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血病的检验项目及结果解释

 fy5878150 2010-09-21
白血病的检验项目及结果解释

    人们一提起白血病就会感到十分恐惧,在门诊病人中,只要有白细胞升高的人,问医生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不是白血病?”白血病的诊断基本上完全由检验来完成,因此,了解白血病的检验知识后就不会一有血细胞问题就害怕得了白血病。

基础知识

1.什么是白血病?

    白血病(1eukemia)俗称血癌,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造血组织中某系列细胞(通常为一个系列,如急粒、急淋;或两个系列,如急粒-单、红白血病;偶见三个系列,如全髓白血病),在病因(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和遗传学的,等等)作用下,发生基因突变与恶性增生,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苍白乏力等贫血症状、出血倾向、发热和骨关节疼痛等)和体征(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及血液学改变。

2.白血病发病情况如何?

    白血病是国内十大高发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白血病病人为34/l0万人口,小儿的恶性肿瘤中以白血病的发病率最高。据调查,我国<10岁小儿白血病的发病率为2.28/10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农村多于城市。近十余年来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白血病发生率和死亡率也有上升趋势,全世界约有24万急性白血病病人,我国估计有5万以上病人。

3.白血病有什么临床证状?

    出血、贫血、乏力和发热是白血病早期主观感觉上最主要的4大症状。出血是比较早的信号,特点是牙龈出血,比如刷牙的时候过去不出血,现在一刷牙就出血,皮肤出血表现为皮肤青斑,特点是自发出血而不是碰一下才出血。乏力症状没有什么特异性,但是在白血病时非常明显。贫血表现为面色、口唇、甲床等处由红润变得苍白。乏力往往比较早期,一般疾病都可能出现乏力症状。但是白血病所表现的乏力特点是症状特别明显,有时甚至是脚都抬不动。发热是所有感染性疾病的表现,很容易认为是感冒等疾病,但是如果发热与上述症状同时出现,则要高度怀疑白血病。

    白血病的临床表现是由正常血细胞减少和白血病细胞浸润某些器官和组织所引起的。白血病病人往往以感染发热为主要症状,绝大多数病人血中的白细胞数是很高的,虽然白细胞数量很多,但它们都是些不成熟的幼稚的细胞,犹如一些“娃娃兵”根本没有抵抗敌人的能力,故白血病病人很容易被感染,如口腔、咽喉、耳鼻、肛门、皮肤等处受到侵犯可出现一些炎症变化,细菌毒力强的,进入血液还可成为“败血症”危及生命。由于白血病病人骨髓中制造大量不成熟的自细胞,而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就明显减少了,故白血病病人可出现皮肤黏膜、多个组织器官的出血,严重的可发生颅内出血。白血病细胞侵犯到其他组织可表现为骨痛、皮肤结节、齿龈肿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还可表现为脑膜白血病,睾丸白血病等,白血病病人多伴有贫血,又因出血而导致贫血加重。白血病病人可以有许多其他症状,这与白血病细胞的浸润部位有关。当机体出现异常的表现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便早期发现问题,采取治疗措施。

4.白血病分哪几种类型?

    白血病的分类根据细胞的分化程度、自然病程的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再根据细胞的类型分为若干型。如急性白血病又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我国参照法、美、英三国血液学家共同拟定的FAB分类,提出以下分型。

    (1)一般类型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又可以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红白血病、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主要类型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其次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和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2)特殊类型白血病:①低增生性白血病;②淋巴肉瘤白血病;③组织细胞(网状细胞)肉瘤白血病;浆细胞白血病;多毛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⑦嗜碱粒细胞白血病;⑧难分型的急性白血病等。

    小儿时期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主,约占小儿白血病的75%以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帆病占20%~25%;慢性只占3%~5%。

    除上述形态学分类外,还可以结合免疫学、细胞遗传学进行分型,即MIC分型。

5.有哪些原因可以引起白血病?

