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之练习答疑-茶余饭后

 柔轻如风 2010-09-08
  1、太极拳应在何处练?

  答:练拳应选择空气新鲜,空间旷达,环境幽雅之处为好。如水边、林间、公园庭堂等地。但应注意莫让太阳曝晒,尤须避免有风及有阴湿霉气之处。

  2、练拳为何应面南?

    答:按中国古代天象理论,二十八宿之中,东方七宿,名曰苍龙,西方七宿,名曰白虎,南方七宿,名曰朱雀,北方七宿,名曰玄武。南方为阳,北方为阴,人面为阳,人背为阴,故练功方位,亦应合于天象,面南为宜。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按现代气功理论,面南练功与地球的磁力线方向一致,利于内气的顺行。当然,在具体环境下,亦不必拘泥。近墙处,以背墙为佳,近水处,以面水为宜。

  因此,拳书上的动作说明都以正面为南。

  3、练拳为何寅时好?

  答:寅时,即早上三至五时。《史记律书》:“寅言万物始生螾然也。”“螾”,动之貌。天地万物,由萌而动。寅亦“引”也,“引达于寅”。人体亦然。万物始动之时,体内生机亦起。此时疏通引达,正气必畅行而旺盛矣。且因此时空气至鲜,环境最幽,心绪易静,故练功效果最佳。

    4、练拳之前应注意什么?

    答:过饥、过饱,不宜练拳。酒后不宜练拳。早起练拳,必须排清二便。憋尿练拳以利于气沉丹田的说法,是很错误的,不利于放松。服装要宽舒适体,寒暖得宜。但在热天仍要穿长袖长裤,不可裸胸练拳,亦不可穿皮鞋练拳。
  
  5、练拳之后应注意什么?

  答:练拳后,不可随即安坐或静卧。亦不宜立即进食。须步行片刻,以调和气血。天凉时,应及时穿上外衣,勿受风吹。拳谚曰:“避风如避箭,避淫如避乱。”练拳出汗后尤须避风。也不能立即洗凉水澡。

  6、练太极拳的速度应如何掌握?

  答:杨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共八十五式,练一遍约20分钟左右为宜。动作之慢,犹如水中行走,自觉有阻力,这样有利于内劲的增长。过快则动作不易做到家,初学者易浮而不沉。速度越慢,活动量越大。过慢则有迟滞之虑。

  7、“意”到底该集中在哪?顾留馨先生说:走拳架,意要始终集中在动作中。朱天才老师也说:要把意识运用到导引运作上去,多注意太极拳的规矩,如虚领顶劲、松肩坠肘、气沉丹田等要领,练拳时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按照老师传授的标准.做到有规有矩。也不能用意识去导引内气的运行,拳经说“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我学拳近四个月,从第三个月起,随着拳架渐熟,意便只往呼吸上集中,此一动呼,此一动吸。再无法恢复到开始时的“无意识”状态了。这是否是“用意识去导引内气的运行”?我极度苦恼,翻阅各种资料,总解不透“意要始终集中在动作中”的真正含义。如果“多注意太极拳的规矩”,能数月乃或数年保持下去吗?

  答:一、先不要管什么气不气的,不要加入太多人为思想,每天花些时间练站桩静桩,要领完全按照陈式太极拳的规定去执行,注意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周身放松,放松、再放松。此静功是养气、修炼内气不可缺少的内家拳修养之功。

二、在做套路拳架时,一切运化全部依靠腰来主宰,缠丝,开合,出手出拳,发力等等。腰部为丹田气归之处,一切尽在于此。

三、按照老师教授的拳架动作尽量做的正确,拳架正确是演练陈式太极拳的根本,当你把拳架套路完整并正确地打下来,通过自己一段时间的体悟,慢慢就会省悟其中的内涵,同时不要忘记内气静功的修炼。

你不是说现在不能脑中一片空白嘛!那你就这样!在你练拳的时候你可以闭着眼睛,这个时候你眼前可以有这样一副图片,就是你的拳架幻灯片,而在身体中却有如水般流动的东西,你可以就当做是看幻灯一样,不要去想那是谁.身体中流动的是什么.你能做的就是看.如果你的拳架已经达到条件反射的时候,你就可以完全忘了自己在练拳了! 

