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趣的汉语现象盘点(wqhr 摘编整理)

 xqjhr 2010-09-19
 

有趣的汉语现象盘点
 
        灵动摇曳的汉语是世界上表意最丰富的语言,也是组合性最强的语言,一个字往往可以和不同的字组成不同的词语,能表示多个意向,有的语意正说反说都行,并且有些词还可以颠倒用,不但意思明白,而且词义有趣多变。
 
  汉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汉语里有很多有趣的现象。

  汪曾祺先生认为,中国语言有两大特点是外国语言所没有的:一个是对仗,一个是平上去入四声。

  郭沫若一次参加世界和平理事会,约翰逊主教说郭沫若讲话很奇怪,好像唱歌一样。原来,外国人讲话没有平上去入四声,大体只相当于中国的两个调,上声和去声。你看,“心直口快”“风调雨顺”“吞云吐雾”“花团锦簇”“三足鼎立”“深谋远虑”等成语,四个调都有,听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除此之外,汉语里有趣的现象还有不少。

  先说语序。
  汉语很讲究语序。同样的语词,语序不同,语词意义大不相同,情趣迥异。比如,“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前者表明将兵无术,指挥不当,“战”即“败”,总之,是无能。后者表明不服输,虽“败”而气不馁,总之,是有志。再如,“命亡日本”与“亡命日本”,前者是说生命在日本结束,后者是说在日本逃亡。有意思的是,汉语中也有语序变了而意思保持不变的情况。比如,“如何”与“何如”,都表示疑问。“你看不看报”与“你看报不看”,在表达的意思上,并无两样。

  再说肯定和否定。
  肯定和否定是相对的,一般情况下,语义相反。比如,开与关,救与灭等。但是,请注意,当它们跟另一个词组合后,情况就变得大不一样了。跟“心”组合后,“开心”与“关心”在语义上风马牛不相及。而跟“火”组合后,“救火”与“灭火”在意思上则完全一致。还有,有的肯定式表达和否定式表达本身在语义上是完全相同的。比如,“差一点”和“差一点没”,说“差一点打破杯子”和“差一点没打破杯子”,意思都是否定的,说的都是没有打破杯子。

  最后说说虚实。
  杨绛先生说,我国的文字往往有两个字并用而一虚一实的(《走到人生边上》)。比如,“鬼神”二字,往往并称。子思在《中庸》第16章说“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句中的“鬼”是陪用,“鬼”字虚而“神”字实,“鬼神”即“神”。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敬鬼神而远之”,句中“神”字是陪用,“神”字虚而“鬼”字实,“鬼神”即“鬼”。再如“利害”,我们常说“给某人点利害瞧瞧”,也就是“给某人点颜色看看”的意思,当然是“利”字虚而“害”字实,“利害”也就是“害”的意思。

  说到汉语时,袁晓园先生说:“智慧的结晶,文明的奇迹。”确非虚言!
 
        比如:“好不容易”和“好容易”,—个有'不”字,一个没“不”字,但意思相同。
“了不得”与“了得”,—个有'不”字,一个没“不”字,按《辞海》注释,前者是“异乎寻常的意思,如“他的本领真了不得”;后者是“有能耐,本领高强”。两者意思并不相反,而是相同。
 
        但是“中国队大胜日本队”和“中国队大败日本队”虽然说法相反,表意却是相同的。
反语修辞也是造成含蓄和耐人寻味的幽默意境的语言手段之一。 比如:这个人真是太愚蠢了。这个意思还可以这样表达:这个人实在是聪明极了(用嘲弄的口吻说)。

       “好歹”一词,在“好歹你都要来一趟”这句话中,正反两面的意思都有。在“万一有个好歹”这句话中,“好歹”指的只是“歹”,没有“好”的意思,“好”仅是一个陪衬。
 
        有些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词,把它颠倒过来念,意思仍然不变。如:讲演——演讲、觉察——察觉、依偎——偎依、喜欢——欢喜、累积——积累、登攀——攀登等等。
 
 
有趣的汉语语法现象
  顶真也是一种有趣的现象。
 
        顶真在古代诗文,现代诗文以及对联民歌中都很常见,下面就举些例子。

  一、诗文中的顶真。

  1)在一句中间的上下两字相扣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

  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

  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

  诗中的”水“、”愁“、”城“既作前面动词的宾语又充当后面成分的主语,这是比较特殊的顶真,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在韵律和形式上都给人以美感。

  2)句子与句子间。

  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断章》)

