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贯彻执行情况的报告 --- 温岭人大

 圣坛战士 2010-09-15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贯彻执行情况的报告

市教育局局长 张江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的情况,请予以审议。

我国新的《义务教育法》于2006629日颁布,并于当年的91日开始正式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了义务教育的国家行为和各级政府的责任;第一次将素质教育的要求写入法律;将均衡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新的《义务教育法》实施后,通过发简报、举办辅导讲座、开辟专栏专刊等形式,在全市学校及广大师生中进行了广泛宣传,使新的《义务教育法》家喻户晓。

一、《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后我市教育情况

2007年底,全市学校(含幼儿园)共有在校生191863人,在职教职工11885人。有普通高中13所(其中省一级重点中学3所),在校生21161人;职业高中11所,在校生14042人;初中37所,在校生33962人;小学109所,在校生82187人;幼儿园186所,在园幼儿40180人;特教学校2所,在校生331人。另有浙江电大温岭分校、台州学院温岭教学点、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2007年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小升初比例100%;初中入学率99.77%,巩固率99.92%,初升高比例达96.45%3-5周岁幼儿入园率为95.19%。“三残”儿童入学率达100%

二、我市实施《义务教育法》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6年,市政府出台《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建立起以“新农村教育”为主线,以市财政保障为主体,城乡一体、同步推进,督促、鼓励镇(街道)足额用好教育财政转移,分项目、按比例增加投入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全部按标准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含外来民工子女符合省定标准在温岭就读的学生)的学杂费,所需资金由市财政足额安排,小学每生每学期100元,一年200元;初中每生每学期130元,一年260元。2008年春季又免除了小学82187名学生和初中33962名学生的课本、作业本费;免除了符合入学条件的8200多名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借读费。

二是按照省定要求,逐年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计划是:小学2007年度230/年,2008年度260/年,2009年度280/年,2010年度350/年;初中2007年度330/年,2008年度390/年,2009年度450/年,2010年度500/年。2008年以后全部纳入年度教育经费预算,2008年我市生均公用经费已达到小学350/年,初中450/年,提前2-3年完成了提高计划。

三是建立起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的长效机制。按照浙财教字〔200770号《浙江省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建立起校舍维修改造的专项资金,由财政预算安排。

四是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认真落实国务院提出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正常的以财政拨款为主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市政府按照“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的要求,调整经费支出结构,使财政拨款首先保证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2007年市财政对教育的预算内拨款达53882.65万元(06年为48594万元),比上年增10.88%2008年财政预算安排和追加拨款已达60521.65万元,比上年增12.32%。教职工工资由财政统一拨付。各镇(街道)也都把教育发展纳入镇(街道)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2007年全市各镇(街道)投入教育经费共达5002.2万元(含财政转移资金3531万元),征收城市农村教育费附加4000万元。

(二)实施“新农村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我市以全面实施“新农村教育”作为区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予以推进,主要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实施中考“阳光招生”制度。我市中考“阳光招生”政策关注平均分,面向每一位学生;实行志愿填报,网上录取,体现公平公正;将省级重点高中的招生指标100%分配到农村学校,面向每一所初中学校。让学生和家长从心底里认为在农村学校就读比在城区学校借读更容易被录取到重点高中,从而更自觉主动地留在农村学校就学。实施九年来,对稳定农村生源,实现生源在城市与农村学校的科学有序分布起到了重要作用。2008年,我市在继续实施的前提下,召开党内民主恳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进一步提高了政策的科学性与和谐度。此政策被全省推广。

2、实施强弱学校“抱团”发展。2005年推出团队学校共同发展制度以来,强校与弱校结成40多个团队,强弱携手,在“理念影响、管理渗透、师资交流、教研引领、经费支持”等方面,强校给予弱校大力扶持,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浙江省内主要媒体的广泛关注。共同发展制度实施以来,强校对弱校的经费支持超过350万元,今年一年将超过200万元。

3、加强农村完小建设。农村完小是全市学校的最薄弱点,从2006年开始,我们就把眼光紧盯农村完小,由市政府颁发了《加强农村完小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农村完小实施“1+X”和“1=X”策略。“1”就是中心校,“X”就是农村完小,由中心校直接管理完小,减少片校这一层级,提高效率。安排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政策,把全体“X”学校打造成标准完小,提高整体均衡度;对达到一定标准的完小给予升格,实现“1=X”。