    人类白血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是非常清楚。已知病因有病毒因素、放射因素、化学因素、遗传因素及免疫功能异常等。目前认为白血病病因是以上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检验项目及正常参考值

    1.外周血液常规检测项目及正常参考值见第1章第一节。

    2.骨髓细胞学检查  简称骨髓象检查,是在血象(全血细胞计数和血细胞形态检查)检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后续检查手段,对多种血液病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等有重要意义。

    符合下列条件者,一般可视为正常骨髓象。

    (1)增生程度: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比例为3:14:1

    (2)红细胞系统: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其中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平均各占10%左右。

    (3)粒细胞系统:占有核细胞的50%~60%,其中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5%,中、晚幼粒细胞均<15%,成熟粒细胞中杆状核多于分叶核,嗜酸性粒细胞<5%,嗜碱性粒细胞<1%。

    (4)淋巴细胞系统:约占20%,小儿偏高,可达40%,原淋和幼淋极罕见。

    (5)单核细胞和浆细胞系统:一般<4%,均系成熟阶段的细胞。

    (6)巨核细胞系统:通常在一张血片上,可见735个巨核细胞。其中无原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05%,颗粒巨核细胞l0%~27%,产血小板巨核细胞44%~60%,裸核细胞8%~30%。

    (7)成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染色正常。

    (8)其他细胞:可见到极少量的内皮细胞、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骨髓成分。不易见到核分裂象,无异常细胞和寄生虫。

    3.细胞化学染色

    (1)过氧化物酶染色(peroxidase stainPOX):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成熟网状细胞胞质中含有过氧化物酶(POX),此酶能将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新生态氧。后者使无色联苯胺氧化成蓝色的联苯胺蓝,遇到亚硝基铁氰化钠形成稳定的蓝黑色颗粒,沉淀于胞质中。

    参考值:正常人淋巴细胞、红细胞、成熟嗜碱粒细胞,均无POX;单核细胞内POX呈弱阳性;中性粒细胞发育的各阶段均有POX;嗜酸粒细胞呈POX强阳性,但其POX不同于其他细胞,利用氰化物可抑制中性粒细胞内的POX活性,而不抑制嗜酸性细胞内的活性。

    (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检验(neutrophil alkaline phosphataseNAP):细胞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酶在碱性条件下(pH99.6)能使α-萘酸钠分解,生成α-萘酚,然后再与重氮染料坚牢蓝结合,形成一种不溶性的新色素沉淀在酶的部位,根据色素沉着多少,判断结果。

    参考值:计分标准“0”为阴性反应;弥散的阳性偶见颗粒;弥漫的阳性有中等数量颗粒;“Ⅲ强阳性有丰富的颗粒;强的颗粒,有极丰富粗大的颗粒。正常成人NAP积分值为:13130

    (3)糖原染色(PAS):糖原基本分子葡萄糖含12-乙二醇基(CHOH-CHOH),经高碘酸氧化,形成双醛基(-CH0-CHO),后者与雪夫(schiff)试剂中无色品红结合,形成紫红色沉淀于胞质中。

    参考值:粒细胞系统除原始粒细胞外均为阳性,且逐渐增强,红细胞系统呈阴性反应,原始单核细胞为阴性,巨核细胞血小板为阳性反应。

    (4)酸性磷酸酶染色(ACP):细胞内酸性磷酸酶染色能使萘酚AS-BI磷酸水解,释放出萘酚,后者与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沉淀于胞质中。L-(+)酒石酸能抑制酸性磷酸酶同工酶l4活性,而不能抑制同工酶5

    参考值:原粒细胞为阴性,早幼粒、中幼粒及晚幼粒细胞呈阳性反应,成熟中性粒细胞呈弱阳性反应。原单核细胞为阴性,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为阳性反应。浆细胞及巨核细胞呈阳性反应。淋巴细胞及血小板呈弱阳性反应。幼红细胞及成熟红细胞为阴性反应。

    (5)酯酶染色:酯酶属于水解酶类,在细胞化学染色中,能水解胞质中长链脂肪酸的酶叫特异性酯酶,它的染色法叫特异性酯酶染色法;只能水解短链脂肪酸的酶叫非特异性酯酶,其染色法叫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法。萘酚酯被细胞中酯酶水解,产生萘酚,后者再与重氮盐偶联生成不溶性有色沉淀于胞质中。酯酶存在于不同的白细胞中,根据不同底物显示不同的酯酶活性,酯酶分三种,包括萘酚AS-D氯乙酸酯酶、a-乙酸萘酚酯酶和a-丁酸萘酚酯酶。