  ②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看风景“、”白云“、”长随君“、”湘水“作为句语句之间的顶真,像一条线把珠子一颗颗上下相连贯穿在一起。

  3)顶真曲子。

  桃花冷落被风飘,飘落残花过小桥。桥下金鱼双戏水,水边小鸟理新毛。毛衣未湿黄梅雨,雨滴红梨分外娇。娇姿常伴垂杨柳,柳外双飞紫燕高。高阁佳人吹玉笛,笛边鸾戏挂丝条。条结玲珑香拂手,手中有扇望河潮。潮平两岸风帆稳,稳坐舟中且慢摇。摇入西河天将晚,晚窗寂寞叹无聊。聊推纱窗观冷落,落云渺渺被水敲。敲门借问天台路,路过西河有断桥。桥边水畔种碧桃。

  这是清人华广生编的《白雪遗音》中收的一支曲子。此曲从头到尾,句句相连,用上一句句末的一个字作为下一句的第一个字,一气呵成。曲子末尾的一个”桃“字又回复到了全曲的第一个字。这种顶真的曲子主要目的在于展示一种修辞的技巧,因而内容就不可能做到那么完美,但从修辞学的角度而言,却也十分难得。

  二、对联中的顶真。

  对联在我国有着及其悠久的历史,也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顶真作为一种辞格出现在对联之中,不但使对联在形式上别具一格,而且使要表达的内容更耐人寻味。顶真联,按顶真单位分为字顶真、词顶真等;按联中的顶真位置,可分为句中顶真、句间顶真和句句顶真。

  1)按顶真单位分为:

  ①字顶真联,即以字为顶真单位。如:水面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

  ②词顶真联,即以词为顶真单位。如:岁岁捷报入春联,春联含笑迎春风。

  2)按顶真位置分为:

  ①句中顶真联,即在句中断续处顶真。如: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

  (按七言联”二二三“节奏式,可读为”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德、山、沙、水均为句内顶真。)

  ②句间顶真联,即在各断句间以字词顶真。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③句句顶真对联,即在各断句间以整句顶真,如:千古流,千古楼,千古楼上望千古流,流楼共千古;人月印,人月影,人月影里合人月印,印影同人月。

  对联还可以借古讽今、指桑骂槐。这里有一个绝好的例子。相传从前有一个好吹牛拍马屁的富家子弟给一个大富翁送了副寿联:

  寿禄比南山,山不老,老福人,人杰年丰,丰衣足食,食的珍肴美味,位列三台,台享荣华富贵,贵有稀客,客多是理,理正言顺也;

  做寿之日竟无人能对下联,喜得富翁眉开眼笑。一穷秀才见了上联,即对出下联,叫一小孩送上,气得富翁七窍生烟,寿席不欢而散。下联诗这样的:

  晦气如东海,海真大,大贪鬼,鬼面兽心,心术不端,端是财痞杂种,终必一死,死无下葬墓地,地伏饿狼,狼撕其身,身败名裂哉!

  祝人高寿往往会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幅楹联的上联以”寿禄比南山“开头,采用顶真法,环环相扣把富翁捧上了天。而下联虽说对的依然是东海,但秀才却把”福气“换成了”晦气“,进而以”鬼“对上联的”人“,层层深入把富翁骂得狗血喷头,死有余辜,令人拍手称快。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我们并不是特别在意怎样修辞自己的话语,但是却在不自觉中运用了很多修辞,比如下面这段话:

  女:”哎哟,踩了我脚,疼死了!“

  男:”死了还能说话?真好玩。“

  女:”玩什么玩?踩了我的脚应该道歉!“

  男:”道歉是应该的,但你何必这般夸张?“

  女:”夸张就不应该吗?你怎么不想想你的脚力有多重!“

  男:”重是重了点,但我不是故意的。“

  女:”是故意的,我就不这么客气了,一定要你赔偿。“

  男:”赔偿什么?大不了,你也踩我一脚。“

  女:”一脚不行,最少踩两脚,因为我的力量小……“

  这是发生在公交车上的一件小事,男士不小心踩了女士的脚,却又不主动道歉,于是引起了一场”口水仗“。两人在不自觉中用了对方句末的词语(短语)作为自己话语的开头,这种情况在争执和吵架中是经常出现的,我们也习以为常,但是从修辞角度来看,却是极好的顶真例子。

  我们的母语是世界上最美 的语言。只要你留心,你也会发现很多有趣的汉语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