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佳能 Canon USM:镜头内采用超声波马达驱动对焦,快速无声;
AF-S:内置超声波调焦驱动马达; 与佳能小白通焦段的Nikon AF-S VR 70-200-2.8G IF-ED
SP:Super Performance ― 具备高性能规格的镜头;拥有“ SP ”标识的镜头,表示它是一款腾龙的高性能大口径镜头。 VC:腾龙防抖的标示 实例说明:Tamron 17-35mm F4.5-5.6Di II 镜头 腾龙的一镜走天下 AF18-200mm F 3.5-6.3 XR DiII LD Aspherical [IF] MACRO
APO:英文全称 Apochromatic。经过特别设计,采用了超低色散镜片(SLD)或是特级超低色散镜片(ELD)的高性能规格镜头; 实例说明: Sigma 10 -20mm F4-5.6HSM DG 镜头
AT-X:Advanced Technology Extra ― 特别先进技术设计的镜头; 图丽的鱼眼镜头 AF 10 17mm F3.5 4.5 大广角啊
另外,在不同品牌的镜头标识上,我们还能看到相同的一些信息字样,如: CF Micro:全程微距,英文全称 continue focus micro 。这类镜头都可以在所有焦距段下直接调焦到微距拍摄状态。 Macro:微距功能。表示该镜头具有微距拍摄能力,通常都是达到 1:2 及以上放大效果。 Fisheye:鱼眼镜头,达到特别的鱼眼畸变效果。 R:红外线,英文全称 Infra Red 。红外线摄影时调焦基线标志,刻在镜头的镜筒上。 SC/MC:单层 / 多层镀膜。 Tele:长焦段镜头。 Zoom:变焦镜头。 最后提醒大家,这些镜头的标识文字通常是印刷或者蚀刻在镜头前端的压环上,同时也有在镜身上印刷相应字样的做法。 一些特殊镜头,会在“f-”制光圈的标识下,进一步标识出“T-”光圈标识,比如:Minolta STF 135/2.8[T4.5]。 另外那些初级影友不太常用到的、与德国光学工业有关系的镜头,如徕卡、蔡司等镜头前面都会加上类似“Distagon”这样的单词。
延伸阅读:
实现能与超高性能的EF镜头——“L镜头”相媲美的高画质和小型化。DO镜片(多层衍射光学镜片)的魅力在于锐利清晰的表现力和精巧机身所带来的灵活性。如透过镜片的光线折射率出现变化,就会导致渗色(色差),致使画质下降。为了对其进行补偿,需要将多枚凸镜和凹镜组合在一起进行抵消。为此,原来的远摄镜头及变焦镜头需要使用多枚镜片,导致镜头体积很大。佳能率先开发出相机用“DO(Diffractive Optics)镜片(多层衍射光学镜片)”,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
如使用的镜片数量增多,镜头体积就会变大,重量也会随之增加。这不仅增加了拍摄难度,而且还会成为引起手部抖动的原因。与仅用折射光学元件设计的定焦镜头的体积和重量相比,应用DO镜片的镜头体积与重量仅约为前者的2/3。 ![]() 配有DO镜片的定焦镜头的小型轻量化 与400mm f/4镜头相比,通过配备DO镜片,实现了全长84.3毫米、重量920克的小型
萤石(Fluorite)是在高温时能够散发光芒的神奇石头。由于它拥有夏夜飞舞的萤火虫一样的美丽色彩,因此被命名为“萤石”。萤石是由氟化钙(CaF2)结晶形成的。它明显的特征是折射率和色散极低,对红外线、紫外线的透过率好。但值得关注的还有一点:它还具有一般光学玻璃无法实现的鲜艳、细腻的描写性能。因为光线通过一般透镜产生的焦点偏离会出现颜色发散,使拍摄图像的锐度下降,我们称之为色差。萤石镜片因为光的色散极少,几乎没有色差,所以最适用于摄影用的镜头。但在自然界中几乎没有可用于单反相机镜头那么大的萤石,所以制造人工生成的萤石镜片可以说是人们长久以来的愿望。佳能在60年代末开发出萤石的人工結晶生成技术,并在白镜头、超远摄L镜头系列中采用了萤石镜片。在单反相机镜头上使用萤石的只有佳能,因其描写的细腻性和高对比度,得到了全世界摄影师的高度赞赏。由于萤石镜片的成本太高,稍后佳能公司又开发出另一种由光学玻璃混合专利氧化物的替代品,取名为超低色散镜片(UD - Ultra Dispersion)以及更进步的(Super UD)镜片,通常来说,两片超低色散透镜相当于一片萤石镜片,而一片Super UD透镜可提供相当于一片萤石镜片的效能。采用这两种透镜制成的镜头具有很强的抗色散能力,色差非常小,能显着地提高影像清晰度,特别是使用在长焦镜头的时候更为明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