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美札记之终身教授

 sduwalker 2010-09-21

访美札记之四十四 终身教授

[ 2007-6-8 9:36:01 | By: liujt ]
摘自南开大学刘景泰教授的Blog
 
 
5月25日上午,在纽约城市大学细细参观了继忠教授的实验室。能为一个成长期的青年教授(若按我们国内的说法是助教)配备两大间这样的实验室,多少出乎我的意外,也凸现了国内论资排辈的困境。美国的很多科研成果,很多创新思想,正是靠像继忠这样的青年助教在没有拿到终身教授之前打拼出来的。

如果说制度建设是教育的基础,那么教授制度就是这基础之中的关键所在。认真研究美国大学之中的tenure制度(终身教授制度),并结合目前国内高校的现状,在充分尊重他人经验的前提下,“原滋原味”地推出中国的相应制度已经刻不容缓了。

在美国,终身教授制度被认为是大学的基石。所谓终身教授就是有了一份直到退休的工作合同,不会再有被解雇之忧。从正面讲,终身教授的存在是为了保障学术自由。试想一批知识份子可以自由地考察与研究,或者持有不被大家所共识的超前意识,而不担心失去自己的饭碗的话,最终获益的将是这个国家,整个社会和学术界自身。从反面看,也许意味着懒惰和不负责的教授会尸位素餐。所以近来美国一些批判意见呼吁借鉴商业公司的做法,引入绩效考核,施行绩效工资等。但是主流学术界认为,那些懒惰的,令人不悦和缺乏创造性的候选者是很难得到终身教授这个位置的,更深一层讲,终身教授之职只能由他们的同行所给予,而非公众舆论和市场。换句话讲,这是学术界自身的责任。

终身教授之路走起来并不轻松,绝大多数是从助理教授开始的。一般在北美拿了博士学位就有了竞争助理教授的资格,但是竞争近乎惨烈。像Texas A&M的德臻教授就是从Berkeley获得博士学位后同其他300多人竞争得到的这个教职;原来南开大学机器人所的学生春华,同样是拿到了华盛顿大学的博士,并在匹兹堡大学进行了2年多博士后的研究,在众多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最近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教职的。结合我对Berkeley观察,以及德州农机大学(Texas A&M)、纽约城市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最新招收教授个案的分析,感觉招聘程序基本类似。

首先学校把要补充教师的基本要求(主要是研究方向)广告出去,然后成百的应聘简历就会电邮过来,筛选其中的一部分进行面试。面试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做一个学术报告,Berkeley工学院的这类报告在4月份的时候几乎天天有,有些很精彩;另外是和今后一个系里的教授逐一谈话,时间一般是30分钟以内,以便给你打分。两部分合起来比较正式的面试要2到3天时间。

百里挑一成为助教之后,一般要经过3到7年的奋斗,在顶尖大学理工类学科中最后有不到10%的幸运儿能够成为终身教授,一般大学比例会高一些,社区大学能达到70%。德州农机大学的工科排名全美前20位,要成为终身教授有一些不成文的硬指标,一是累积科研经费100万美元以上,二是有比较出色的论文;而像MIT这样理工科排名第一的学校,要想成为理工科方面的终身教授必须满足所从事的研究是公认的世界领先才行,也就是说你的研究在某一领域世界第一。所以在成为终身教授之前,无论天资多高,勤奋成了每个人(Tenure-Track)的座右铭。如前面提到的春华,哥大只提供她前三年的工资,之后就要自己找项目了,言外之意就是三年打不开局面就要走人。Ken 40岁时成为Berkeley的终身教授,之后才敢考虑要孩子。由于淘汰比例相当高,大部分人不得不换一个差一档的学校,或者人到中年被迫转战公司。

副教授的情况比较复杂。助教授获得终身教职时一般同时成为副教授,再过几年就是教授。所以终身教授本身是一个终身工作合同,而助教授、副教授和教授是学术称谓,两者很容易混淆。也有一些副教授并不是终身教授,这主要是为了吸引社会上已经有所成就的人才进入学校,给他们高一些的起点,但是仍然需要几年,经过原有的程序才能成为终身教授。

