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铺垫还是伏笔

 书生啦 2010-09-13
人教版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第58页,《项链》一文的练习三是这样的:
  
三、 这篇小说构思精巧。例如玛蒂尔德见了舞会的请贴反而懊悔,有了舞衣依然发愁;小说到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些情节在上文都有铺垫,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笔者认为,上文有关项链是假的之暗示,是伏笔,不是铺垫。
  
铺垫是什么?是陪衬,是衬托。它的作用是,用次要的(人或事)陪衬主要的,以突出主要的。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老语文课本中曾入选的《猎户》、《明湖居听书》等课文,都是成功运用铺垫手法的典范。
  
《猎户》一文,为了陪衬董昆这个新时代猎户的典型,作者先写了两个次要人物:尚二叔、百中老人。尚二叔这个旧社会猎人的,衬托了新时代猎人董昆的;而百中老人这个新时代猎人的形象,则把董昆衬托成新时代过着幸福生活的猎人的典型。
  
《明湖居听书》一文,则通过对琴师、黑妞等两个次要人物的有关描写,有效地衬托了白妞说书技艺之高超。
  
这两篇文章,因为采用了铺垫手法,使主要人物一出场就具有相当的高度。这正是铺垫手法陪衬作用功绩。铺垫的全部奥妙都在上。
  
而《项链》一文对结尾处项链是赝品这一结局的暗示,却起了另外一种作用。
  
作者为了使情节更加震撼人心,着意安排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为使这一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作者在上文给了必要的暗示:佛来思节夫人把项链收藏在很显眼的地方,暗示它并不贵重;珠宝店老板称:只售出了匣子,未售出项链,也为项链是赝品这一结局留下余地。而这些暗示,其目的都不在于衬托结尾的意外,而仅仅在于使这意外的结尾更加合乎情理。这正是伏笔的作用。
  
《辞海》对伏笔的界定是:文学创作中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这种手法有助于全文达到(收到)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项链》中的暗示,其作用正是以求前后呼应有助于全文收到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那么,它不是伏笔,又是什么?
  
其实,伏笔与铺垫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呢,一般说来,贵在一个字,通常比较隐蔽,所谓埋下伏笔,即指这一点。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的意义。
  
《项链》一文对结局的有关暗示,正符合上述伏笔的特征,而与铺垫的特征则风马牛不相及。因而是伏笔,不是铺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