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何谓构图? 构图的主要作用:使宾主分明,重点突出,使部分与部分的关系清楚,使环境气氛浓郁,使隐含的意义通过美好匀称的形式灌注人心。 构图的三项指导原则: ⒈好的照片必须有一个主题——能表达普遍性意义的主题 ⒉好的照片要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趣味中心——被摄主体上 ⒊好的照片必须画面简洁,也就是说只摄入必要的内容,而排除或压缩分散注意力的内容。 你的创作水平永远不会超出你的“观察力”—捕捉美妙瞬间、巧妙构图的能力。 巧妙构图的技术:一切法则都注定要被突破、易于理解二有使用价值的技术—把注意力吸引到被摄主体上—突出重点法 第一节 一、 1、突出主体的方法 突出主体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对比 对比的方法有:明暗、正斜、刺激强度、指向、形状、大小、方向、秩序和混乱、虚实、动静、远近、疏密和冷暖 常用方法: ⑴运用色调对比来突出主体 色调:又称基调,是指画面上诸色彩之间的整体关系。画面上起主要作用,或在量上占有相当比重的色彩称为主色调。 影调:是指照片上景物的明暗反差。 影调类型:高调、低调、中间调 对比方式:①亮调的主体衬在暗的或中间调的背景上 ②暗调的主体衬在亮调的或中间调的背景上 ③中间调的主体衬在亮的或暗调的背景上 ④冷色调的主体衬在暖色调的背景上或反之 拍摄人像:一般讲,浅色背景最适合创作出优美的效果,而深色背景对创作戏剧性效果很理想,但是不要忘记考虑被摄者的色调,为使你的人像醒目和明快,将浅色调的被摄者安排在深色的背景前,而将深色调的被摄者安排在浅色背景前,白种人皮肤白头发黄时,建议使用单色的深背景。 经验:蓝色用于儿童和 年轻的妇女;棕色用于男人和成年妇女;对于深色皮肤,用浅色背景比较好。 ⑵运用景深突出主体 运用景深突出主体,就是造成主体清晰,次要部分模糊(稍虚),以虚衬实、虚实对比来突出主体的手法。 对比方式:运用短景深(利用长焦镜头、大光圈或近距离拍摄) 影响景深的因素:光圈(反比关系)、镜头焦距(反比关系)、拍摄距离(正比关系) ⑶运用透视突出主体 一般说,一个形象在画面上所占的空间大于其它形像,就容易引起视觉注意而显得突出。运用透视突出主体就是利用镜头能造成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这一光学特性,在拍摄时使相机靠近主体,并和其他部分拉开一定距离,就能使主体在画面上的形象大于其它部分而显得醒目突出。 以上几种突出主体的方法,在电影和摄像中也常被应用,但技术处理方法略有不同。 2、主体的画面位置 主体在画面种的不同位置能给人不同的感受和表达不同的感情情绪,因此可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来安排主体在画面种的位置。但仅从人们的视觉美感和心理要求来讲,一是位于画面的中部,一是位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线上。 ⑴对称式构图 人的视线具有向心性因此主体位于画面的中部较适合人们的视觉习惯而容易取得醒目突出的效果。当主体在中部,对整个画面就起了等分分割的作用,这样组织和布局画面,能取得均衡和严谨的结构,给人一种齐整、严肃、和端庄的静态感觉。 对称式构图常用于拍摄庄严、隆重的场面合具有静止感的形象,如人像、建筑和科学应用方面的摄影。 缺点:呆板单调。 ⑵非对称式构图 “黄金率”有称“黄金分割”,是指事物各部分间的一定比例关系。 黄金分割:把一条直线分割成两段,使较长的一段与较短的一段的比,等于全长与较长一段的比,数值为1:1.618 优点: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和心理要求。能使画面显得生动、活跃,并具有一种和谐协调的舒适感。(呼应构图) 经验:把主体安排在屏幕的左上黄金分割点上,会使人感到醒目、亲切;而把主体放在屏幕右上的黄金分割点上,会使人感到庄重、肃穆。 二、 陪体的作用:陪衬、烘托和说明主体,帮助主体充分表现内容。如:(影视中)画面中出现灯,表示夜;有扇子表示热天;戴眼镜表示是知识分子。 注意:当主体依靠自身的表现力足以说明问题时,陪体可以不出现在画面上。安排和选择陪体时,无论在位置上、形象上还是在色彩上,陪体决不能哗众取宠、干扰或削弱主体。 三、 环境:前景和背景的总称。 作用:说明主体所处的位置、地点和环境气氛等,并作一定的渲染以加强主体的表现力。 1、前景 前景是位于主体前面的景物。前景距离相机近。无论艺术照片还是新闻照片,都讲究前景的应用。 