                        

如何把握太板拳的要领

    太极拳是内家拳,这是拳种的定性。要学习太极拳,就须按太极拳的规矩学,这就是“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的道理。太极拳的规矩,就是太极拳的要领。在这个意义上讲,太极拳的意思或者说太极拳的境界,就在要领中。因此,须下功夫去体会、感悟和把握太极拳的要领,这样,才能深入到太极拳内里去,为健身和技击上的特殊和超常效果奠定坚实基础。

  太极拳的要领,杨式按杨澄甫著述是十条,李雅轩老师细化为十六条。各条之间是互为条件、互相联系、协调动作、相得益彰的统一体。因此,在谈到某一个要领时,要从这个要领与其他要领相联系的辩证关系中去把握;而不能孤立地单就某个要领本身来讲,这样讲是脱离实际的、片面的、难以讲清楚的。这是其一。去把握太极拳要领的过程,同时也是逐渐丢掉硬力、僵力的过程;换句话说,也是逐渐丢掉人们后天形成的拙力的过程。人们后天形成的拙力,已成积习,后患无穷,难以改变,只有通过太极规则,才能逐渐加以纠正。这是其二。太极拳的要领,从内家拳的角度讲,都是一种“劲道”,如:“气沉丹田”,就是沉劲;“虚灵顶劲”,就是顶劲;合势时的“气势团聚”,就是蓄劲;以腰为轴,带动四肢走弧形、划圆圈,是缠丝劲;内三合、外三合,就是合劲。因此,要从自身的练习中去体会、去感悟、去把握,其途径就是严格按照要领锻炼,力求形体动作符合要领规范,不可在盘拳架中,追求招式用法和着意使力,因为,这是违背太极拳“听劲”原则和混淆内家拳和外家拳界限的。这是其三。这3点,是在规范锻炼中须臾是不可忽视的。

    下面,具体地谈谈每个 "要领"的操作方法。

  (一)虚灵顶劲 就是头向上顶,意识上顶百会穴,神贯于顶,项部直立松竖。具体练法:头顶天,项松竖,眼睛平视,后脖颈贴衣领。这是对静态的头颈部而言。盘起拳架来,就要同其他要领相互联成一体动作。如在“虚灵顶劲”的同时,“气沉丹田”;气沉丹田时,相应“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这时,有顶有沉,上下之势,得以相称,脊椎松竖了,身躯正直了,此时,就会出现一种松空的感觉。这里,有一个难点,即在习惯上随着头向上的顶劲,身躯相应一上俱上;而此处头向上顶,身躯却要随沉气与头上下反向对拉拔长。这在太极“力道”上讲,是力在上与下的对称,要达到这层意思,须相应地克服日常生活习惯上的拙力。之所以说这是拙力,因为“一上俱上”拔了底劲,立身不稳,易于倒地。

  “虚灵顶劲”,在太极拳要领中排次居首,在整个要领中是个“纲”,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

  (二)沉肩垂肘 是指肩要松开下沉,肘要松开下垂,但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肩若不能沉,气也沉不下去;肘要翘起,肩也会随之耸起来,就同内家拳相悖了。根据笔者实践体会,肩易沉,但着意于肩的下沉,则会在往下伸拉下,肩有不舒适的感觉。因此,转意于肘,后来逐渐地觉得只要肘能下曲松垂,肩自然就会沉下去,且很顺应。肩与肘的关系,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须注意,沉肩时,还要虚腋。腋下 "如同夹着两个热馒头",空度大了,谨防要掉;空度小了,又怕烫着。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有分寸感,非常贴切,说拢住实则无物,道无有意念存在,这种寓虚与实、合与开于无限想象的高度集中的空间里,使身体出现一种腾挪飘逸劲势。可见,肩与腋的关系,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腋能虚“沉肩垂肘”才能正确,才能到位。三者,是互为条件,互相联系的。尤其在动态中,“沉肩垂肘”与“含胸拨背”相辅相成,使气沉于丹田,沉劲守住,顶劲相对称地顶起,随着拳架的盘转,内气会在两肩、两臂通畅地运行起来。