4、有效实施校网调整,积极推进“一体化”战略。我市以“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科学布局、提升档次”为目标,遵循高中向城区和五大重镇集聚,初中向镇、街道所在地集聚,小学向中心村集聚的原则,以调整校网布局为抓手,稳步撤并一些“低、小、散”学校。全市小学由2001年的221所,减少到现在的109所,减少了112所,校均由2001年的345人,提高到现在的754人;初中由2001年的59所,减少到现在的37所,减少了22所。进一步缩小了农村学校薄弱面,校网结构渐趋合理。

“一体化”战略包括“校域一体化”和“镇域一体化”。即镇(街道)范围内的教师实现待遇、福利一致,同工同酬。下半年有3所学校将实现“校域一体化”,2个镇实现“镇域一体化”。实施“一体化”战略后,农村学校将实现师资共享,教育资源整体优化,新河镇在刚刚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出台镇域内小学教师年终福利每人1万元,深受农村学校广大教师欢迎。

5、实施省定“四项工程”。2007年基本完成“四项工程”。师资素质提升工程成果显著,全市5856名在职教师参加素质提升工程考试,全部结业为优秀;我市名师、骨干教师数量不断攀升,在发挥名师效应方面不断走出新路子,建立了十个名师工作室。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资助再扩面,义务教育阶段扶困助学资金220.07万元,其中小学111.87万元,初中108.2万元,对家庭困难等八类学生做到了“应助尽助”,达到了省定小学7%、初中8%的标准。爱心营养餐资助46.48万元,做到了“应助尽助”。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稳步实施,实际改造总建筑面积为43191.5平方,总投资为4129.02万元,完成计划的138.47%

6、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一是继续实行“三控”政策,即控制教师流速、流量、流向,今年全市进城(五个街道)教师控制在60人左右。二是认真贯彻省教育厅、人事厅、财政厅要求,结合温岭实际,从200811日起,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发放任教津贴。三是实施“农村千人支教大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达到农村支教1000人的目标,从岗位条件设置、指标比例设定、待遇加强等方面着手,努力探索教师从正向流动到逆向流动的转机。

(三)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品质提升。

1、提倡“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市学校倡导“朝气蓬勃的早晨、轻松愉快的课间、欢乐活泼的中午、丰富多彩的下午、自主自动的傍晚”的一日教学常规,让学生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轻负担、高质量”被确定为全省试点市。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温岭联合艺术学校顺利建成,并由民营改为公办,实施全免费教育;全市学校坚持全民“阳光体育运动”,将迎来全省体教结合现场会在温岭召开;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基本完成,部分学校开始进驻基地活动,全市学校努力打造“艺术教育、体育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三块拳头产品。

2、提倡高品质的教与学。学校坚持开发地方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以《石韵》、《石塘文化》、《温岭生态》等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为抓手,挖掘地方文化,弘扬温岭精神,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适宜自己的课程体系,促进潜能发展;坚持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让“学习与生活的外延融合”;坚持小班化合作教学模式研究;坚持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致力于构建学习型组织建设。全市学校把高品质的教与学作为共同追求的目标。

3、倡导师生互为精神关怀的班集体建设。从2005年开始,全市学校开展健康学园,和谐乐园,文化艺园”的新三园式班集体建设,迎来了全国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的召开。“读书明理·践行体验·反思内化”三环德育;“综合导师制度”;“同伴辅导心理干预系统”等生态德育模式在全市学校广泛推开,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4、倡导“大爱心行为”。特殊教育三度受到国务院表彰,随班就读经验全省推广。让外来建设者子女与本地孩子“同在蓝天下,和谐共成长”的“蓝天工程”惠及3万多名外来学子。通过创设公办民工子弟学校、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公办学校民工子弟班、公办学校混合编班等方式接纳就学,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此外,外来学生义务教育与本地学生一样享受减免杂费政策,享受浙江省定“贫困生资助扩面工程”与“爱心营养餐工程”,受到了郑继伟副省长的高度肯定。外来学生方欣臻同学还被评为“浙江教育2006年度新闻人物”。与市慈善总会联合举办“孤儿之家”,城区名校负责学业培养,我局参与管理。2008年下半年,我局还将酝酿出台“困难儿童救助系列政策”,将各类需要救助的学生纳入范围,规范程序,做到“应助必助”。

 5、认真把好高考出口关。近三年,注重加强高考质量分析,注重高考策略研究;以课题驱动,加强精英人才培养。近三年来,我市高考成绩捷报频传,高考成绩在台州继续保持大幅度领先地位,上重点人数占了台州市重点人数的近三分之一,跻身全省前列。