特点:成像大,影调深,容易吸引视觉注意而给观者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作用: ⑸前景的其它作用:暗示季节、时期、地点、时间和环境,渲染气氛情绪,制造画面图案美等等。 框式前景:窗口、洞口、廊下、拱门以及树丛,特征是画面的上下左右都有前景。 垂直式前景:垂柳、垂直、树叶等。一般在画面上方。 突笋式前景:芦苇、小树丛、雕像等。位于画面下防或旁侧。 2.背景 背景是位于主体背后的景物或空间。 背景重要性:除了特写镜头,一幅画面可以没有陪体和前景,但背景总是以各种方式存在着,它和主体不可分割地联系为一个整体。背景的处理是摄影构图的一个重要方面。 背景的作用:有助于说明主题,营造气氛和环境,衬托主体,增加画面深度,平衡和美化画面。 注意问题: ⑴注意背景形体、色调(影调)对主体特征的影响 当主体和背景的色调相同或接近时,主体的一些轮廓特征就有可能淹没在背景中,既不能突出,又会使自己的含义模糊不清(摄像术语“靠色”)。主体和背景的色调应有差别。反差越强烈,衬托越有力。 ⑵注意选择特色背景来说明和烘托主体 背景要明确交待主体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气氛让背景和主体紧紧连在一起,以便“借景显人”。同时摄影者也可以通过背景来暗示自己的见解或思想感情,即“侧面落笔”。 ⑶注意纯化背景 与主体无关甚至相违背的背景,在美也无用,只能干扰和分散注意,削弱主体形象。 第二节 摄影构图的视觉语言主要是:色、线、形。 了解视觉语言本身的含义及其不同组合所给人的不同感受是摄影构图的基本内容。 一、 线条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 1、 垂直线的视觉作用:给人以高耸、挺拔、尊严和向上升腾的力感。 较长的横线:给人以怡静、安宁、沉稳、开阔的感受和具有一种舒展和延伸的稳定感。 斜线:给人以动感和惊险、奇突的感觉。 曲线:自由曲线、波状曲线和几何曲线。 自由曲线:给人以自由活泼、优美生动、轻灵流畅的运动感。 线条具有轻重感和远近感(长线近,短线远;粗线重、近,细线轻、远) 2、 三角形:使人感到稳固、坚定。 ⑴线条透视 在摄影构图中,透视规律有着较重要的作用,它能表现空间深度感,使画面的空间表现符合人的空间知觉经验而具有真实性效果;还能形成远近对比,突出主体。 摄影画面的透视主要是靠线调和色调形成的。 主观加强线条透视效果一般有四个方法: 在画面众多的线条中,选择一条或一组最能反映摄影者思想感情的线条作为画面主线,来联系其它线条,从而把画面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画面组织形式就称为线条结构。 水平线结构:适宜表现具有安谧、恬静感,以及平坦开阔的对象,能使人产生一种静态心理。(缺乏透视感,易单调) 垂直线结构:可以表现刚直、沉着、坚定的性格和渲染庄重、肃穆、悲壮的气氛。适宜强调建筑物或树木等的高耸、挺拔,人物的庄严、伟大。 斜线结构:构图中的斜线及倾斜物能表现物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使人产生动感和不稳定心理的因素,因此斜线结构易表现运动的场面和其他带有惊险性的场景。 曲线结构:曲线结构历来被认为是最富有魅力的结构形式,具有活泼、流动的特性,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要求,在构图中增强视觉运动的舒适、流畅感,传递着轻快欢乐的感情,使画面具有流动感。曲线有多种,摄影最常采用的是S形结构。(包涵着最单纯的多样统一。多样统一是形势美的最基本规律。) 三角形结构:正三角形结构有一种内在的稳定、坚固性,能给人沉稳、庄重和静默的感受。;倒三角形因为它本身的不稳定性,就使人们在观看画面时会产生一种动荡不安的视觉心理。因此倒三角形结构适宜渲染画面的紧张、匆忙、危险的气氛。 集心式结构:集心式结构的特点是能够引导人们的视线自然地向中心聚集,以鲜明地突出主体形象。(当主体形象较小、容易被忽视时用这种结构形式。) 横幅格式:表现开阔、舒展,具有横向运动性质的对象。 竖幅格式:表现被摄对象的高耸、挺拔等特点。 线条结构是摄影构图的一大难点(可利用光线、角度、镜头、后期制作来强调或提炼),摄影者主要是靠寻找和发现来获取,需要有精细的观察和特殊的敏感。 “只有在深受了一种艺术力量的熏陶之后,我们才能充分意识到它的存在,甚至在它部分地隐藏或伪装起来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它。