    (三)含胸拔背 含胸,是胸部要平正;拔背,是气贴于背。具体练法:在上述"沉肩垂肘"的基础上,脊柱松竖,躯干正直,胸肌和背肌同时放松,前后均要平正、不凹不凸,这时,就有气下沉丹田和上贴于背的感觉。能含胸,胸就开了,气就能通;能拔背,背就开了,气就能顺。"含胸拔背"到位了,气就能够通顺了。有两位拳友,其一说他会运气,但觉背部肌肉发紧,练完之后也有紧的感觉;另一说他也会运气,只是说背部夹脊稍上处有一节有胀困感,自觉不正常。这两位的毛病是共同的,郡在背部,“拔背”没有到位,因此,背不开,气不顺。

  有的书上说,“能含胸,就能拔背”;我的体会不是这样,能“含胸”,不一定就能“拔背”。人们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低头猫腰的病态姿势 凹胸凸背,即胸肌松,背肌紧。因此,当胸部和背部要求同时放松的情况下,受身体定型缺陷的影响,自然胸部易放松,而背部不易放松。

  “拔背”与“含胸”的关系,“拔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拔背”能够到位,“含胸”就自然能够到位。

  (四)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能够做到位,气自然就沉到丹田了。加上“虚领顶劲”,上下之势得以相称,沉气就更加充分了。

  “虚灵顶劲”、“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这四个要领在整个要领中,是最基动的、最主要的。这四个要领能够到位,其他要领就容易掌握了。譬如,呼吸与拳架的配合,就在其中。因为“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就是太极拳的呼吸法 --顶吸、沉呼。但是要注意,开始时要“呼吸任自然”,通过自然呼吸,自然切入,丝毫不可勉强,越自然、越顺遂,越好。

                     

练太极拳怎样呼吸?

    呼吸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关于太极拳的呼吸,各家论述不一样,如有的强调“气沉丹田”,有的主张“腹式呼吸”等。但概括起来基本上有两种呼吸方法,一是自然呼吸,二是拳式呼吸。自然呼吸就是不要过分注意呼吸和拳架、动作的配合问题,在做好拳势动作基础上,呼吸以自然、舒服为宜,你觉得舒服了,就对了。长此以往,呼吸自然就和动作配合上了,这实际上是以动作来调节呼吸。这种办法的前提是动作要准确,要合乎规格,要规范,对动作要求比较高。拳势呼吸就是有意识地将呼吸和动作结合起来,呼吸的长短和动作的过程相联系,呼吸的吐纳也和动作的开合曲伸相关联。一般是动作外展为呼,内收为吸;动作沉降为呼,提升为吸;发劲时为呼,蓄劲时为吸。不管哪种呼吸,基本要领都应是细、匀、深、长。

                       

救救膝关节

转贴自:武魂

      2003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刊发了《腿部有损伤的中老年人不宜练习太极拳》全文如下:

    “大极拳动作缓慢、自然,是中老年人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然而,有研究表明,由于大极拳要领难以把握,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在练习中腿部肌肉和关节受损。专家提醒,练习太极拳最好有专门人士指导,腿部已有损伤的中老年人不宜练习大极拳。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姆三位专家在甘肃体育发展新思路研讨会上提交了他们关于城市中老年居民大极拳健身的调查报告。他们对甘肃省主要城市的345名练习大极拳的中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问,发现在练习太极拳后,42:3%的人有腿部肌肉;关节异常疼痛的现象,其中58.7%的调查对象是在练习之后发生疼痛的。”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们有36万人口的河津市,练拳者(不仅是练太极拳)腿部受伤的比例起码要超过50%。其受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膝关节。为使人们走出不练拳挺结实,练后反而出毛病的怪圈,下面我结合形意拳和太极拳的正确练法,阐述如何才能保持膝关节的健康。

    一、膝关节的生理结构及功能

    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一个关节,它由股骨、胫骨和膑骨组成,属于滑车球状关节。膑骨前面有股四头肌腱连于胫骨粗隆,关节两侧分别有胫侧副韧带和腓侧副韧带,关节囊内,两关节面间有半月板和交叉韧带,能作屈伸和在屈位时作旋内、旋外运动。如果受到踢、蹬、踹等有力攻击或急剧拧转,会造成半月板撕裂、侧副韧带损伤或膑骨压损。

    二、膝应顺脚而动

    膝顺脚而动,是靠腿在吃力的时候,膝部屈伸的方向应与脚尖一致,左右摆动的范围不能超过脚宽,不宜扭动。脚扣则膝合,脚摆则膝开,不要死死的夹膝,也不要为了开裆而外撑。脚动膝必动,要同时而动,但不要妄动。这一要领在下蹲时最容易体验,然后举一反三即可。在做准备活动时,要少练转膝或干脆不练。

    三、保持两膝灵活有弹性

    膝应该是灵活的。腿上三大关节胯、膝、踝的灵活运动,特别是膝的顺脚而动与身体起伏互为因果。起伏应与重力加速度合拍,简称与重力合拍。如果在一个高度下练拳,就限制了膝关节的自由,其结果是只练了上半身,腿部的功能则丧失殆尽,难怪行家把这比作“轮椅拳”。许多人膝关节骨质增生,就是在同一高度过慢练拳惹的祸。自身没有起伏,地力就无从可惜,即没有反座力,整劲只能是良好的愿望而已。

    四、防治箩圈腿

    箩圈腿,学名O型腿,多由不正确的练法造成。压腿时被压腿的脚尖若未能放正,膝关节及大小腿里侧受压则随之增大,导致里侧骨骺钙化早于外侧,而训练强度和密度过大也可造成同样的后果。预防措施一是压腿时务必使被压腿的脚尖垂直向上;二是减少静力性桩功训练;三是不要撞击硬物;四是步法要轻灵;五是适当补钙。纠正方法是给腿外侧适当增加压力,如弓步后压腿、仆步压腿等,可将手掌放在膝盖或大小腿外侧用力协调振压。

    总之,锻炼膝关节应符合生理,自然而然。

                           

 

太极拳之练习谈

作者:杨澄甫口述 张鸿逵笔录    转贴自: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 而不能尽其玄妙者,比比皆是,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 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需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 导、好友之切磋,故不可少,而最紧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否则谈论终 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 所为,终思无益,不如学也。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无论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
  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为武术前途喜。然同志中,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故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于两途,以则天才既具,年力又强,举一反三,颖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满足,邃迩中辍,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故常闻人曰:“习拳容易改拳难。”此语之来,皆由速成而至此。如此辈者,以误传误,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
  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所谓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摩,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此时学者应注意内外上下: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属于外者,周身轻灵,节节贯穿,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初学之时,先此数句,朝夕揣摩,而体会之,一式一手,总须仔细推求,举动练习,务求正确。习练既纯,再求二式,于是逐渐而至于习完,如是则毋事改正,日久亦不致更变要领也。
  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闭气;其二,四肢腰腿,不可气强劲。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起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
  习练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所谓要“头顶悬”,若有物顶于头上之意,切忌硬直,所谓悬字意义也。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未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手法之不足也。其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当随时咽入, 勿吐弃之。

