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传统节日食俗说略

 yjj0691 2010-09-15
中华传统节日食俗说略

 

春  节

 

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

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北方人家过年的年饭,是用金银米(黄白米)做的,饭上用枣、栗、

龙眼、香枝点缀,插上松柏枝。北方人家过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

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只饺子馅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

吃到了就“财运亨通”。 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 叫做“金丝穿元宝”。新年

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 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元宝茶”。

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 说吃了“亲亲热热”; 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

鱼头, 但不能吃光, 叫做“吃剩有鱼(余)”。 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 吃年糕以祝愿生活

“年年高”。

 

汤圆

 

元  宵


    元宵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晚上家家户户点红灯,吃定心圆(糖圆)、汤团,庆贺团圆。

元宵节又是灯节,从正月十三日到正月十八日(其中十五是正日)“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竹歌处处

同”,热闹异常。江南风俗,十三日晚上吃汤圆,十八日晚上吃面条,叫做“上灯圆子落灯面”。元

宵是年节(春节)系列活动中最后一个欢乐的节日。这天晚上,家家红烛高照还要欢宴一次。

 

图片

 

清  明

 

    清明前一天为古代的寒食节。据传,古人为纪念春秋时期被晋文公烧死的介子推,实行禁火冷食,

要到清明日的中午才能举火饮炊。清明节在古代是祭祀性节日,一般人家要用四碟六碗时馐清酒祭奠

祖先。祭毕,家人和应邀来的亲戚共享酒食,叫做“吃清明”。江南田野,清明时节荠菜花香,人们

要挑荠菜做馄饨过节。清明正值阳春三月,桃红柳绿百草青。旧俗的这天,城中的仕女要到郊外踏青、

放风筝,她们最后的节目是野餐,在芳树园圃之间看,尽情享受春光。

 

图片

                                                 

立  夏 

 

    清明过后一个月,就是立夏。这时春去夏来,天气渐暖,越冬小麦已成熟收割,菜园里一片新绿,

江浙一带有“立夏尝新”的风俗。苏州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 “三新”指樱桃、 新麦、嫩蚕豆。

人们先以这三新祭祖,然后尝食。 浙东农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风俗, 就是务农人家左领右舍互

相赠送豆、米,和以黄糖,煮成一锅粥,叫“七家粥”,说是吃了这种粥,邻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

种。

 

图片

 

端  午

   

    据说,端午节起源于远古华夏族的祭龙活动,到战国时又和爱国诗人屈原联系起来。人们每年五月

初五日裹粽子、划龙船,纪念自沉泊罗江的屈原。粽子用菰叶、芦叶、黏黍米、糯米或掺以赤豆、蚕豆

瓣做成,形状有三角形、斧头形、牛角形、枕头形等等。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民俗内容,就是打扫和

“压邪”。农历五月,古称“毒月”,因时序已交夏令,蚊蝇孼生,百虫出动,人的健康容易受到毒虫

的危害。古人曾设想出许多办法消灾防病强身,如吃大蒜头以去食积、除百毒、防病疫。端午节时,人

们有设午宴“尝午”的风俗。长江下游地区端午的午餐席上,雄黄酒、红烧大黄鱼、大蒜炒米苋是必备

食品。

 

 

 图片

夏  至

 

    农历五月间的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周代已有祭神仪式,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瘟疫、

荒年与人民的饥饿。此日民间流行面食,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

食棕,并取菊为灰来防治小麦受虫害。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

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

 

 图片

 

 

 立  秋

    农历七月立秋,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日。早在周朝,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 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

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东汉崔实《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从唐宋

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赤小豆的风俗。据说这样可以一秋不犯痢疾。而在饮食方面,立秋这天吃

西瓜、蒸茄脯、煎香糯饮,或是饮烧酒,都是广泛流传由来已久的食俗。

 

 图片

 

乞  巧 

     每当过农历七月初七之夜,老祖母常会指着两颗明亮的星星给孩子讲古老的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每逢七夕,古代的年轻妇女都要结彩色丝线,穿很细的针,在庭院中陈放瓜果,向织女乞求智巧,并

希望晚间有蜘蛛(喜子)在瓜果上结网,表明织女已降临。古时在七夕还有宴饮之风,在庭中设香案

果酒,令女郎瞻斗列拜,乞巧于牛郎织女,希望找到如意郎君。配合这种活动,产生了七夕吃巧果(

乞巧果子)的风俗。古时巧果品式多样,有面粉和糯米粉做的,有炉烤或油炒的,有圆形、梭子形或

苎结形的,有和糖或掺蜜的,花样奇巧。

 

 图片

 

中秋

 

    中秋节这天,全国各地都有拜月、赏月、吃月饼的风俗。旧时中秋节,往往家庭自制

许多圆形糖饼当作月饼吃。有的地方在中秋这天,一个大家庭成员和吃一个自制的大月饼。

先由家庭主妇统计好全家男女老幼的人数,包括外出的,不能漏掉一个。然后由主妇把月

饼切开,每人分得一份,怀孕妇女得两份,以此祝愿全家团圆幸福。金秋季节,棉稻登场。

江南农家过中秋,除吃月饼外i还吃芋艿毛豆荚,熟菱藕和糖藕粥。

 


图片 

 

 

重阳

 

    古人这天要身佩茱萸,登高远望,饮菊花酒,以辟邪祛灾。唐宋时,过重阳节又增加了吃糕的

内容。因“糕”与“高”同音,“吃糕”也就被赋予“登高”的含意了。古代的重阳糕有花糕、菊

糕、五色糕等多种叫法。明清时重阳吃糕之风仍盛极一时。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蟹脂添腹的时候,

因此过重阳节又是文人雅士赏菊食蟹、聚会宴享的日子。所谓“无酒无菊不重阳”。人们过重阳节

也要通过饮食来享受生活的欢愉。

 

 图片

 

冬至

 

    立冬后四十六天,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有冬至节。周代已有祭神仪式,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

疫疠、荒年与人民的饥饿。汉代起列为节气时令,有贺节的风俗。南北朝时,民间流行此日吃红小豆

以辟邪的食俗。唐宋以至明清,“冬至大如年”的观念盛行,饮食活动可与过年相比。“冬至馄饨夏

至面”。南方也有用糯米粉做圆子,祭祖后全家聚食,叫做“添岁”。

 

图片 

 

 

腊八

 

    约在南北朝时,我国民间受佛教寺院腊月初八吃“七宝五味粥”的影响,形成了吃腊八粥的风俗。

每逢农历十二月八日,古代寺院要取香谷和果实等杂煮成粥敬佛。民间也效法在这一天煮这样的粥吃,

以消灾除病。腊八粥名义上要凑满八样原料,但也不拘泥,少则四五样,多则十几样均可。我国北方

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腊月初八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

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图片

 

除夕

 

    除夕,意思是这个晚上“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旧俗除夕之夜,在敬祭天地祖先后,

全家团圆吃“年夜饭”,称为“合家饭”、“团年饭”。除夕食俗,北方吃饺子。守岁时包好,子时

辞岁时吃,称为“更年交子(饺子)”。除夕“一夜连两年”,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围在炉边桌旁,

剥橘子、吃花生,叫做“守岁”。最后儿童向长辈辞岁,长辈给儿童发“压岁钱”。有些地方做长辈

的,在除夕深夜把橘子、荔枝等果品置于小孩睡着的床头枕畔,名为“压岁果”,好让小孩年初一早

晨醒来时,获得新春的欢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