有了这种意识,我们能认识到那些缺乏素养的人无法认识的东西;有了这种意识,我们对生活中看到的东西,以及对于别人抒发生活意义的作品,都会产生更强烈的感受。” 二、 1、 低调画面主要是由黑色或深灰色构成,并由白色勾画形象的主要部分。低调给人以深沉、凝重、庄重或沉闷、压抑的感觉。 运用:黑白灰三色是调和色,能使对比过于强烈、刺目的色彩显得和谐、协调。在色彩构图时注意运用黑、白、灰来间隔或包围对比强烈的两色相,容易取得良好的色彩效果。其次,可用黑白灰三色来衬托其它色相。 任何颜色在黑色的衬托下都会显得格外鲜艳明快;灰色的衬托能使明度较高的色相显得既鲜明又柔和;暖色近黑色愈显暖,冷色近白色愈显冷。 在彩色摄影中,如果白色面积较大,能使画面显得高雅和纯净;如黑色面积较大,会给人神秘和庄重感;而灰色面积较大,能使画面朴素与和谐。 2、色彩的特性 特性:色彩有冷暖之分和轻重之分。 原因:色彩——刺激(感官)——心理反应——联想 暖色:倾向于红、橙等色的色相。能引起人们兴奋、高昂的情绪并产生近、动、膨胀的效果。 冷色:倾向于青、蓝、紫等色的色相。能引起人们静穆、凄凉的情绪,并产生远、静和收缩的效果。 中性色:如黄、绿、紫等色相(具有相对性) 3、色彩的感情与象征 4、色彩的运用 ⑴色彩的对比与和谐 色彩之美在于各色彩的相互关系中,这种相互关系就是色彩的对比与和谐。 色彩的对比包括明度的对比,纯度的对比和色相的对比。最引人注意也是运用的最普遍的主要是色相对比中的互补色或冷暖色的对比。 色彩的和谐主要是指色彩在对比的关系中能给人造成既鲜明又协调的感受。取得和谐的三种方法:一是注意黑、白、灰的消色调和作用(也可用其它间色);二是造成对比双方的面积差距;三是使对比双方在纯度上有较大差别。 ⑵摄影画面的色彩基调 第三节 摄影画面的布局要求:均衡、疏密得当 一、均衡 画面有重心,假想的中轴线是重心线,布局均衡就是指出现在中轴线两边(左右或上下)的被摄对象必须给人一种视觉等效的印象,以造成观者的心理平衡。 摄影画面的均衡一般有以下三种处理方法: 1、 2、重力式结构的均衡 3、呼应式的结构均衡 二、疏密 中国画的布局讲究“疏能走马,密不通气” “疏”是关键,疏即画面的空白部分。所谓空白,是指画面上没有具体形象的单一色调。 画面空白的组成:天空、地面、水面、墙壁等。 空白,在动态画面中,主要表现为“头上空间”,就是指人物头顶到像帧上面的空白。空间太小,图像就显得紧缩、压抑。头部被安排得过高,看起来仿佛是要被从画面上推出去;空间过大,图像就显得松散,给人头轻脚重,仿佛正在往下掉的感觉;侧身像距离左边太近,像被迫紧贴着墙,脸部(五官)接近画面中间,周围空间显得流畅,截掉一部分肩部(靠近相机一侧),有被摄者进入画面的感觉。空间恰当,就使人感到协调、舒适。 第四节 拍摄角度包括拍摄方向、拍摄高度和拍摄距离三个方面。选择拍摄角度,即选择聪那个方向,在怎样的高度和多远的距离去表现被摄对象。 一、拍摄方向的选择 四个基本拍摄方向:正面拍摄方向、斜侧面拍摄方向、正侧面拍摄方向、背面拍摄方向。 1、正面拍摄方向 正面拍摄能表现出被摄对象的全貌,以及正面特征和对称结构,能给人一种庄重、严肃和稳定的感觉(亲切、真实感)。 缺点:缺乏透视感 2、斜侧面拍摄方向 可供选择的位置较多,但采用最为普遍的是相机位于和被摄对象成30度至60度角的位置上。 优点:富有生气和动感、透视效果强(45度)。 3、正侧面拍摄方向 能比较细腻地表现出被摄对象侧面特征和外形轮廓,尤其有利于突出动体的形态轮廓线。 4、背面拍摄方向 背面拍摄有利于表现人物及人物与背景的关系有特殊的效果。 二、拍摄高度的选择 ⒉俯角度拍摄—拍摄人像时,目光往下看,前额被夸张,鼻子被加长,下巴变得又窄又尖,脸部成三角形(上面宽,下面窄) ⒊仰角度拍摄—高度下降6英寸,拍摄出的人像往往显得很傲慢或自命不凡的样子,此外,它缩短了鼻子而加长了脖子,夸大了下巴而弄窄了前额,脸有点成方形。 人像摄影应调焦与眼睛处,选用f8或更小的光圈。 三、拍摄距离的选择 ⒈远景 ⒉全景 一般有具体的主体对象。主要是表现主体的全貌及轮廓特点,以及主体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⒊中景 中景包含的景物范围较小,但主体形象较大。主要表现主体对象的形态、动作、和表情,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主体和环境的关系。 ⒋近景 进京用以表现物体,主要是强调该物体的质感特点及结构特点;表现人,近景主要是强调该人物的容貌、神态、依照、仪表等,并对此作细致入微的刻划。(近取其神) ⒌特写 特写侧重于揭示人物的情绪变化和内心活动,通过表现某一局部的、有代表性的细节来反映。(眼睛)(心灵的艺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