  
    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初学时节须注意,否则日久难改,必流于板滞,功夫虽深,难以得以致用矣。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肩应下垂,肘应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玄妙自生矣。
  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 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故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姿势。
  脚掌应分踢腿(谱上左右分脚或写左右起脚)与蹬脚二式,踢腿时注意脚尖,蹬腿时则注意全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但腿节均须松开平稳出之。此时最易起强劲,身躯波折而不稳,发腿亦无力矣。
  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三首;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 (十三枪)等是也。
练习时间,每日起床后两遍,若晨起无暇,则睡前两遍,一日之中,应练七八次,至少晨昏各一遍。但醉后、饱食后,皆宜避忌。
  练习地点,以庭院与厅堂,能通空气,多光线者为相宜。忌直射之烈风与有阴 湿霉气之场所,因身体一经运动,呼吸定然深长,故烈风与霉气,如深入腹中, 有害于肺脏,易致疾病也。练习之服装,宜宽大之中服短装与阔头之布鞋为相宜。习练时,如遇出汗,切忌脱衣裸体,或行冷水揩抹,否则未有不患疾病也。

                      学练太极拳谨防髌骨劳损

 

    练习太极拳不当,很容易引发膝关节损伤,即髌骨劳损,又称髌骨软骨病、髌骨软骨软化症。生物力学证明,膝关节屈曲小于90。时,仅股四头肌的股直肌起主要伸膝作用,其肌力较弱;当膝关节伸到130度~150度时,发力点集中,力量最强。此角度不但发力大,而且灵活,有利于各种动作的完成,此时髌骨软骨面承受力量最大,关节面接触范围也最大。膝关节的稳定主要靠髌骨维持,这些解剖、生理特点都成为髌骨软骨在半蹲位受伤时的潜在因素。

发病原因

    此病大多是由于慢性细微损伤积累而成,它的发病与运动技术特点和局部训练量过大有明显关系。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是膝关节始终处于半蹲位的静力性支撑,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靠四头肌和髌骨来维持,如果长时间过量单一锻炼,髌骨关节面就会受到经常的磨擦、挤压、冲撞和捻错等,这些都易导致髌骨软骨病。

主要症状

    得了髌骨软骨病,髌骨或与之相对应的关节面会变化成黄白或灰白色,并逐渐发展成软骨的局限性纤维变、剥离和龟裂等,患者自觉膝痛、膝软无力。开始练拳时无明显症状,即使出现酸痛,只要练拳时少屈膝一些,或略放高练拳姿势,疼痛即消失。后来疼痛逐渐加重,练拳时痛,甚至上下楼梯时也痛,跑步时膝出现“打软”的现象,伤肢反应迟钝并伴有持续疼痛。这时若还做较大量的锻炼,即使在安静时也会出现疼痛。髌骨软骨是一种关节软骨,它的再生能力很低,一旦损伤形成缺损,就难以修复。

诊  断

    一、髌骨边缘指压痛:伤肢膝伸直放松,医者一手把髌骨向内侧或外侧推,另一手拇指或食指触摸髌骨内侧或外侧缘的下方,痛者则为髌骨损伤。

    二、髌骨压缩试验:伤肢膝直,膝后窝外垫沙袋,医者一手握伤肢的踝部,另一手掌垂直按髌骨,适当加力,向前、后、左、右推动髌骨,痛者则为髌骨损伤。

    三、髌骨软骨磨擦试验:医者按压伤者髌骨,再令其伸屈关节或按压错动髌骨,髌骨下若有粗糙的擦音或擦感,则为髌骨损伤。

    四、髌骨抽动试验:医者用手压住髌骨,让伤者主动收缩股四头肌使髌骨突然向后上滑动,若髌骨下方疼痛则为髌骨损伤,做此项试验时,需两侧对比着来作,因常有假病理现象发生。