(四)抓队伍建设,抓安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一是抓好两支队伍建设。首先,抓教师队伍建设。20052007连续三年,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教师素质提升;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全市已有省功勋教师1人,特级教师18(其中温岭师范5),省级名师名校长培养人选19人,省教坛新秀19人,台州市名师名校长47人,台州市教坛新秀36人。实施健康关爱工程,每年拨出专项经费安排教师体检;实施情感激励工程,评选出“新农村教育‘感动人物’和‘感动事件’”,全市表彰。海岛、山区教师享受特殊补贴,各镇(街道)纷纷出台政策,提高教师收入。正在实施“领雁工程”,通过省级、台州市级和温岭市级三级培训,三年内使镇级以下学校都有一名以上的教学“领雁”人,镇级学校每学科都有一位教学“领雁”人,同时还对农村校长、德育骨干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促进农村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其次,抓校长队伍建设。把校长选拔、培养、考核、晋升作为系统工程来抓,实行校长负责制、直选制、辞职制,出台了《加强校长队伍管理的意见》,规范校长队伍建设。通过举办校长论坛、挂职锻炼等多种渠道,全方位、立体式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和理论水平;特别注重选拔培养优秀校长到农村学校任职,建立了农村完小校长津贴制度;积极培养、选拔校长后备干部,为“新农村教育”储备人才。

二是抓学校安全管理。重视抓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综合治理工作。每个学校配备了法制副校长,“警校共建话法制”活动经常性开展;重点关注学生交通、消防、溺水、食品等有可能发生群死群伤的安全教育,重视抓好学生各种情况下的逃生演练。重视学校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每位离任校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重视党风廉政建设,确保队伍廉洁办学。

三、存在问题

(一)教育投入仍显不足。一是生均公用经费不足,尽管我市生均公用经费每年都在增加,但从目前学校使用情况来看,扣除各种物价因素,我市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远远不足。二是破旧房维修改造经费不足,全市每年安排1000多万元用于破旧房的改造维修,但由于我市教育面广量大,随着时间推移,每年均有大批校舍需维修或改造,经费不足。三是尽管财政预算逐年增加,但由于政策性的增支幅度远大于财政教育的增幅,因此造成教育经费不足。如“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需1600多万元;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任教津贴需近1500万元;再加上免课本费,免作业本费等等,造成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四是除温中外,其它高中段学校负债还有近1.3亿元,还贷渠道不畅,还贷任务还很重。

(二)城乡教育仍有差距。由于我市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人口往城镇集聚,势必促使教育资源(师资、生源等)也加速向城镇流动。加上近年来农村生源回落,农村骨干教师心向市区,个别区域的农村教师呈富余状态。教师待遇低,教师年终岗位奖2007年仅有2千元。特别是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制度一旦实施以后,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与公务员的差距将拉得更大。此外,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存在的差距也很难缩小,农村义务教育整体水平还比较薄弱。

(三)教育安全仍有隐患。容易造成学生群死群伤的学校安全隐患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仍不容忽视,教育安全形势仍显严峻;教育系统的老矛盾如民师问题仍然存在,教育信访形势不容乐观;此外,个别教师有悖师德的行为也难以杜绝,师德教育需常抓不懈。

(四)教育舆论仍需优化。教育是经济社会的反映,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教育进一步适应并超前于经济的发展。尽管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但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当前国内舆论对教育发展有许多不利因素,教育收费问题、师德问题重新进入公众视野,教育热点、焦点问题层出不穷,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高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因此,要发展好教育,必须创设一个有利于教育发展的好环境,我市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还需要社会各界的鼓动与呼吁,需要良好的舆论宣传与支持。

四、努力方向

(一)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动摇。全市继续按照新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转变办学理念,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新义务教育法确立的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立法宗旨,注入到义务教育的全过程,转化为广大义务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二)坚持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不动摇。义务教育是普惠性教育,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应当享有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我们决心继续改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局面,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就学问题,真正使他们与城市儿童少年享有平等的的义务教育权利。

(三)坚持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品质化不动摇。全市教育工作者从小处着手,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继续倡导“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创造平台;继续加快英才教育研究,让精英人才脱颖而出;继续加大高考策略研究,为国家输送更多栋梁之才。

总之,今后我市将以深入实施“新农村教育”为总领,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努力实现“财政保障最优化、教育教学品质化、区域发展均衡化、提前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办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和谐教育”。

                                 二○○八年九月二十八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