    参考值:氯乙酸AS-D萘酚酯酶(NCE)是粒细胞的标志酶,故又称粒细胞酯酶。原粒Ⅱ型呈弱阳性,早幼粒细胞反应最强,中幼粒细胞以后随着细胞的成熟阳性反应逐渐减弱。肥大细胞呈强阳性。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偶可见弱阳性。嗜酸性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幼红细胞、血小板为阴性。

    a-乙酸萘酚酯酶(a-NAE)是单核细胞标记酶,故又称单核细胞酯酶。正常单核细胞呈强阳性反应,此反应被氟化钠抑制。原粒及早幼粒细胞以下各期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巨核细胞、幼红细胞呈阴性反应。

    a-丁酸萘酚酯酶(a-NBE)单核细胞呈阳性,被氟化钠抑制组织细胞、恶性组织细胞,呈强阳性,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粒细胞系呈阴性。

    (6)铁染色:骨髓内的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细胞外铁)和幼红细胞内的铁粒(细胞内铁)经盐酸作用释放出高铁离子,与亚铁氰化钾作用形成亚铁氰化铁沉淀,即普鲁士蓝反应。

    参考值:正常人骨髓涂片中,细胞外铁是少量至较多的铁粒、铁珠,多数人呈“+”,少数人为“++”。幼红细胞有铁粒的阳性率为12%~l4%,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大多数阳性幼红细胞内只含12个细小而无规律的铁粒,一般不见5个以上铁粒的幼红细胞及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4.免疫表型分析骨髓和血细胞在分化、发育与成熟过程中,在基因的调控下,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上的免疫标志会出现规律性的变化,使其适应各种细胞的功能需要,一旦正常的免疫标志表达出现异常,如过度表达、不规律表达、缺失或表达新抗原,都可能导致骨髓与血细胞的功能缺陷、减低或亢进,甚至发生肿瘤性改变。

    参考值:根据分析目的不同,参考范围不同。

    5.染色体分析染色体分析包括染色体的数量、结构分析和染色体原位杂交,染色体结构畸变等。染色体核型(karyotype)是指个体体细胞的全部染色体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所显示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特征,它表达该个体染色体组成。将由标本制备的染色体与ISCN(1978)或其他的模式核型图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被检个体或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的过程称为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

    参考值:健康人染色体核型,男性46XY;女性46,XX

专家解读

1. 诊断白血病的主要指标是什么?

    临床症状、血象和骨髓象的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细胞化学染色检验、骨髓活检术、免疫表型分析、细胞遗传学(如染色体检查)与分子生物学检验(如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检验等对白血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等都有重要意义。

2.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细胞形态有什么特点?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骨髓象中可见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以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为主,≥30%。白血病细胞可见形态异常,如胞体大小不等,细胞核形不规则,常可见核有凹陷、折叠或深切迹等畸变,核仁增多、增大,胞质嗜碱性增强,呈较深蓝色,可有空泡等。

3.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的细胞形态有什么特点?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一系或多系列白血病性原始或幼稚细胞明显或极度增生,原始细胞>30%。白血病细胞形态出现各种异常改变,胞体大小不等}胞核常见不规则畸形,如核切迹、凹陷、折叠;核仁常增多、增大;核染色质粗细不均,易见核分裂细胞;胞质量少.嗜碱性增强,多为较深蓝色,可见异常包涵体,如Auer小体。白血病细胞存在明显的成熟障碍,如可见大量原始细胞伴少量成熟细胞,而缺中间过渡阶段细胞的现象,称为“白血病裂孔”现象;还常见胞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行。

4.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细胞形态有什么特点7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原单加幼单细胞>30%。自血病细胞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可见拖尾状;胞核形态不一,呈肾形、马蹄形、笔架形,可见胞核扭曲及折叠等;染色质网状或条索状;胞质量丰富,呈深蓝或灰蓝色,可见空泡。

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细胞形态有什么特点?

