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大学生与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对话

 3gzylon 2010-09-18

    9月10日上午,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先生在北京交通大学做了主题为中德关系的演讲,并与中国青年学子互动交流。此次活动是让中国青年深受裨益的“与世界对话”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主办,中国青年报社、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承办。(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世界对话”活动9月10日走进北京交通大学。此次与中国青年对话的是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这项活动是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青年报社等机构举办的。——编者

    施罗德演讲:中国现代化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我非常愿意到北京交通大学来。因为今天在这里看到的是中国年轻的学子们,可借此机会向中国学子阐明我的立场,即中德之间信任的密切伙伴关系。我在担任联邦总理期间,花很大精力进一步加深中德两国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对德国——当然不单是对德国,对整个欧洲而言,不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家都知道,中国在过去30年里,使自己进入现代化进程,并让这个多民族国家保持稳定,这是对人类文明非常大的贡献。

    德国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2年,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同时使德国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可靠伙伴。在进行这项工作时,我们一直秉承“一个中国”的政策,自中德建交以来,把西藏和台湾视为中国的一部分,是我们历任总理坚持的原则。

    在中德关系进一步加强过程中,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第一,经济的密切交流还要加强。我想,在两国贸易额快速发展之后,可以考虑使我们的两国企业能更多地相互参股。这里面也包括中国的企业能走出国门,在德国立足,因为我们的伙伴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不应是单行道,应是双行道。

    第二,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中,一般都是在过去百年里出现的,但现在在中国集中地凸显出来。德国的这些领域,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德国企业应进一步开发中国的能源市场。

    第三,我们在公民社会以及文化领域方面的交流,应进一步加强。最近几年,我们在文化领域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德国对中国的大学生来说非常有吸引力,现在,在德学习的中国学生达到3万人,来的人更多我们也不会有反对意见。我觉得应进一步扩大青年之间的交流,就像德国跟美国、跟波兰及俄罗斯所做的那样。我特别自豪的是,我大女儿学了汉语,希望能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