台。我相信大部份的亞洲國家很少關注校園空間設計 (Campus Space Design) ,在未來學校裡,校園空間設計和科技同等重要,我們需要創造一個「彈性」的校園,來符合多元的教學方式。很多人誤解未來學校就等同於科技建設,事實上,還有接下來五個層次。
  2. 教師能力 : 我們將提供「彈藥」(主題課程)、「教戰手則」(教師研習 / 認證課程)讓老師們在「教學戰場」上,有不虞匱乏的外部資源;不管是設計課程內容,亦或是軟硬體學習課程,微軟都具備充沛資源,滋養教師各方面的能力。
  3. 學生能力 : 除了擁有使用資訊傳播科技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簡稱 ICT)的能力,更重要的,我們鼓勵教師與學生擁有國際認證的電腦能力,能透過電腦與世界連結,拓展他們的國際視野。
  4. 指導能力 : 這是最重要卻也是最艱難的一項能力。我們相信專案導向的學習 (Project Based Learning 簡稱 PBL) 是最好的索引。PBL 提供一個方法讓學生有機會探索真實世界的問題。透過 PBL 的課程,學生總是被賦予任務的自己想辦法完成,相較於傳統,有自於老師與教科書「標準答案」的學習方式,PBL提供學生更多機會發展具備在二十一世紀生活於工作的能力。
  5. 領導能力和永續成長 : 從每年舉辦的教育論壇、以「同儕學習」為出發的致知網教案學習網站到學者發展中心協助未來學校教師持續成長。在全台進行的學習發展中心計劃學校中,更邀請許多主持人老師 (Host Teacher) 根據學校與教師需求,設計輔助資源和工作時程,輔助未來學校能永續經營。

     歷程三年,台灣已擁有八所未來學校,居處在台北與高雄兩地。未來我們將持續與新竹、台南、南投縣市政府合作,共同成立未來學校。將未來學校在台灣永續經營下去,這是台灣微軟與政府的共同承諾。




        西元 2000 年時,微軟總裁比爾蓋茲曾對 2005 年的世界有一番想像。當時他指出,網路將大幅改變教育學習環境。學生可以隨手帶著電子書到處跑,隨時隨地上網找資料,學生不必坐在電腦前,更不必待在教室裡。

        2005 年六月,他的想像成真。台北市立中崙高中正式宣佈,率先成為微軟全世界第一所「未來學校」。

從 ICT、PBL 到未來學校之路

        未來學校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也不是一蹴可幾的某個行動。
        事實上,它是由很多不同的元素逐步累積而來的成果。台灣微軟 PiL 計劃推動者陳佳惠指出,台灣微軟自 2003 年開始推動 PiL 計劃以來,今年已是第四年。

        第一年著重於教師基礎電腦技能訓練、課程導入及傳遞最基礎的 IC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觀念,奠定基礎後,第二年才陸續推動專案,像是 PBL (專案學習計劃)、Problem-solving learning、Peer coaching 等,透過這些專案逐步提昇教師的專業,到今年以「未來學校」(School of the Future) 為主軸。

        與其說這是一個新的概念或專案,不如說它是一個集大成的發展結果。
        「因為當課程導入、教師訓練完成、新的理論和學習方法也實施了,甚至新的學習空間設計概念成形,我們發現未來學校就這樣逐步成形了!」,陳佳惠為「未來學校」做了最佳詮釋。

科技融入課程 發揮學生最大潛能

        很多人也許會問,未來學校和現在有何不同?老師和學生的角色又有什麼轉變?陳佳惠說,PiL 的宗旨就是運用科技幫助老師及學生發揮潛力。而未來學校的概念就是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導向,養成學生解決問題以及 21 世紀的能力,包含終身學習技能、批判性思考、創新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與合作精神、實踐能力等。與以往傳統的教育體制中以老師傳授知識為主體的觀念,截然不 同。

        為了養成學生一輩子帶著走的能力,教育的方法當然必須有所突破與創新。
        以PBL課程導入為例,這套課程的設計讓教學的重心從「老師」移轉到「學生」,學生是主動的求知者;老師只是扮演 Coaching 的角色。由此衍生出整個教學體制乃至於硬體設備的轉變,因為教學內容與課程設計不同,學生不再只是坐在教室裡面對著黑板排排坐,像是有些小組討論的課程, 就應該要有圓桌或活動空間的設計,運用不同的環境去達成教學的目標。

        陳佳惠說,甚至連帶教育政策也應配合不同的教學作法而有所調整。換句話說,未來學校並不是直接蓋好一座新的學校,而是在學校裡透過教學與環境的改變,慢慢地發酵和累積而來的進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落實未來學校的精神與宗旨。

積極熱忱與團隊合作 推動台灣 PiL 領銜全球

        推動四年來,陳佳惠坦言困難當然有,然而最令她感動和持續不間斷的動力則是老師與學生們積極的求知慾與旺盛的企圖心,他們的衝勁和學習動 力值得借鏡與效法。剛開始推動時,或許因為陌生大家難免產生抗拒,但微軟全球 PiL 團隊給予相當大的支持,為老師們建立了信心。

        同時,在台灣,微軟也有兩個團隊積極提供協助與輔導,一是以靜宜大學計中主任林芬蘭為主持人的「中部大學聯盟」,發展 PBL 課程的「圖像化」與「中文化」;另一個團隊則以「成功大學文教發展基金會」為主體,目前是一常設性質的機構,主力在推動 Peer Coaching。因著這些人投入,讓台灣 PiL 的推動領銜全球。

        此外,台灣基礎資訊教育的普及、硬體設備的建全,像是 wireless city 的建置等都是台灣推動 PiL 的最佳優勢。更重要的是,台灣擁有「instructional skill」,也就是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的基礎。不似以往先進國家常犯的錯誤:認為有了硬體,老師學生有 skill,把紙本的教材變成數位內容,就可以達成資訊融入教育的目標。

        而台灣微軟正扮演著「專案管理」、「導入國際資源」及「與國際溝通」的角色,協助縣市政府及學校把未來學校的願景做深入的討論,再訂出計 劃、實施步驟及時程,真正做到把觀念融入課程中,導入完整的課程設計,這個關鍵因素,讓台灣能夠領先全球在 2005 年 6 月實踐了「未來學校」的願景—台北市中崙高中跨出了全球的第一步。

這一步,讓台灣的孩子擁有站上國際舞台的能力

        因為台灣微軟,因為 PiL 計劃,台北市中崙高中開啟了通往世界的一扇窗,國際化的種子在中崙高中學生們的身上萌芽。

        陳佳惠說,在中崙高中老師給學生的英文作業是「到 Starbucks 用英文買一杯咖啡」,的確,教育的宗旨是給予學生未來生活的能力,當世界是平的,當國家的彊界正在去邊界化時,我們需要的正是給孩子們一輩子受用的能力, 和具國際水平的競爭力,而「未來學校」正在努力讓他們站上國際舞台,散發屬於他們的光與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