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圳证监局163项风险排查 重筑上市公司监管

 kenu 2010-09-11

  8月11日,113家深圳上市公司的250多位财务总监和财务经理聚集深圳会展中心。他们自愿来参加经验交流会,聆听万科和长城电脑讲述财务会计基础工作的体会。这特殊的一课,意味着深圳证监局最近两年推动的辖区上市公司“财务会计基础专项活动”步入高潮。

  中国证监会多年来注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在其指导下,深圳证监局曾率先进行审计监管,落实审计责任,借以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此项监管创新已开始推向全国。而这一次推进的专项活动,则旨在落实会计责任,从源头上、制度上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真实性,堵住财务舞弊漏洞。本报记者历经一个月的采访,今日就此刊发专题报道。

  提高透明度

  须从“小”处抓起

  中国资本市场经过二十年的“超常规”发展,成就辉煌,在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公司治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已经步入健康长足持续发展的轨道。中国资本市场步入一个全新阶段尚需解决两大问题:一是透明度的问题,二是资源流向优化的问题。其中,提高透明度是首要问题。

  解决透明度问题最关键的是提高公司信披质量。追根溯源,财务信息是信披的核心,是上市公司的语言,是投资者做出判断的最主要依据。而当一个公司吐字含混、前言不搭后语的时候,投资者很难听清楚它的语言,也很可能因此造成损失。

  深圳证监局规范上市公司财务会计基础的行动,就是要上市公司夯实财务基础,努力保证信息真实,成为让投资者看得明白的上市公司。该局的举措中让人尤为欣赏的一点,就是从根源上、从最小处入手来推进治理。也唯此,方可能取得积极的效果。

  从深圳上市公司自查出的问题清单看,有着诸多“小毛病”。比如出纳个人的现金放在公司保险柜里、费用跨期报销、公司出库单无编号、公款通过出纳私人账户走账、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共用财务人员、支票领用无财务负责人签名等等。所谓财务无小事,任何一个小问题如不严加防范都会成为将来的“大问题”。

  举例来说,月底会计与出纳对账,两者即使差了一分钱,也需要重新审核这个月里所有的凭证,而不能简单地将“一分钱”自掏腰包了事。因为这“一分钱”背后,或许就隐藏着一笔数目惊人的错账。稍有些财务基础知识的人都知道,财务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谨有序的工作,主要是依靠基础制度与有效执行来保证最终财务信息真实可信的。对上市公司来说,财务信息要想让投资者放心,不单单依靠管理层的诚信承诺,更是依靠一套分工明确、相互制约、严格遵守的财务会计基础制度来完成。没有这样一套制度,或者制度只是摆设,不但外部人士无法对公司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作出评判,对公司内部来说,也是一本“糊涂帐”。而看似繁琐的163项常见会计基础问题,正是为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真实性打下微观基础。

  从小处入手的另一个层面,就是从新上市公司这些“小毛病”抓起,从严要求,将可能的常见财务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据了解,该局在对新上市公司的首次约谈中,就将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列为交流重点,特别强调董事长和财务负责人在财务基础工作中的责任。公司上市两个月之后,就进行“送服务上门”走访咨询,按照标准给公司上好上市“第一堂课”。

  从中国资本市场现实看,“从娃娃抓起”尤为重要。在资本市场服务于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板与创业板上市速度非常之快。这些公司,大多依靠的是市场营销与技术比较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在未上市之前大多属于“家企”不分的状态,控制人认为只要资产不外流,肉烂在锅里就没问题,在财务工作上投入太多精力与财力没太多必要。而中小板与创业板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过往粗放型的财务管理基本能满足需求,对提升财务工作质量的压力自然也不大。这也是很多新上市公司无知违规、无意违规、惯性违规的根源。

  然而时过境迁,大量借助资本市场增强实力的中小企业,对财务信息真实的忽略必将影响整个市场的信息披露质量。并且,小企业如果想再上新台阶,依靠现有的小毛病不断的财务体系,已是疲态尽显。财务基础工作不仅会成为制约他们持续成长的致命短板,一旦酿出祸端,创业者的多年心血也可能毁于一旦。

