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副刊-银川新闻网古驿道

 刘军社 2010-09-20
古驿道印象
http://www.   2010-08-25 00:00   银川新闻网    【字号:  

边塞文化博物馆效果图

边塞文化博物馆效果图 柏油路面的“银巴古道” 古驿道原貌 古驿站遗址

    ■写在新改版之际

    自2003年创刊以来,“文化周刊”作为《银川晚报》的一个品牌,刊发了四百多期。对宁夏境内人文资源的挖掘和探索,使本土文化得以发扬,一直是“文化周刊”的办刊宗旨。在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剧的今天,我们依然不改对地域人文的热度,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银川晚报》不为浮躁左右的内在精神品质,这也恰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今天,正值《银川晚报》新一轮改扩版,“文化周刊”也以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不变的是,仍将触及宁夏历史、地理等各个人文角落,仍将为和谐文化进行鼓与呼,仍将对文化社会的长远发展作出深层的思考。

    宁夏  人文地理新探

    【编者的话】

    从今年6月起,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开始筹建边塞文化博物馆(暂定名),据悉,此举将填补中国没有边塞文化博物馆的空缺。

    站在正在施工的边塞文化博物馆新址一旁,环顾四周,除了巍然耸立的贺兰山,另一个引起我们注意的便是脚下的一条古驿道。

    为什么要把边塞文化博物馆建在古驿道旁?比起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大门附近,这里并不是一个最佳的游览位置。边塞文化博物馆,意味着什么?这个“边塞”的概念,到底包涵着哪些内容?是古代中原农耕文明的边缘,还是中原文化的边缘?苏峪口景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古驿道上的一事一物在未来都将成为边塞文化博物馆的内容。边塞文化博物馆既不是要给哪块地方下定义、为哪块地方随随便便贴一个文化标签,而是要把贺兰山下的边塞文化梳理、归类,然后汇总在一间博物馆内,以供人们去了解、去感悟。”

    这条古驿道又称“银巴古道”,它连接着银川平原与阿拉善高原,是两地交往最近的一条道路。时光迁流,古驿道已不见了昔日商贾往来的景象,但古道两侧的驿站、峰燧、长城墙体的遗址仍可见证当年人事的频繁。而今,古驿道的通商、传教、军事等诸多功能都已经湮灭在时间的灰烬里,替而代之的是现代人的文化和旅游需要。相对于古驿道的功能变迁,我们不禁感慨,从远古到今日,古驿道承载了太多人类的生活,今天,当我们再次走在这条道路上,这条古驿道上的人和事便成了我们需要了解和记录的内容。

    NO.1

    给“边塞文化”安个家

    “明年,这些历史遗迹将以文字、沙盘、虚拟场景、景箱、雕塑、历史画、图片等形式在贺兰山边塞文化博物馆展现。”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志刚说。据李局长介绍,今年6月起,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邀请有关专家,组织多方人员开始积极筹备边塞文化博物馆的建设。

    如今,依托贺兰山深厚的人文历史资源的全国首个边塞文化博物馆,已在贺兰山深处“落地生根”。落成后的边塞文化博物馆将在近6000平米的展区里,集中展示贺兰山文化、边塞民族、边塞战争、边塞屯垦、边塞诗歌五大历史文化主题的历史资料。

    “但是如何才能将贺兰山边塞文化博物馆打造为贺兰山文化旅游另一张叫得响的名片,我们目前还处于钻研摸索的阶段。”宁夏博物馆董红征馆长说。就在如何为边塞文化博物馆准确定位的问题上,相关工作人员绞尽脑汁。如果按照一般意义上的“边塞”概念来突出贺兰山其实很难,因为对于宁夏来说,六盘山的地理位置同样是难以忽视的,同样也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分界线,所以,如果从地理意义上提出贺兰山的“边塞文化”,那么在并不是很大的宁夏土地上,就会出现历史文化内涵的重复命名。从这一角度考虑,在地理概念上定位边塞文化博物馆并不妥。

    “但是如果仅以贺兰山古代的军事战略地位以及军事工事为依据定位边塞文化博物馆的话,又显得太片面,过于沉重,而且也会出现文物陈列有限等情况。”宁夏文物局局长许成说。“所以,我们目前的思路倾向于‘贺兰山下的边塞文化’,这样一来,贺兰山边塞文化博物馆就不仅能展现贺兰山下的诸多民族不断迁徙、生产繁衍的历史,而且还能呈现不同历史背景下,贺兰山两边各民族文化的冲突和融合的历史。而这才真正实现了贺兰山文化和贺兰山旅游的‘花开并蒂’。”李志刚如是说。

    NO.2

    “银巴古道”的年代追问

    在苏峪口新近开发的北线旅游线路中,有一处叫做“贺兰山阙”的景点,到达那里,必须要经过一条“银巴古道”。这条古道如今是平坦而崭新的柏油路面,这“古”究竟从何而来?

    “通往‘贺兰山阙’的这条路的前身的确是古时银川通往阿拉善左旗的一条驿道,古驿道至山顶全长9公里许。1998年的一场山洪,冲毁了银巴古道近2/3的路面,出于林区防火、游客安全、旅游线路开发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景区才重修了这段路面。但对于未被冲毁的响水至贺兰山阙那段古道,则实行了保护措施。”苏峪口景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下了柏油路面,从响水至“贺兰山阙”,便走上一条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小道。这段基本保存完整的古驿道立刻让记者感受到了古韵。这段路程不足3公里,盘山而上,路宽约5~7米,路旁石崖上长满了粗壮的苍柏,时时能够见到一排垒放整齐的路石,分布在驿道两侧,路石上的苔痕见证着驿道的古老历史。

    快到“贺兰山阙”时,在山谷里的一片开阔地,临着路边,有一个古驿站的房址遗迹,房屋已倒塌,仅毛石砌筑的墙体尚存。苏峪口景区工作人员说:“这就是古时的驿站,战事不紧的时候,它是来往银巴两地的商人歇脚的客栈;打仗的时候,则是驻扎部队、饮马屯粮的营地。”

    沿着小道登至阙口,眼前景象着实令人激动,阙口的平坦出乎意料,两侧拔地而起的峻岭既奇险又楚楚动人。在阙口,可以看到阿拉善左旗的城市全貌。苏峪口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贺兰山阙”至阿拉善左旗的那段古道,除了少数的登山者,现在基本很少有人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