教授,又叫全职教授(Full professor),情况相对比较简单,基本上都是终身教授。

我们爱说“科技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而终身教授制度就是以制度的形式保障了“教育以人为本”的落实。

中国古代不乏对人才培养制度的思考,唐代思想家韩愈在他的《杂说四》一文中,论述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种看似精辟,实则落伍的人才观直到今天还被一些人津津乐道。如果把人才选用的重担交给了伯乐,那么伯乐如何产生呢?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千里马和伯乐都是稀罕物,都不常有。

分析一下终身教授制度你就会发现它设计的精妙。新来的助教就是一批候选的千里马,即使在选聘的过程中有些疏失也没有关系,“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经过几年的磨练,谁有资格成为最后的千里马——终身教授,就越来越清楚了。更绝妙的是,一旦成为千里马,就会完成一次角色的转换,成为不再被考核的伯乐了。也就是说合格的千里马具备了成为伯乐的潜质,这样伯乐的问题也自然解决了。

反观国内目前的教师年度考核制度,各个学校大同小异,大部分助教、副教授和教授都一道被考核,同时副教授和教授还要评审同仁。既混乱,又没有多少实效。

另外还要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学术创新的高峰期。至少在理工科,成为终身教授之前应该是学术创新的高峰期,也只有在这个高峰期有所作为的人才能成为终身教授。过了自己的学术创新的高峰期,有幸成为了终身教授,那么贡献往往在于方向的判断和学术的审美上。美国的教授中位年龄是55岁,这是一群曾经辉煌过,有丰富经验,在现实中比较超脱的学人。社会也不再期待他们老骥伏枥,再攀科学高峰了。但是他们的存在,对于学校的品味至关重要。实际上,教授的品味就是学校的品味,教授的风貌就是学校的基调。所以当一位78岁的Berkeley物理系老教授在上学期结束时最终告别讲台时,场面是那么的温馨。

如果终身教授制度可以在中国得到切实的实行,用制度保证只有也只能是千里马升华为伯乐,让奋力向前的千里马们与相对超脱的伯乐们之和谐共处成为校园的常态,高等教育就会长久地造福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社会,就会支撑起思想放飞和技术创新的航船,这个过程的实现非有30年不可。

问题44: 看了美国从学生到教授之路,你还有勇气投身其中吗?

附录:

美国理工科教授的典型情况:Life of a typical natural sciences professor in the United States:

    * 学士期间年龄18-22Bachelor's degree: age 18–22

    * 博士期间年龄22–30 Ph.D.: 22–30 (typically takes between five and eight years)

    * 博士后工作30–33 Post-doc: (highly variable, and multiple post-docs are increasingly common)

    * 助教授33–38Assistant professor: 33–38

    * 副教授38–45Associate professor: 38–45 (varies)

    * 教授45–70Full professor: 45–70 (professors were forced to retire at 70 during 1986–1993, this is no longer the case; retirement age is now at professors' own discretion; most retire between 65 and 75)

* 退休教授(荣誉教授)Professor emeritus: 70+

 

教授的收入情况: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anticipated average salary is at most $98,000 at a public university and $127,000 at a private university, although this varies widely among academic disciplines. At private religious colle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nnual earnings of college professors is much more modest, averaging between $35,000-$40,000. According to the 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the median salary for post-secondary instructors, including part-time and non-tenured faculty, was $52,000 annually. In 2005, the top 20% of income earners, age 25 or older, had incomes exceeding $50,000. The median salary for an Assistant professor was $62,600 in 2005.