    血涂片自细胞分类时显示粒系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以中幼粒细胞以下各阶段为主,常伴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单核细胞也可增多。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系增生,中性中幼粒细胞及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粒细胞常见大小不一,核浆发育失衡,核染色质疏松,胞质有空泡,核分裂象易见。原粒细胞<10%。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6.为什么要做免疫分型?有什么临床意义7

    骨髓和血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一般是在全血细胞计数或显微镜自细胞分类计数出现异常时,对异常细胞的进一步分析,包括对异常细胞的系列归属、分化阶段、抗原表达谱等分析;同时也可用某些细胞所表达的特有免疫表示准确的计数较少的细胞,如造血干/祖细胞、残留白血病细胞、血小板(血小板减少时);此外,血液中的免疫细胞亚群计数也早已成为常规检查。与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相比,骨髓或血液细胞的免疫分型分析更为简便、快捷,可作为细胞学检查最重要的补充和进一步检查。

    在急淋和急非淋白血病的区别、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进一步分型、双表型及双克隆型白血病的区别、MIC分型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7.为什么要做染色体检查7有什么临床意义?

    染色体检查是血液学检验的重要内容。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关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分型建议中将染色体和细胞形态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一同列为白血病的重要诊断指标。最新的WH0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方案也是以细胞遗传学的实验结果作为重要依据。近年来通过对大量血液肿瘤的染色体研究发现,染色体畸变与恶性血液病的发生、发展、诊治及预后等密切相关,而且染色体上的断裂点常常成为寻找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标志。

    染色体检查在诊断、鉴别诊断、监测治疗、指导用药、移植治疗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染色体核型变化可作为监测急性白血病缓解、复发和CML急性病变的重要指标。性染色体可用来验证异基因骨髓移植成功与否或确定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细胞来源。异常染色体的发现还为分子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8.白血病化疗的效果如何判断?

    1987年在苏州召开了全国白血病化疗讨论会,会上制定了以下标准。

    白血病患者在发病初期,体内有l0111012/L()白血病细胞,经过治疗,白血病细胞可减少到l091010/L,此时一般临床症状已消失,血象、骨髓象已恢复正常,称为临床缓解,在临床缓解中有3种不同程度的缓解标准来判断白血病治疗效果。

    (1)缓解标准

    完全缓解

    骨髓象:原始粒细胞(1+Ⅱ)或原单+幼单或原淋+幼淋细胞数≤5%,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正常。其中M2b中性中幼粒细胞比例在正常范围;M3型中原始粒+早幼粒≤5%;M4型中原粒l+Ⅱ+原单+幼单≤5%;M6型中原粒l+Ⅱ≤5%,原红+幼红以及红系比例基本正常;M7中粒、红两系比例正常,原巨及幼巨基本消失。

    血象:血红蛋白≥lO0g/L()≥90g/L(女性及儿童),中性粒细胞绝对值≥l.5×109/L,血小板数≥l00×109/L,分类中无白血病细胞。

    临床表现:无白血病浸润所致的症状和体征,生活正常或接近正常。

    部分缓解:骨髓中原粒细胞Ⅰ型+Ⅱ(或原单+幼单或原淋+幼淋)>5%,≤20%,或临床、血象两项中有一项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者。

    未缓解:骨髓象、血象及临床三项均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2)白血病复发:有下述三者之一者为复发。

    骨髓中原始粒细胞Ⅰ型+Ⅱ(或原单+幼单或原淋+幼淋)>5%,≤20%,经过抗白血病治疗l个疗程仍不能达到临床缓解者。

    骨髓原始粒细胞Ⅰ型+Ⅱ(或原单+幼单或原淋+幼淋)>20%者。

    有髓外白血病细胞浸润者。

    (3)持续完全缓解:从治疗后获得临床缓解之日起计算,其间无白血病复发,达35年或更长时间称之完全缓解。

    (4)长期存活:自白血病确诊之日起,存活时间(无病或带病生存)5年者称为长期存活。其中无病生存期或无白血病生存期是指自临床缓解起至白血病复发或至临床缓解状态下死亡的时间。

    (5)临床治愈:停止化疗5年或无病生存达l0年者称为临床治愈。

防患未然

1. 临床上有什么症状时要及时检查是否患白血病?

    贫血常常为白血病的首发症状,半数以上的病人以发热为早期表现,发热时往往有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症状。对一些原因不明无痛性肿大也要注意,大部分白血病病人颌下、颈部、锁骨上、腋下及腹股沟处淋巴结肿大,往往没有明显疼痛。一侧性睾丸无痛性肿大。部分病人感到右上腹肝区、左上腹脾区不适和疼痛。另外,白血病以出血为早期表现者近40%,常见于皮肤不明原因的瘀斑,口腔、鼻腔、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头痛、恶心、呕吐、偏瘫、意识丧失等症状。出现早期警号及早期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和做必要的检查。虽然,患上白血病会有一些警示信号,但要警惕病人常常把白血病当成感冒而耽误治疗。

2.怎样才能早期发现白血病?