    五、伸膝抗阻试验:医者将一前臂放于伤者膝后侧,一手推其小腿前方,并给一定的阻力,让伤者膝由屈位逐渐伸直,若痛或膝软为髌骨损伤。

治   疗

一、运动疗法
    1.髌骨抽动法:伤者取卧位,膝关节伸直,主动收缩伤侧股四头肌,使髌骨上移,10次为一组,反复进行2—5组,每天1次,练习时躯干和小腿放松。

    2.直抬腿法:取卧位,膝关节伸直,主动抬举伤肢,10次为一组,反复进行2~5组,每天1次。练习时躯干和健肢应保持不动,伤肢活动范围为0度~90度。

    3.旋转膝法:两足平行开立与肩同宽,膝微曲,头颈端正,下颌微收,含胸拔背,两臂自然下垂,目视前方,意守丹田,自然呼吸,两手扶膝,逆时针或顺时针缓慢旋膝10圈;接着左膝逆时针、右膝顺时针及左膝顺时针,右膝逆时针缓慢旋转10圈;然后两腿曲膝缓缓下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同时两臂前平举,慢慢站起,两臂随之放下,做10次。

    4.站桩疗法:此法简便易行,是增强腿部力量、治疗髌骨劳损极为有效的方法之一。练习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足尖与膝朝前,然后身体慢慢下降,做高位半蹲,使膝关节保持在130度左右,要求上体平肢,重心稍靠后,躯干放松自然,头颈正直,呼吸自如,两手臂向前平抬.肩部放松,肘关节微屈,手心向内,双手指相对,中间距离约30厘米,两手心与胸问距离约定40厘米,高不过肩,低不过脐,松胯圆臀,脚趾微抓地,两眼平视前方;站桩时间可以从每次5分钟逐步增加到20分钟,每日练习l~2次,练完后慢慢伸展膝关节,静站数分钟即可。
   
二、按摩法
    先在大腿下三分之一部位,用轻推、擦摩、揉捏、搓等手法依次反复按摩3~5分钟;再固定在髌骨上,用拇指在髌骨边缘疼痛部位刮50-100次,然后点压委中、膝眼、梁丘、血海、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最后以抖动结束,每天进行1~2次。

三、中草药疗法
    将红花30克、生川乌30克、归尾30克、甘草30克、自然铜30克、马前子30克、草乌30克、生姜9克混合放入1公斤酒中浸泡1周。然后将药酒倒在8层叠好的纱布上,湿透为止,放在膝关节部位,盖上塑料纸,用绷带绑好,次日清晨取下。

四、针炙法
    可取阿是穴为主,配合可选血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等。同时加T、D、P(神灯)照射20分钟。

五、超短波理疗
    每次2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

六、局部封闭
    髌骨周围病点,用醋酸强的松25毫克加O.5%普鲁卡因封闭。

预防措施
    一、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在练拳前可先做几分钟慢跑及揉腰、压腿、踢腿等,然后再开始练拳,这样有助于机体各器官和系统较快地进入“工作状态”,避免髌骨性损伤。

    二、加强膝关节能力的锻炼,首要的是加强大腿股四头肌的锻炼,如登台阶法,准备活动后,进行登台阶练习,台阶高度30~40厘米,一上一下为一次,10次为一组,反复进行2~5组,每天练习1次。练
习时身体正直,两臂自然下垂。

    还有负重蹲起法,方法是身体负重杠铃进行蹲起练习,10次为一组,反复进行2—5次,每天练习1次。练习时躯干正直,充分发挥髋关节和膝关节协同克服重力的作用,不可直腿弯腰,否则影响练习效果,杠铃重量由轻至重,同时可以负重高位半蹲练习。也可做跑斜坡、蹦跳等。

    三、训练应循序渐进,合理掌握运动量,对于初练太极拳者来讲,成套练习时膝部负荷过重,容易受损伤,最好应先练单式,然后再练组合,且不能一味地练难度较大的动作及把架式压得过低,否则会使局部负担过重而造成膝关节损伤。成套练习应在单式练习和组合练习之后,且有一定基础时再进行,这对初学者尤为重要。