【问题43】如果4000名学生今年秋季到美做访问学者,究竟多少人会按期回国呢?没有答案。

Re:访美札记之四十四 终身教授
[ 2007-6-9 0:07:51 | By: fengyink ]
整个美国大学的教职竞争很激烈,EECS这样的专业,以及商学院的教职竞争就更激烈,经常是一个Opening受到1000份左右的申请。毋庸置疑,这壹千份申请肯定是鱼龙混杂,最后能拿到OnSite面试的大概有10份左右,最后发一个offer。另一方面,拿到这个offer的人很可能同时也拿到其他offer,很可能会拒绝学校的职位,这时候学校就会发给下一个申请人。 在美国的大学任教,比起在industry的一个好处就是时间相对自由,而且做得基本上是自己有兴趣的事情,而不是工业界为别人做事。但是工业界基本上除了每个星期工作50个小时左右以外,其他时间是属于家庭和自己的,而教职通常情况下一周7天一天14个小时想的都是研究、经费、招学生、开会之类的。不过教职通常都会有每5-7年有一年的休假。如果想度假一年,在工业界退休以前是很困难的,自己做老板都不容易做到。 另一方面是我最近半年多以来思考的问题,就是在学术界究竟能为社会带来多大个贡献。首先我们把教职定义为前80名的研究型大学,那么主要的任务就是科研,可是美国大学教授们做的科研,究竟能有多少能够起到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作用?1%就是一个很乐观的数字了。一个教授,很多时候发表了很多高级别的论文,东西也很solid,但是仔细一看,很多情况是有了一点想法,做出了一点东西,然后给这个东西“编”一个motivation,继续申请经费,真正用到生产生活中的,只有那些做出开创性贡献的教授,如果排Shannon,Hamming这样的奠基性人物,我觉得只少要做到Robert M. Haralick这样才能称作有开创性贡献。但是大多数教授作了一些东西,发了一些论文以后,慢慢的自己也相信自己做的东西的确有用,事实怎么样呢?这样来说大学为什么还养教授呢?其实绝大部分教授最大的作用就是teaching,能够让学生从不知到知,这样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就是绝大部分教授最大的作用。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漫漫的,教授越来越忽略teaching,甚至说出who cares teaching,这样他存在的意义就完全没有了。同时另一个发现就是,那些做出开创性贡献的教授,课讲得也好,这就是说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强,不管做什么,都不会差。 发了点牢骚,希望刘老师不要介意。
 

Re:访美札记之四十四 终身教授

[ 2007-6-9 1:23:14 | By: liujt ]
看了冯翼的帖子,很有感触。下面再补充一些东西。 美国不同的学校,或者同一学校的不同学科,教授的收入差别比较大。最低的是神学,平均3.5-4万美元年薪;高的如金融管理,Berkeley的能到20万美元年薪。但是在同一个学校的同一类学科,如同在工学院,则无论助教授、副教授还是教授,差距并不大,高低之间的差距在20%~30%左右。如纽约地区公立大学的教授年薪近10万美元,而助教授的起薪7万多;私立的大学如哥伦比亚高一些,助教授的起薪10万,教授也就是12万多。在同一个学术组织中,这样的差距才是合理的。
 

Re:访美札记之四十四 终身教授

[ 2007-6-9 1:37:49 | By: liujt ]
其实在冯翼的贴子里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授在现代社会里的定位问题。 这是一个大题目,随着阅历和视野的不同,看法会有差异。 其实教授是维持美国现有教育制度的核心力量。美国人讲每一个硬币都有两面,这种比较超脱的教授队伍的存在,事实上构成了美国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相当程度上是美国主流社会的代言人,同时也是美国社会最彻底的批判家。 另外,有时候要想得到那1%的创新性成果,99%的平庸就是一个必要的铺垫。很难想象珠峰会耸立在大平原上,她需要青藏高原那样的“底座”。:-)
 

Re:访美札记之四十四 终身教授

[ 2007-6-9 1:50:57 | By: liujt ]
"教授越来越忽略teaching,甚至说出who cares teaching"
据我对Berkeley的不完全观察,600多节课下来,真的好感激,没有一个教授让我失望,大家都是很care教学的。
何为合格的教师呢?最近我有所感悟。就是简单的三个方面,六个字:真懂,真教,真情。
真懂,就是对自己所教的内容有正确的把握,对其来龙去脉了如指掌;真教,就是善于因材施教,深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道理,面对学生成竹在胸;真情,就是真正地热爱学生,视为己出。
具备“真懂,真教,真情”之中任何一个条件都可以去从事教师的职业。具备其中两个条件,就是一名不错的教师。如果三者皆备,那么就一定会是一名影响学生终身的优秀教师。
 

Re:访美札记之四十四 终身教授

[ 2007-6-9 16:27:03 | By: liuyiming ]

