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湾经济发展三大转型

 james0931 2010-09-19
作者:浙江省委政研室课题组
2008年6月2日 
    台湾从1953年实施第一期经济建设四年计划,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经济发展。直到20世纪结束之前,台湾被视为世界发展中经济体的楷模,台湾所采取的发展策略广为称道。美国哈佛大学帕金斯教授认为,“台湾经济发展的成功并非由于其领导者发现了一个成功的发展模式,坚守不移,而是由于发现了好几个发展模式,于需要时加以变换。”毫无疑问,台湾地区经济转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功能,抓住有利时机,循序渐进,并根据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结合本地实际,主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演变由初级、中级到高级的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当前台湾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6年,台湾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GDP达3660亿美元,同比增长4.4%,人均GDP达15600美元。全年储蓄总额首度超过3万亿元新台币,储蓄率为26.68%,创近11年最高。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半导体产业产值预计为12259亿元新台币,较上年增长10.1%,大尺寸TFT-LCD面板出货量达2.4亿片,产值240亿美元,全球市场占有率领先韩国6个百分点以上,产量、产值均为世界第一。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比重75%左右,其中金融业产值占GDP比重为11%,高于美国的8%,与香港、新加坡持平。进出口总额超过4000亿美元,全年贸易顺差将达200亿美元,外汇储备2700亿美元左右,创历史新高,排名全球第三。台湾经济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水平,主要得益于几十年来经济转型所取得的成果。

    二、台湾经济发展三个重要转型期
   (一)第一次转型(1952—1960年)
    由殖民经济形态转为进口替代工业发展阶段,初步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在1950年代初期,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台湾当局着眼于在稳定中求发展,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采取替代进口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投资少、技术要求不高、能增加就业及自己能够生产的民生工业,以替代进口产品。并紧紧抓住国际上发生第一次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机遇,从海外进口许多先进技术装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出口产品,重点推动纺织、食品、塑料等行业的发展,基本形成了糖、茶、菠萝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纺织、肥料、水泥、玻璃、夹板、塑胶原料制品、自行车和家用电器等进口替代工业,具有劳力高度密集和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两大特色。到1950年代末期,台湾进行了一次较为广泛的财政、外贸、金融体制的改革,台湾从此走上了一条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道路。这是一次改变台湾经济前途、走出困境,使台湾经济起飞、创造台湾奇迹的起跑点。
   (二)第二次转型(1961~1985年)
    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61~1972年,中心是大力发展出口导向经济。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设出口加工区,把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机地连接起来,将比较优势从生产领域向贸易领域延伸,克服了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极大地推动了台湾加工出口工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基本建立起一个以加工出口为依托,以轻纺工业为核心的外向型经济体系。经过外向经济战略的实施,实现了台湾经济起飞。整个60年代,台湾经济以年近10%的速度成长。1963年第二产业产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人均GNP由1961年的151美元增加到1972年的519美元,12年上升2.4倍。上述变化,标志着台湾经济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由进口导向经济转变成出口导向经济。第二阶段为1973~1985年。面对两次石油危机,以及工业快速增长后出现电力、公路、铁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瓶颈问题,台湾当局一方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实行“第二次进口替代”战略,大力发展以钢铁、造船、石化工业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促进产业层次由下游加工工业向上游原材料工业的提升,这种调整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中期。通过发展重化工业,在1978年重工业生产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后,工业结构开始发生转变,台湾有了自己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通过这次转型,台湾第一产业下降到10%以下,人均GNP由1972年的519美元提高到1985年的3297美元,台湾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三)第三次转型(1986年以来)
    为进一步发展台湾经济和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要求台湾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来,以改变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的进一步升级。1986年台湾当局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为主导的转型理念,其核心是开放市场,减少干预,实现经济自由化,于是台湾开始走向更加开放的自由经济体系。为保持经济发展竞争优势,台湾当局制订以“科技导向”为宗旨的产业政策,把发展“策略性”工业和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扶持电子信息、精密器械等高科技产业,使其工业产品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传统行业特别是有环境污染的塑胶制品业和造纸、印刷品及印刷出版业的营业额分别由1986年的20%、8.2%下降到1997年的8.1%和5.2%,分别下降了56%和35%。制造业中高科技比重由1986年的18.8%提高到1998年的43.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