  正是基于以上的道理,深圳监管局“从小入手”的监管举措,结合以服务促监管的推动策略和提高公司自律水平的工作目标逐步推行开来时,上市公司没抱怨这是“吹毛求疵”的监管,而是积极参与其中。“小病”尽早治,实现“大发展”,监管者与被监管者都乐见其成。

  当然,提升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并以此提升资本市场的透明度是长期的战略任务,绝非一次、或者几次治理就能完事大吉。然而越是面对难题,就越要有所作为,“从小抓起”值得喝彩。

  支取现金30万元的一笔交易,出纳没记录,会计也漏记账,直到月末核对银行对账单时才发现;采用“倒轧法”核算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没在产品间进行分配,库存商品成本仅有总金额,根本无法确认各订单、产品的具体成本;公司财务部的出纳由控制人直系亲属担任,而董事长及其夫人的私人银行卡也由她保管……上述情景,并非发生在“小作坊”企业里,而是真实存在于某些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之中。

  大大小小的财务会计不规范的问题可能有多少?深圳证监局的回答是“163个”。这家监管机构在2009年对辖区126家公司进行问卷调查,对31家公司进行专项检查,在此基础上归纳了163条可能引发风险的财务会计问题,并于2010年全面展开了规范辖区上市公司财务会计基础工作的治理行动。

  “深圳辖区上市公司比较复杂,ST公司的比例较高,强化财务会计基础刻不容缓。”该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为了使辖区的上市公司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该局在中国证监会连续多年开展的公司治理专项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中介机构责任和企业责任,最近两年主动将目光投向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工作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财务会计基础工作。

  而此项工作量庞大的监管以“服务”为主要特征,“我们发现很多公司并非刻意造假,它们因多年数据失真而久积沉疴;也有很多公司是无知者无畏,它们对财务规范甚至缺乏基本的认识和能力。我们的目标,是从人员、制度、系统入手,帮助上市公司提升财务规范水平,争取成为模范的公众公司。”

  这也是一次刻不容缓的行动。上市公司信披为股市基石,财务信息真实可谓基石之基。公司财务基础的不规范和种种漏洞,不但给上市公司的未来埋下财务风险炸弹,也让中国资本市场透明化进程知易行难,另一方面,财务管理规范亦是公司成长的驱动力之一,松散的财务沙盘上又如何支撑起坚固的公司大厦?

  公众公司不容一本“糊涂账”

  这是一个尴尬的事实。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各项业绩指标,是让投资者做出决策的最主要依据,其财务基础管理自当扎实规范。然而,由于历史形成的复杂原因,相当多的公司距离这一基本要求却有不小差距。

  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的基本依据,但有的上市公司在原始凭证编制上都缺少最基本的规范。以深圳一家上市公司为例,该公司的发货单真可谓“丰富多彩”,既有ERP系统生成的发货单、也有手工填写的空白发货单、还有通过Excel人工制作打印的发货单,发货单不连号且使用很不规范。个别公司,甚至原始凭证就不真实。

  还有些企业竟然懒得记账。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问题频出、负面新闻不断的深圳一家从事商业地产业务的上市公司,曾经竟然是平时不记账,甚至连银行账都不记,到下月初要编制财务报表了才一次集中入账,如此很难保证会计人员能够对原始凭证进行认真审核。

  而在财务制度方面,很多公司缺乏相关细则。比如在资产减值上,部分公司仅有原则性规定,没有具备操作性的制度,对减值测试的程序、方法也无规定;有的公司甚至在确定减值金额时仅凭“拍脑袋”决定,将其作为一种调节利润的手段。而相关统计显示,从上市公司近两年的审计调整汇总事项来看,收入确认、成本和费用核算、在建工程核算、资产减值计提等大问题经常出现。有些公司的审计调整事项多、金额大,像深圳一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一年的审计调整事项就曾多达100多笔。与此同时,有些上市公司很不重视审计调整事项,有些会计核算事项今年错了,明年还错;有的甚至干脆不将审计调整事项调整入账,结果造成长期的账表不符,每年编制财务报告都要依赖会计师对以前调整事项进行滚调。

