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鸣鹤古镇位于慈溪东南部,栲栳山北麓,东距宁波50公里,北临329国道,是三北一带的古老集镇之一。它虽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雨沧桑,但总体格局依然清晰,古朴雅致,风韵犹存。古镇占地52公顷,依山傍水,山、水、民居相映成趣,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应天顺人、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处处散发着传统民居文化浓郁的历史气息,洋溢着独特的浙东自然人文风情,展现了“鹤皋山水赛姑苏”的特色景观。
古镇鸣鹤形成于公元8世纪末。唐元和年间,乡人虞九皋,字鸣鹤,第进士,殁于京,乡人哀之,称其故里为鸣鹤。宋以降,鸣鹤以乡建制,北宋咸平年间,设鸣鹤买纳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鸣鹤盐场课司。民国时期仍以乡建制,1952年改乡为镇,2001年与观城、师桥合并为观海卫镇。

鸣鹤不仅以历史悠久见著,而且以人杰地灵闻名。自东晋始,在这片土地上以虞叶望族为首推的名人志士辈出。东晋杰出的天文学家虞喜于公元330年发现了“岁差”现象,在天文历法领域作出了贡献,他的“安天论”等学说,为古代著名科学家祖冲之创制《大明历》奠定了基础。东晋思想家、史学家虞预撰《晋书》,著《会稽典录》,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初唐名臣虞世南以“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而享有盛名,谥文懿,葬昭陵,像入凌烟阁。“杜洲先生”童居易,所治之域“夜不闭户,狱室屡空”,政绩卓著,被传为佳话。明嘉靖年间,抗倭义士杜文明、杜槐舍生取义,壮烈殉国,名垂青史。至清康熙时,叶氏一族崛起,举人、进士、诗人、巨贾层出不穷,尤其是叶天霖兴办国药业,开创慈溪国药贸易之先河。之后,慈溪人经营的杭州叶种德堂、温州叶同仁堂、绍兴震元堂等国药店纷纷开设,极大地推动了浙江乃至全国的药业发展。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一千多年来,鸣鹤名人荟萃,独领风骚,其中亦不乏关爱乡里、造福桑梓之士。宓彰孝的畲经义塾、叶鸿年的敬乐小学以及叶启宇的慈航医院等,为发展故乡文化教育事业创造了契机,为乡人带来了众多福音。

明清建筑是鸣鹤的最大特色。依湖建镇,依水成市,长街廊棚相连,河中舟楫泛泛,两岸商铺鳞次栉比,粉墙黛瓦举目可见。古镇的建筑遗存面积369,746平方米,其中明清建筑22,000平方米,民国建筑29,768平方米。高高的围墙、江南特色的四合院、雕工精致的格子窗、如意形状的门臼和别具一格的马头墙,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江南古镇古朴淡雅的风韵。
现存古建筑,除叶氏三、五、六房外,保存较为完好的要数“二十四间走马楼”。该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气势宏伟,用材粗壮,基本格局为七间二弄二十四间两层楼房。封闭式的五马山墙、相互贯通的楼道、独树一帜的梁架结构,犹如“大宅门”再现。此外,古镇的金融机构“银号”也毫不逊色,院落轮廓清晰,砖雕头门上“云渚分华”门额仍显风采,正厅内光绪庚辰年沈祖梁高中秀才的捷报赫然在目。岑家门头、大塘俞家、鸿昌弄等老宅亦是“雄秀苍茫今犹在”。

拱桥高驼是古镇鸣鹤的又一景观。东大桥、世德桥、三槐桥、当典桥、陡塘桥、运河桥、沙滩桥,众桥争辉,美不胜收。目前东大桥、当典桥等已被岁月的风尘所吞噬,尚存清至民国期间建造的陡塘、运河、沙滩三座单孔拱形石桥。
陡塘桥,长12米,跨径6米,面宽3米,有望柱、栏板。清人叶元垲有诗曰:“腰塘杨柳任风飘,抵拂寻春小女髫。五磊石湫游遍后,夕阳红近陡塘桥。”
运河桥,清康熙八年(1669年)进士叶昌修建,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桥长11.9米,跨径6米,桥面宽2.96米,有栏板和望柱,望柱呈方形,头部雕饰莲花,台阶北12级,南13级,桥西南侧立清咸丰九年仲秋月捐资重修碑一方。运河桥位于清时鸣鹤的商贸中心,清代诗人叶声闻曾作诗描绘当时运河桥畔的繁荣景象:“接水双河潋滟开,分疆两色只山隈。天明塘上声喧起,赶市姚人续续来。语作葫芦集运河,今朝水市价如何。白虾青蟹一时贵,小艇迎来贩客多。”
“三舨红船独橹摇,春风游女尚垂髫。东西一一逢桥数,记取陡塘第七桥。”叶声闻诗中“陡塘第七桥”即沙滩桥,1931年重建。桥全长11米,跨径4米,桥宽3米,用梅园石砌筑,有栏板、望柱、擂鼓,雕有石狮、石象,南北踏阶11级。全桥古朴典雅,工艺精湛。
“养在深闺无人识,终生寂寞不见天”,然而随着对鸣鹤古镇保护和开发力度的加强,古老的慈溪东南重镇的历史风貌必将重放异彩,传承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