由终身教授的话题,引申到“师”这个很崇高很丰富的概念

青藏高原和珠峰的比喻很形象地说明了学术科研与实际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正如信息论里有一条:信息的可靠性由信息的冗余度保证。19世纪末建立的张量分析,与黎曼研究的弯曲三维空间,对半个世纪后的广义相对论提供了数学分析的基础。而广义相对论又会在多少年后,在某种应用场合发挥它的巨大威力?所以学术研究,就像一个滞后系统的输入量:要改变一个有惯性环节的现状,输入产生的响应不是立竿见影的。有个积分过程,循序渐进。对学术研究的铺垫态度,是很好的。

而从事这个铺垫过程,在思维之乐与科学之美中徘徊,是件很享受的事情。一通百通,触类旁通,做知识的主人,从而去驾驭知识,undergo痛苦的智力挑战,enjoy兴奋的收获。去学术,去创造

不过郁闷的是,很多人搞学术并非出于兴趣,而是出于生计,委任和升迁。水平不高,发表的论文,公式与数据的堆砌,看不出一点思想的闪光。做出来的东西,成绝对的冗余了。讲授的课程,用物理学院谭成章老先生对他们的评价:N个人听课,N+1个不懂,那个1是讲课的人。刘老师说的“真懂”,在中国大学,是件可贵的事情。

至于“真教”,同样是个问题。我舍友在组合中心硕博,他的导师在他们的评价中,是个学僚气很重的人。尽管有名望有地位,但他对学生谈不上“真教”,更谈不上“真情”

而“真情”,从我个人而言,我发自内心地很感谢刘老师所给予教诲与指导。

人师难求,你的学生是幸运的。

 

Re:访美札记之四十四 终身教授

[ 2007-6-24 5:04:30 | By: fengyink ]
感谢刘老师的评论,我个人还是采取一种英雄史观的观点,也就是说相当大的一部分教授都很平庸,如果能够认真教书育人,还是不失为好教授,如果整天就扳着科研发论文,其实没什么意义。关于为什么只有1%的教授能够做出开创性贡献,我觉得铺垫是铺垫不出来了,主要还是1%的教授比较牛,有没有那99%不打紧。对于教授在美国的社会地位,总要有一个具体化的数值量度,那我们不妨看看教授的平均工资在整个社会中的排在一个什么地位,是不是和他们受教育的付出成正比。并不是开口就谈钱,当样本足够多的时候,收入应该是一个对社会贡献比较客观的亮度。必须承认,好学校的课程就好些,这也就是为什么难申请学费贵还有人来的原因,您是不是觉得这600节课也不是一概都好或者都不好,跟授课教师有很大关系呢?我在哥大和NYU选修了3门有口皆碑的课以后,还是觉得它们之间是有显著的水平差异的。以上都是自由的学术看法,不带有任何个人色彩,如有冒犯,还请您谅解。
 

Re:访美札记之四十四 终身教授

[ 2007-6-26 0:11:40 | By: liujt ]
感谢冯翼的意见,而且希望你能在美国持续关注这样的问题,对我们大有裨益。

关于1%和99%的问题,让我想起爱迪生的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现在在中文网上有一种说法就是这只是上半句,下半句是“但这一份灵感恰恰是最重要的!”

但是我查了英文网,至今没有发现下半句的踪影: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
 

Re:访美札记之四十四 终身教授

[ 2007-7-11 11:26:10 | By: zhuph ]

具备“真懂,真教,真情”之中任何一个条件都可以去从事教师的职业。具备其中两个条件,就是一名不错的教师。如果三者皆备,那么就一定会是一名影响学生终身的优秀教师。

 刘老师这话说得透彻,只是感叹这三“真”,哪怕这做到一阵都不容易。得知Ken直到40之后才敢考虑要小孩儿,在国内恐怕有点难以想象。呵呵,也许咱就是个俗人。

 

Re:访美札记之四十四 终身教授

[ 2007-7-11 11:28:28 | By: zhuph ]

具备“真懂,真教,真情”之中任何一个条件都可以去从事教师的职业。具备其中两个条件,就是一名不错的教师。如果三者皆备,那么就一定会是一名影响学生终身的优秀教师。

 刘老师这话说得透彻。只是感叹这三“真”,不论做到哪一格都不容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