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效率至上,至死娱乐 (评论: 单向街 01)

 邓姓。 2010-09-11

效率至上,至死娱乐

2009-10-30 08:19:08   来自: 思考的猫 (吃和减肥是我一生的信仰)
单向街 01的评论   4 star rating4 star rating4 star rating4 star rating


   我还记得,在我本科时,突然发现书报亭间,摆着一叠厚厚的发旧一般的黄色报纸,当时出于好奇,就买了张“黄色”报纸,知道了它叫《经济观察报》,也看到了一个名字――许知远,头衔是“主笔”,这样的头衔当时在我看来很好奇,何谓主笔?就是报社文笔的一哥吗?当时,一度确实为许的文笔折服,那时还没看《光荣与梦想》,而许知远那种大格局,大视野下的充满理想主义和激情的诉说方式,不断撩动一个还有着理想主义情愫的学生的情怀,当时特别喜欢看他写的横跨两三版的大作,读着简直感觉荡气回肠。后来,我得知了他与报社一些人的不和,他离去,没有了《经济观察报》这样的平台,他变得更加小众,但是或许也更有助于他做些自己事情,比如开一个书店,比如,搞一本Mook,这让我一晃眼容易看成“Monster”的杂志书《单向街》。
  
   我很喜欢这套Mook的第一击的主题“最愚蠢的一代?――互联网和物化,如何摧毁了一代人的头脑”,最近我正在看《娱乐至死》,它对美国电视文化进行着反思,而这本Mook的主题也算是与时俱进的对此主题的延展,是对互联网下文化与思想方式的一次智慧激荡。在我看来Nicholas Carr《Google把我们变蠢》和梁文道的《有梦想,但梦想什么?》是其中精华,Google对互联网世界,乃至人类学习和认知方式的改变无疑是巨大的,Nicholas Carr与《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波兹曼一样,着眼于技术的隐喻问题,互联网让海量的信息产生,Google又以度量化的方式将信息汇聚,人们对效率和速度的追求愈发强烈,在过去,遇到问题我们会首先独自思考,或者与身旁的人讨论,而如今,上网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查找已经成为机械的活动,我们常常赞美搜索引擎让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料解决问题,但是换个角度,不管任何搜索引擎的检索标准是否公平,但是规则就是规则,在此规则下,我们获得的信息看似海量,看似自由,其实也是这个规则下筛选的产物。同样的一个关键字,用Google一搜,千万人都获得相似的结果,大家的思维方式和结论很可能便被前两页的信息左右。在效率的感召下,大家忙于“解决”问题,而非“思考”问题,同样的问题,以关键字的形式浓缩,又以同样的检索结果,被同样的方式解决,接着同样的信息被接着记录到互联网上,这样的类同又让这些相似信息更下次更容易被聚合。所以,我们常常发现,一个新闻事件,前几页的搜索结果内容主题几乎不变;发现一个软件功能实现,大家的代码几乎完全一致,大家都在同样的信息源上转载、加工、变异,多样化被消解了,我们懒于思考了,我们的头脑被摧毁了,我们变蠢了。
  
   头脑被摧毁以后怎么办?梁文道先生的文章就可以看作一种延伸,梁先生的这篇文章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提炼非常精妙。比如,在一些外国人看来,就百思不得其解,中国年轻人,特别一些哪怕留学过的年轻人,为什么在一些事件上显得那么“爱国”,在他们看来,中国还很不自由。而在中国不少年轻人看来,“我为什么不满意?你刚刚出了iPhone,我有钱我也买得到,什么外国产品我都有,有钱我买真货,没钱我买假货。”梁先生概括这样的自由为消费的自由,在我看来,人消费,大多为的是求一种愉悦感,住大房子、吃好吃的、穿时尚的、玩新潮的,总之,都是要有个愉悦的诉求,或者还是用那个词儿吧,为的是“娱乐”,一个高度物化的社会,以互联网的速度为载体,迅速让当下成为娱乐化的时代,如今,几乎任何话题都可以用来娱乐,门户网站的娱乐版现在可以把很多过去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的人或事囊括进去,人们誓死娱乐,到死都在娱乐,从“娱乐至死”变成了“至死娱乐”。梁先生的文章充满了反思,带着困惑,对于年轻人当下的精神状态,他有些不解,但是再阐述时比起Carr的直白有了更多宽容和寄托。我认为,当下的大众化媒体的娱乐化倾向,大家的消费自由追逐风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娱乐让人懒于思考,但是思考什么呢?大家又会想这样太累,不够娱乐,于是又去找能追寻的娱乐。更何况,在中国,又有特殊的情况,即使思考,能放开思考和大众交流的空间又颇多限制,所以,犬儒主义的享乐态度如果流行于中国,让人们不再去想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或许也正是一些人正乐于看到的。
  
   除了这两篇文章外,其它一些文章也和主题暗合,如《富豪征婚记》让我读着感觉很有意思,富豪们的征婚故事,可以看做基于自由选择的“选妃”,而这种自由也是一种典型的消费自由,应征的女孩们,也不羞于表达自己应征的消费主义诉求。《我信佛,连卡佛的佛》则是篇基于大众传播的与品牌建设相关的小文,基于一个国际时尚品牌在中国的传播困境,作者以轻松但是颇有思考力度的笔调论述着基于当下大众选择趋向的时尚传播方法。《一堂法学课》则是通过一个法学学者的经历,表现着他面对当下学生变化的一些困惑。《蒙面骑士马科斯》介绍了很有意思的一个人物,一个时尚的现代革命家马科斯先生,他的革命方式,和他的革命成为一种时尚标签的事件结合现实很有启发意义。许知远的文章还是那种风格,即被部分人戏称的“知远体”,不过现在读他的文章我已经真的有些腻味感了,不再有过去的激情感。覃里雯当时和许知远一起成为我读《经济观察报》时最期待的作者,是我眼里的“郎才女才”组合,这次,她带上一篇纪实性很强的《大脑里的战争》,我感觉味道有些淡。陈芳明的一篇写李敖的文章是我个人认为本书中质量最差的,写的感觉称颂味过浓,抒情感过剩,在这本总体感觉倾向于思考和纪实的杂志书中,显得很不协调。
  
   总体看,这套杂志书的第一击质量还是不错的,在我读了很多本《读库》后,这或许是另一种选择。特别首辑的选题选的很妙,又现实意义,又富于勇气,要知道,如今,对消费和娱乐主义,对互联网提出如“让我们变蠢”这样的思考,是很容易被扣上“装B”帽子的,事实上,“装B”这个词儿很大程度也是娱乐时代的产物,面对让自己不适的意见,还去说理阐述,这多么的不娱乐,还是简单一个“装B”回击,多么省事儿,多么痛快,同时,这又是多么的愚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