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高职院校高素质的高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

 灯火闌珊 2010-09-11
论高职院校高素质的高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沈斐敏


 

  :文章认为高职院校教学必须强化改革意识,确立新型的学习和教育主体观,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建立新型的教管关系,构建体现全面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当前必须抓住机遇,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使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设与应用,积极应用探索式、启发式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创造性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认真指导学生研究问题,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学校必须制定鼓励教学创新的政策,为教学改革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教学创新; 人才培养

    中国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作为一所处于激烈竞争时期的高职院校,如何在人才培养上更有所作为、如何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办出学校的特色和挤身国内一流水平、如何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市场需要的高技能、复合型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都十分重要。

2  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观

21 强化改革意识,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要求也将更高。只有改革才能进步,只有改革才能创新。实践证明,只有思想观念改变了,事情才能做得更好。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是先导。目前,教育改革遇到的最大阻力是来自思想认识,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还需进一步转变。因此,要深刻学习、理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紧紧抓住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这一关键,充分发挥其先导作用,深化改革,努力实现由传统的知识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把学生作为被动客体到能动主体的转变,实现由封闭化教育向社会化、国际化的转变。

2.2        确立新型的教育和学习主体观

传统的教育观突出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这从强调教书育人作为教师根本职责的意义上讲毫无疑义是对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人力资源,高校的中心工作始终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合格人才。在这人才竞争极其激烈的21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要具有创新能力。所以,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已成为高校至关重要、迫在眉睫的大事。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要确定“学生是主体”的理念和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随着高等教育界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讨论的深入,新型的教育和学习主体观的确立必将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共识,传统的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习惯于灌输式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也必将得到改变。

2.3        注重学生优良个性的发展

由于传统教育过于强调群体水平的划一模式,因而,使得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了限制。许多大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后在国内外工作或深造时,往往缺乏独创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其思维定势是正面理解多、逆向质疑少,缺乏自己提出问题的思想准备。近年来,尽管国内许多学校采取了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多开选修课等以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做法。但在如何发掘学生优良个性、鼓励创新的力度上还需加强。如应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进一步开展学生的课外科研活动、进一步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及强化这两类实训等,确实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落到实处,以培养出具有交流、动手、创新、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4        建立新型的教管关系

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应树立为教育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着培养现代化人才来开展,只有这样,学校工作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而不会迷失在各种各样外界的诱惑中。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永恒主题,师资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首先应在高校内部真正落实“尊师重教”,只有这样,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发挥,教学质量的保证与提高才能有基本的保障;其次,建立新型的教管关系更是必要,如“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就是新型教管关系的一个体现,它不仅能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不良的学习行为进行约束。新型的教管关系要处理好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2.5        构建符合时代要求、体现加强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 ,我校已对人才培养体系等开始进行全面的研究。当前正在实施的学分制高职人才培养计划,更体现了加强素质教育的思想,更强调了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过程的优化。在新的课程体系框架中,尽量容纳和概括了过去已有的科技、人文知识及其最新的内容,这些知识具有相对稳定和必要性,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从知识和学科的发展趋势来看,课程体系的框架基本体现了必须应具有的超前性,并考虑了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与社会服务体系发展的特性。针对新世纪交通、计算机、通讯、材料、生物等技术和社会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与贸易和国际交流更为发达的状况,对各类学生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和应具有的实践能力,在课程框架设计和课程体系构建时应给予充分的考虑。例如,对于文科类的学生,应增强自然科学技术的课程(譬如,增开文科物理、增加计算机课程的课时等),而对于理工类的学生,则应增强人文与管理类等课程。

2.6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本来的特点和原有的基础。对教育而言,素质是指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所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与先天素质不同,它是一种未来发展的主体可能性,即主体发展潜能或发展潜力。因此,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有机统一的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它是以人类身心素质为对象,以开发和完善自身素质为目的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显然,高校素质教育不是对教育的分类,而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的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是一种做人和做学问的功底。所以,素质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并必须注意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超前性、差异性及个性发展特征。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近年来高等学校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几年来,许多学校为理工类学生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类和经济管理类选修课,为文科学生开设科技、科普类选修课等,并将理论教学、课外科技文化艺术活动统一纳入学生教育培养计划,将综合素质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营造良好育人氛围。除此之外,许多学校还把德、智、体、美等几个方面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抓好智育工作的同时,非常重视德育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加强学校德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如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平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以增强社会实践教育。同时把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学生教育的一项工作,学校课余组织有关讲座,书画摄影、英语天地和读书等活动。实践证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精神的,它对于构建21世纪人才培养体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校应对文化素质教育进行研究,特别是研究在新形势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措施。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使我校加强素质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科技迅速发展和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如果在专业知识学习中,仍然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知识传授等传统教学模式上,则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现代教育观认为:不能单纯注意让学生掌握知识,而必须要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即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觉地掌握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如何加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种主体性的教育,应充分表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这是应试教育所做不到的。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教师意图单靠课堂的知识传授就能将他们培养成具有较深专业造诣的人才是不现实的。为了能使学生成为具有较深专业造诣的人才,充分重视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钱伟长也曾指出:我们必须改变那种认为只有通过老师教才能学到知识的陈旧的教育思想,要使学生从“不教不会”变成“无师自通”的人。