  上述种种,无疑使得公司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打上折扣,也让投资者“云里雾里”地难明其详。它给企业调节利润留下了空间,也为滋生造假埋下了隐患。从历史经验看,中国证券史上的银广夏、琼民源、郑百文等舞弊大案,无一不是在财务会计问题上大做文章。

  除了制度上缺乏有效的管理之外,财务人员素质不高和职业意识薄弱,是上市公司财务的一大问题。据了解,在深圳上市公司中,学历在本科以上的会计人员占比为47%,具备会计师以上职称的占29%,具备注册会计师资格(CPA)的只有4.2%。这些公司的情况良莠不齐,有的公司财务负责人不熟悉会计准则,严重依赖会计师事务所,让其先为自己做账然后再审这本帐;有些上市公司没有能力独立编制合并报表,而是由负责年审的事务所代为编制合并报表和财务报告附注。这其中不乏老牌上市公司,在最近的巡检中,深圳一家上市十几年的老公司竟被发现有的财务人员连上岗资格都没有。

  此外,财务信息系统问题也是导致上市公司“糊涂账”的另一个因素,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的上市公司投资逾千万建成的财务系统,居然连符合国内会计规范的凭证和报表都不能生成;有的公司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的数据不能对接,财务人员要在多个系统中输入财务数据,最后常常错误百出。更多的公司则是系统权限设置混乱,非财务人员都有财务核算的权限,甚至已经离职的人还拥有系统管理员的权限。

  “上市公司经营规模在不断扩张,企业上市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财务问题不断积累必将积重难返。”深圳证监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正是对上述严峻现实的考虑,防患未然,该局在2008年末提出了规范上市公司财务会计基础的专项工作,一场新型监管战也由此打响。

  综合治理三箭齐发

  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基础专项工作,绝非一个通知、几份文件就能解决了问题,也很可能面临被大事化小、敷衍了事的结果。这是一个精密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套有的放矢、操作性强的方案。

  2009年5月,深圳所有上市公司都收到了一份财务会计工作调查问卷,其中凝结了多年监管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要求上市公司对照检查。该问卷涉及会计人员配备和机构设置、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规范性情况、资金管理和控制、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财务信息系统使用和控制、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管理和控制情况等六大方面共163个问题,重点关注了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财务负责人的履职情况、制度建设和执行以及财务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等几个关键环节。

  11日,深圳证监局召开辖区上市公司财务会计基础专项工作会议,通报问卷调查和对31家公司专项检查归纳出的常见问题,请上市公司对号入座进行自查。

  今年4月6日,该局下发专项通知,在深圳辖区全面开展规范财务会计基础专项活动,活动分为自查自纠和整改提高两个阶段,要求各公司在4月20日前制定此次专项活动的工作方案,并在5月31日前完成自查工作。记者在走访中看到,很多公司此次自查由董事长或总经理牵头,163条常见问题编列成表格出现在许多领导案头。

  如今,这项工作步入整改提高阶段,各公司将在10月31日前形成整改报告。“针对性的整改只能说是关键一步,规范上市公司财务会计工作是个长期任务,我们希望能用几年的时间让老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脱胎换骨,对新上市公司更必须‘从娃娃抓起’,尽早化解其财务信息披露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深圳证监局负责人表示。

  在深圳证监局看来,163个问题可归纳为三个要素。首先是上市公司要以人为本,建立一支适应企业发展需要,有充分专业胜任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财务人员队伍,通过吸引人才、抓好培训、强化考核等方式,提高财务队伍的专业素质、职业操守和责任心;其次是要立好家规,从公司自身的制度建设上,从内部控制上提高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水平,建立和落实问责机制,从源头上防范财务舞弊的风险;第三是要建设好财务信息系统,更要管理好财务信息系统,在依靠财务信息系统提高企业核算和管理效率的同时,要防止企业控制与核算的风险系统化,更不能使系统成为财务舞弊的工具。

  2010年8月11日,在深圳证监局组织的交流会上,万科与长城电脑就财务基础规范工作与深圳上市公司进行交流,这次自愿报名参与的活动吸引到了深圳约80%的上市公司。深圳证监局的这项安排,旨在以服务促监管,表明财务基础规范行动绝非“不教而诛”的态度。而记者在近一个月的上市公司走访中,也感受到这种刚柔并济监管理念所取得的效果。

