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董氏简介
开口村,地处京、津、保腹地,霸州、文安、雄县交界处,隶属雄县管辖。元末名曰庆丰社孝义乡,此时,该村多以湿地、沼泽环绕,大、中、小淀星罗棋布,赵王河傍村而过(现已改道),夏秋之际南淀泛滥北堤决口,十年九涝。故又名曰开口村。 开口董氏,乃藁城董氏支脉,始迁祖董良辅系元廷开国元勋、忠烈公董俊第六世孙,属藁城董氏三门《文用》之后裔。明永乐二年秋八月受命填实京师{见明史卷六-本纪第六}徙居雄邑孝义乡{开口村}定居。(藁城家谱、开口家谱均有明确记载) 开口董氏家族,昭穆分明,派衍清晰。长幼有序 。自第七世孙光大公修谱至今,每隔三十年续修一次,从未间断。 开口董氏家谱分昭、穆二族,亦称民位、军位,或长门、次门,通常问及同宗属哪门时亦说东山、西山。(因长门家谱挂在家庙的东房山,次门家谱挂在家庙的西房山而称之。)无疑,始祖董良辅为第一代,长子得舜及其后裔为长门昭族,次子舜卿及其后裔为次门穆族。至于民位、军位之说,则与其历史背景相关,一三九八年(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明惠帝。是时燕王朱棣拥有重兵,蓄意夺取统治权,于一三九九年(建文元年)以入京除奸臣为名,向南京进兵,历史上称为“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终于从侄儿手里夺取了帝位。尊号成祖,建元永乐(一四零三年),定鼎北平。 鉴于威胁明王朝的主要危险仍然是来自塞外的蒙古贵族残余势力,一方面对蒙古各部采取羁縻和防御并施的政策,一方面迁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更加有效的抗击蒙古人的南袭,控制东北地区,维护全国统一。由于连年战争,北京城内人烟稀少,市井萧条。附近农村同样残破不堪,田园荒芜,以致不得不从直隶南部以及江南、山西大量移徙富户充实京师,甚至一些罪犯也发配到这些地区及北京附近屯田开垦。(元末,雄县隶属大都《北京》燕宁府,后改顺天府)。与此同时,朱棣对设在环渤海及北京周边的七十二卫所进行了扩充与调整,将移民设屯贻地,以卫所贻地给之。平时耕种,战时充军,此乃军户。那些没有入籍军户的移民和当地土民则为民户。(宁波《天一阁藏书馆》藏书《嘉靖雄乘》中有详细记述)。这些,正是开口董氏军、民位所分之由来。即:二世祖《得舜》长子为长门,昭族,种田,明朝户籍管理属民户 ,家谱记载中称民位。二世祖《舜卿》次子为次门,穆族,贻地屯田,明朝户籍管理属军户,家谱记载中称军位。 卦掌创始人董海川
董氏家族世代居住在河北,始祖董俊曾任元朝龙虎卫上将军左副元帅之职,其后代子孙连续五代均为武将,明朝初年第六代董良辅奉旨由河北藁城迁居雄县开口村,第十一代董冀北及以上五代均任保定后卫镇抚使。第十五代董宪周幼读诗书,并请众多名师学武,“必尽其术而已”,“艺既成,威名震河朔”。董海川较董宪周年纪稍小。董海川之祖父董博轩携家迁居朱家务村后,至今已有八九代人。董海川原名董明魁,其父董守业共得三子,长子董德魁、次子董明魁、三子董武魁。董海川与董宪周长时期形影不离,经常往来雄县与文安之间,串学访友于名武场,这对于董海川过早步入武林,同时对董海川以后创编八卦掌奠定了基础。
真定附近的董俊后人
董俊及其八个儿子与史家的渊源很深,董俊这个人年龄比史天倪小比史天泽大,在武仙杀害史天倪后史天泽曾到藁城董俊处借兵,得到了董俊的大力支持。后来史氏解兵权后董俊长子董文炳代史氏做江汉大督都。并将邓州旧军这一史氏的武装交由董文炳。当时董家的子侄有不少在史氏军队里邓州旧军里当兵,董俊的第八子董文忠神道碑上还有董文忠“长女适中书右丞史彬”(史彬系史天泽第八子),可以这样说董俊家族一直是真定史氏家族的心腹和部属。两个家族在元朝关系非常密切。董氏家族元朝时居住在九门,九门离真定城三十华里左右。现在九门仍有董氏后人,不过大多数董氏后人居住在南董镇及附近的大章等几个村子,南董镇是董氏的墓地。董文忠后人一支迁到现在长安区董家庄村与史氏的一支在明弘治年间因为发水搬到一起共同建立起董家庄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