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时代的命题,是培养适应新世纪高质量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就我校的情况看,目前的局面是教学方法过死、教学手段落后和老套。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紧迫性,应抓住机遇,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使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以能获取教学改革成果。。

31  优化教学内容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为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则学生必须在所规定的学制年限内(2—3年)学完、学好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知识量大幅度增加,为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使得教育者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由于考虑知识的完整性而必须充实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较多的信息量)的输出与获取在时空坐标中必须优化。因而,如果我们仍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许多优化的内容将难以表现,学时也将不敷使用。届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可能成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瓶颈”因素。

32  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与可能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思想和技术也应运而生,CAI课件与多媒体教学已普遍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和应用。实践表明,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新型的教学手段,它的应用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学效果明显。如其他院校的许多CAI和多媒体课件在使用后均感受到这种方法具有形象直观、容易说明问题、传输的信息量大(如原来2学时的内容仅需用1学时便可高质量完成)等优点。目前,我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使用状况较差,但相信只要我们提高认识,努力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在不远的将来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完全可能的。

3.3        采取必要措施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通过开展深入持久的学习和讨论活动,把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念;把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重视能力培养、更注重素质教育的观念。为此,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应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应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必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根本出发点。

34  具体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研究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笔者认为,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中,改变人的思维模式至关重要。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思想形成了传统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演绎法,它是继承性教育思想的体现。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只能按教师设计的框框进行思维,老师没讲过的不要去想也不敢去想,教师没教过的不能去做也不敢去做,它极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种思维模式就是归纳法,它是一种探索型的方法。归纳法是通过对各种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归纳,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它的最大优点就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在改革中,应提倡采用归纳法教学。

在研究具体的教学方法时,最好是将启发式教学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并尽量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法有机结合。启发式不应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它既是教学思想,也是教学原则。简而言之,凡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都可以称为启发式教学;或者说,教师通过引导、设疑、启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方法就称启发式教学法。当前普遍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问、学生答,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所以,在采用讲授法时,应尽量将启发式融于其中,力求采用归纳法的思维模式,从感知和直觉开始,不断引出问题,不断启迪,启发学生去思考。

另一种方法是讨论法。讨论法是在老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相互讨论来完成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在此整个过程中,学生扮演的是主角,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此方法的实施中,教师应按归纳法思维模式精心设题、周密组织、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与独特见解,并要善于做出精辟的总结。

讨论法费时,单纯的讲授法不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故也可采用取两者之长而避两者之短,并结合适当自学而构成的其他方法。如导学式,其基本程式是:教师精讲→提出问题→学生自学(课后)→讨论→总结。总之,由多种教学方法组合而成的方法可以得出某一种程式。即程式是可以改变的。但在各种方法的组合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对象,不同课程以及不同内容,灵活地综合运用。能否得出一个好的程式,要看是否有体现归纳法的思维模式,这些的关键均在于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转变。

考试方法与教学方法紧密联系。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时,应注重考试方法的改革。在提高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传统的那种仅以一次或两次考试分数作为测试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正确的作法是,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为着重点,尤其要着重于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因此,考试的形式要改变过去清一色的笔试而采用多种形式。考试方法的改革,应从提高素质教育的思想出发,可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各种形式的结合和创新。如可采用:①考试与考查的结合。该方法应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平时进行一些小型的测试,作为成绩评定的参考或组成部分;②笔试与口试的结合。该方法在笔试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口试,可较全面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测试成绩更为真实;③笔试与论文形式的结合。除进行必要的笔试之外,布置某些题目,让学生在课外自己查阅和研究资料,以论文的形式完成;④开卷考与闭卷考的结合。开卷部分以应偏重于对学生能力的测试,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主要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开卷部分,主要是偏重对概念的理解,对理论、方法的掌握和知识本身的综合应用;等等。对于创新方法,可根据课程的情况创新出一些新的方法,如仅用完成论文的方式、分组讨论式等。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会引起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质量评估、教师工作量计算等一系列的变化。学校将不断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制定鼓励创新的政策,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营造一个良好环境,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推动他们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研究与实践,同时也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

