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阅读史

 昵称736714 2010-09-11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阅读史
标签:
来源: 深圳商报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阅读史。但只有我们这一代人的阅读史与众不同。我们经历过阅读匮乏的年代,然后,又经历过阅读泛滥的年代。这多少也有点像我们的饮食史,挨过饿的人会报复性地吃。据说,狮子在吃饱之后绝对不再多吃一口,但我们不是,我们这些挨过饿的人的饮食习惯是记忆培养的,我们的胃会吃饱,但我们的欲望永远吃不饱。而阅读,却不是这样。

  阅读匮乏到完全没有可读的文本,于是乎连糊在墙上的报纸也成了阅读的对象。当然,少不了还有抽屉里存留的鞋底纸样。家里不多的一些书被烧毁之后,只有发黄的鞋底纸样能够躲过火的洗礼。这样的纸样上有很多年前的点滴信息,甚至是解放以前的。有什么剧院的电影海报,影影绰绰的演员剧照。那时我已经在农村,看着纸样上的城市消息遐想,也已经知道是隔代的故事。

  生活中最大的渴望就是渴望一本书。只要是书就好了。当然最好是禁书,或者说黄色书籍。那时,几乎所有的书都被名之为黄色书籍,而偶尔到手的书确实是泛黄的,边沿卷起,常常无头无尾,有些书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它的书名了。匮乏和禁止带给阅读的一个好处是,你当然不会让一本没有读过的书过夜。还好,通常不会有太多的书一起到手。通宵读书也只有那个年代才会如此吧。煤油灯光微弱,第二天鼻孔里会有黑色的残留物,但情绪是饱满而愉悦的。

  匮乏和禁止是阅读最好的推动力,而充足的供应和自由的阅读却不是。这是阅读的辩证法,但匮乏和禁止却是可遇不可求的。似乎,只有那个十年是这样,这样的十年,现在看起来,即使在漫长的历史上也不会多。从7岁到17岁,基本是最好的阅读年龄。记忆力清晰,就像高尔基的外祖父夸他外孙子的记忆力:像刀子刻在石头上,不可磨灭。如果那个时候遇到的都是经典该如何呢?不知道。也无从知道了。

  我知道很多人最美好的阅读记忆是在特殊的年代。现在这样的年代带给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的,是什么样的记忆呢?我也知道那个时代的很多读者后来不再阅读了。好像离开了那种刺激的氛围,他们就不能再唤回阅读的激情。书太多的一个后果是,阅读被一再延宕,虽然买书仍然还是一种习惯,但读书却很难提得起精神。仿佛我们被过早消耗阅读的能量。于是,我有时会想,是不是应该给自己设置一种匮乏,就像我认识的一个贵州诗人,他把很多书都清掉,保留有限的几本,在他乡下的书房里,不得不读那几本书。在一个供应甚至过剩的年代,在一个禁止罕见的年代,什么是正常的阅读动力呢?这就像一个挨过饿的人去想像正常的食欲。(卜大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