  “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服务,”莱宝高科副总经理、董秘杜小华表示,此次的现场检查和自查规范性管理,是对企业会计准则等要求的细化,但这种监管要求实际让公司受益颇多,利于企业建立长效健康的财务制度。财务基础管理规范化,确实已经让一些上市公司尝到了“甜头”。

  深圳惠程副总经理匡晓明说,产品的高毛利率容易导致企业忽视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从2008年开始,由于市场竞争程度加剧,公司物料浪费较大、效率低下的问题凸显。“在深圳证监局的指导下,公司去年开始通过信息化管理来从根本上解决公司面临的问题,ERP系统的引进让公司在成本核算、物料管理、订单管理、产品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匡晓明表示,公司目前已经投入100多万元上马ERP制造、材料和成本系统,以后还将引进行政、人力和市场系统。

  公司监管“自治”与“他治”并重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最深刻的,是这场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行动,取得最大的效果其实是“洗脑”,折射出了一种“自治”与“他治”并重的监管思路。

  “先挣回钱才能有帐算,没钱算什么帐?过去我们宁可高价请一个工程师,也不会请一个财务总监。”中小板公司格林美董事长许开华直言不讳,创业时对财务工作比较“漠视”。而现在,这位董事长的想法却有了180度的大转弯,“张云东局长4个小时苦口婆心的讲话,让我深刻理解到企业成长也像建房子,财务会计是基础,基础打不牢房子注定难盖高,也立不久的。”这家公司已投入重金投资充实财务人员、购买财务软件,如今他们把“对内学万科,对外学松下”作为自己财务规范工作的榜样。

  同样是民营上市公司,科陆电子董事长饶陆华也曾不愿强化财务部门,而近年来则有“被洗脑”的感觉,“从财务管理讲,跟历史比我们每天是在进步,但是仍然需要时时紧跟新的法律法规与财务标准,与标准看齐。”在他看来,深圳证监局的专项工作给企业提供了重新学习的机会。他如今认识到,对财务基础的重视,就是对企业未来命脉的重视。他还非常认同深圳证监局“从娃娃抓起”的监管思路,必须让新上市企业了解哪些高压线绝对不能碰。科陆电子的财务整改由饶陆华牵头,逐条对照问题,公开招聘了大量高学历、从业多年的财会业务骨干,同时公司还对收入确认等会计制度进行细化,提高公司财务透明度。

  深圳证监局人士强调,此次专项工作本着“寓监管于服务”的思路,主要源于多年工作中发现,刻意财务造假的仅为少数公司,绝大多数公司的问题还是出在认识不够,重视不够,管理不够之上。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已经给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上市公司的规模快速扩张对我们是个考验。一方面,监管人员不可能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扩张而同样快速增加;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经营范围和营业场所遍及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像中兴通讯有那么多海外分公司,不可能都去现场检查。而且随着相关制度的变革,需要监管的内容越来越多,提高监管效率刻不容缓。”

  由此,深圳证监局认为应划分清楚责任边界,不能让监管部门做应由上市公司做的事情,应厘清什么是会计责任,什么是审计责任,什么是监管责任。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和监管者要各司其职。

  事实上,近年来该局已经大力推动审计责任监管工作,并推动上市公司建立会计师选聘制度,将中介机构的监管作为自己的重要抓手。而此次推动上市公司财务基础工作建设,就是从源头上、从制度上推动上市公司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通过自我规范提升市场透明度。

  “上市公司监管也有二八定律,我们80%的精力用来重点盯防20%的公司,因此我们的监管思路也是自律和他治并重。”证监局相关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对于治理失效、诚信意识薄弱的少数公司,该局实施严格的直接监管和问责绝不手软。而对于大部分有治理规范基础和规范意识的上市公司,则要更多地采用自律监管的方式,进一步推动这些公司提高自律水平,在促进上市公司实施差异化的治理机制,提高治理有效性的同时,也提高了监管的效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