4  积极开展创造性教学,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1 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开展创造性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即引导学生思考所学知识是否科学、有无局限性,并努力探讨所学知识在可能范围内的应用和发展。这是创造性教学同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相区别的主要特点之一。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闻名于世的歌德巴赫猜想是18世纪德国数学家歌德巴赫提出的一个数学命题,他生前虽然不能证明自己的猜想,但能提出这一猜想,仍然体现了卓越的创造能力。通过思考、发现问题,这对激发创造意识和进行创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表明,一切创造都蕴涵在问题之中,一切创造活动都始于发现问题;发现的问题越多,创造活动就会越活跃。为此,教师应当讲究引导方法。第一,要从教学内容出发,这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基本方向。因为,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都必须基于一定的知识基础,超出学生所学知识范围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那只是“引而不思”或“思而不发”。同时,教师对教学内容中有争论的问题也应当作适当介绍和评析,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对有争论问题的思考,并学习他人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的经验。第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社会实践,并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社会实践也在不断的发展,即使是已经在一定的实践阶段上证明为真理的知识,也仍然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而得到补充、丰富或者纠正。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根本途径。

4.2        要认真指导学生研究问题

开展创造性教学,不是要求学生光听教师讲课,而是要求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有关的资料,自行开展对有关问题的讨论,自己对有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这是创造性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又一个主要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研究问题,通常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普遍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作较深入的分析,这实际上是向学生演示研究某种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还应当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他人研究问题的方法或经验,因为学生对如何研究问题还比较陌生,一般需要从他人的经验中得到启示,往往采用或仿效他人的方法,对类似的事物进行创造活动,这是学生初涉创造活动的一般特点。二是通过课外辅导和论文指导等方式进行个别指导。这种指导是在学生有一定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性较强,效果也比较明显。三是通过教师的科研工作把学生带入研究领域,或者指导学生收集有关的研究资料,或者让学生参加研究讨论,或者要求学生承担部分研究任务等。总之,指导学生研究问题,既要就具体问题进行指导,又要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养成一定的研究能力。

4.3        要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这里所谓解决问题,主要指按照确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方案,组织具体实施,使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创造出具有社会意义的新事物,这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能力。

    一般来说,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中都会发现和提出若干问题,也会去思考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但未必能够解决该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因此,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是必要的。就管理类学生来说,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写好一两篇论文,使其迈出创造活动的第一步,那就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信心,有勇气去继续探讨新的问题,在实践中锻炼和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领悟撰写论文的基本经验,从而为独立完成论文写作奠定基础。因此,注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这应当成为一个必要的教学环节。

    当然,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不等于代替学生解决问题。所谓帮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要给予鼓励和支持。一切创造活动的实质,都是对现有知识或事物的某种评判,不解放思想,不敢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就不能激发创新精神,也不可能进行创造活动。对学生提出的新见解,首先要给予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的有些看法可能与教师的看法不同,教师要有容忍不同观点的雅量,不应当讥笑那些看起来似乎是荒唐的观点,它可能就是创造的导火索。二要帮助释疑解难。解决问题是创造活动中比较复杂的阶段,它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常常会给学生造成难以克服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还应当从智力上给予帮助,即帮助学生释疑解难、克服难关。三要及时指正学生创造活动中的问题。

开展创造性教学,并不是要授予学生什么神奇的创造能力。创造性教学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发现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通过指导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使学生将来有可能立于某一学科的前沿,去探讨未知的领域,创造出更具社会意义和价值的新事物。

4.4        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通过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压缩课时,减轻学生的课程负担。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将课内学习与课外自学结合起来,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包括: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多向思维能力,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地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以及创造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创造性不仅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效果相互联系,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主体品质和特征,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意识和精神。有人认为“创造性首先创造的是人格而不是成就”,“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效果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这方面,我们要大胆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和做法。有的国家就强调,高职教学要定位在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实操与创新为基础的过程,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且是问题的解决者和科学的探索者;建立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实行探究式教学,并把培养学生知识创新能力放到十分显著的位置。对学生来说,无论是对未来领域的好奇与探索,还是源于市场需求的创造欲望,都需要有能够激励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良好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加强学生课内外科技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内外师生间的学术交流,形成活跃的学术气氛。

同时,各教学单位还要改进实验环节,重组实验体系,减少演示性、学科验证性实验项目的比重,要在增加工艺性、综合性、创造性、设计性实验方面做工作。尽可能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以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产学研结合形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使实习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衔接起来,让学生直接面对复杂的实践问题,并使他们具有解决问题的初步经历。

此外,还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充分发挥课堂文化之外的课外文化,即潜在课程的育人功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培养具有良好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5  结语

高职院校高素质的高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为培养出合格人才,必须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来实现
上一条:职业技术院校要树立市场经济的经营观念
下一条:注重内涵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