    四、遵循拳理、科学练习。练好太极拳首先要讲求拳理,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合乎规矩。练习太极拳讲究虚实的转换,这种虚与实对掌握身体的平衡、劲力的蓄发,特别是下盘腿部着力的松紧非常重要。如果练拳不明白腿部力量虚实的互换,那么两腿膝关节就得不到休息,打拳时两腿总处于紧绷状态,这样自然很累且有损膝关节。太极拳对膝部动作要求非常严格,如弓步、马步都不能超过同腿的脚尖,实脚的胫骨应相对垂直,不可使小腿倾斜过度,否则会发生膝关节疼痛。太极拳转身时不应转动实脚的脚尖,否则便是硬拧实脚,硬拧时间长了,会损害膝关节,应做到腰带手脚转。

    五、选择适宜的锻炼场地,练习太极拳应选择在平整的草地或松软的黄土地及地毯上练习,避免在水泥地或石板地上练习,以免因发劲震脚时传递外力造成膝部损伤。

                     学练太极拳的步骤有什么?

 

(一)首先要端正态度

    不要把练太极拳看成简单的娱乐活动。要将娱乐寓于练武之中,娱乐寓于健身之中,在修身养性中享受乐趣。 因此,学练太极拳应认真学习、认真锻炼。

(二)首先单式学练

    有人喜欢先花较少的时间把整套太极拳学一遍,然后再跟着老师或拳友一起锻炼。结果乖谬成型,错误的动作很难纠正;长期处于学习状态,没有进入练功阶段,“练”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明显的健身效果。

    为了较快地取得治病、健身的效果,养生太极拳应从单式学习开始,学习一式练习一式;在学习外形动作的时候,同时要学习用意运气,外形动作和意气运动同时锻炼,从一开始就按内外兼修的方法进行锻炼。

    这一阶段要求掌握单式动作要领,做到单式的各个动作之间能贯串一气,做到松静轻灵,上下相随,初步做到形似;懂得用意,动静皆有意,初步做到动作和意识相合;对“气”有初步认识,有气的初步感觉。

    身体较弱或有疾病的人学习太极拳,一开始应练第一、第二两式,重在练习用意运气;大约15天至45天练到有气感, 有疗效时,再练单式。

(三)分段联贯演练

    学过几个单式并练得达到要求之后,可将几个单式串联起来练。学好第一路的各单式并初步达到要求后,可将其 串联成套路练习。

    我们将整套养生太极拳分成五路,或者说五段。学完一段练一段,能较快地取得健身效果。

    这一阶段要求套路贯串一气,做到动作协调顺畅,架势正确到位,神态自若。动作开合与意气运行相合。初步 懂得逆腹式呼吸,以气运身,内外相合。

    要在练拳中体悟动作要领,细心体验,纠正外形动作,进一步熟悉套路,练好套路;体验意气运动,逐步做到按拳势呼吸,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初步懂得太极状态,练拳以求虚静。

(四)串成整套,长期锻炼

    一路学会后至少练3个月,初步达到要求再学第二路、第三路……五路全部学完,最后将五路串成整套,进行长 期锻炼。

    进一步学习的内容

    太极拳包括套路、推手、器械。先学好套路,练好后,再学推手、器械。拳架是基础,没有基础不学推手;器 械是徒手的延伸,先拳后剑,应学好拳架再器械。

(六)要学点理论

    太极拳是拳术,是一种具有深邃文化内涵的武术和健身运动。学太极拳既要学其术,也要学其道。武能成上乘武 功,文能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功能,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生命活力,完善人的德操品格和处世为人。学习太极 拳还应学点拳理,可以选读一些太极拳的古典理论,如:太极拳论,五字诀,十三势行功心解,八门五步,太极体 用解,太极拳十大要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