    白血病若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有效率可达70%以上。如出现下列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就医。①贫血:较常见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昏乏力,走路或活动后心慌、气喘,心跳加快。②出血:可发生在各个部位,如鼻腔、牙龈,呕血、便血、月经过多或延长以及皮肤上出现出血点、瘀斑。③发热:可为低热38℃左右或伴咽痛等,早期易误为感冒,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④淋巴结、肝、脾大及胸骨压痛。如发现以上可疑情况应到医院检查,一般化验血液及骨髓穿刺可确诊。

3.为什么要经常复查外周血和骨髓细胞?

    血象和骨髓象的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疗效观察的重要手段之~。血细胞形态可因感染、血液肿瘤、遗传性疾病等因素出现异常变化,血涂片染色后显微镜油镜下观察白细胞形态具有直观、简便等优点,临床上最为常用。骨髓细胞学检查简称骨髓象检查,是在血象(全血细胞计数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后续检查手段,对多种血液病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等有重要意义。

4.怎样知道白血病复发了?

    经治疗已达完全缓解的白血病病人,若在以后的病程中出现下述任一情况,即称为白血病复发。

    (1)骨髓中原始细胞或原单+幼单或原淋+幼淋>5%但又<20%,经过有效抗白血病治疗1个疗程仍未达到骨髓完全缓解标准者;

    (2)骨髓中原粒细胞(原单+幼单或原淋+幼淋)>20%者;

    (3)出现骨髓以外白血病细胞浸润者,如绿色瘤、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及睾丸白血病等。

5.为什么白血病病人要特别注意预防感冒?

    所谓感冒实质上是一种上呼吸道的急性感染,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多发。多数由流感病毒引起,部分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所致。细菌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在过度疲劳、受凉、淋雨等情况下,人的免疫功能和呼吸道局部的防御功能降低,这些病菌就会兴风作浪,在人的呼吸道迅速繁殖引起急性感染症状。白血病病人,因具有免疫作用的白细胞功能紊乱,故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更易发生呼吸道感冒,且恢复慢,较正常人易并发肺炎,是影响病人顺利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要特别注意预防感冒。

6.白血病能预防吗?

    可以做到相对预防。一是避免接触某些致癌物质,做好职业防护及监测工作。如在生产酚、氯苯、硝基苯、香料、药品、农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染料等的过程中,注意避免接触有害、有毒物质。二是对环境的保护,清楚所有的污染源。三是避免接触过多的X线及其他有害的放射线,对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须做好个人防护。孕妇及婴幼儿尤其应注意避免接触放射线。四是使用氯霉素、细胞毒类抗癌药、免疫抑制药等药物时要小心谨慎,必须有医生指导,不能长期使用或滥用。五要注意增强体质,合理膳食,防止病毒感染,减少白血病发生。六是要对白血病高危人群应做好定期普查工作,特别注意白血病信号及早期症状。

走出误区

1.白细胞升高就是白血病吗?

    白细胞升高不一定就是白血病。自细胞高于参考范围上限,称为白细胞增多。白细胞的组成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并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故大多数情况下,白细胞增多或减少与中性粒细胞的增多或减少有密切关系。

    中性粒细胞增高:

    (1)生理性。见于新生儿、妊娠5个月以上、剧烈运动和劳动、暴热和中暑、严寒和冻伤。

    (2)病理性。各种感染性疾病,如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败血症、扁桃体炎、胆囊炎等;严重的组织损伤,如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大出血(如脾破裂、宫外孕)和血管内溶血;急性中毒,如急性铅、汞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代谢性中毒,如尿毒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白血病;其他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

2.骨髓检查很可怕吗?

    骨髓检查需要抽取骨髓标本,病人往往以为骨髓穿刺很痛苦,有恐惧感。但事实上并不可怕。骨髓穿刺一般是由有经验的医生和护士做的特殊穿刺检查,穿刺前会为病人进行认真的消毒处理,并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术前会给病人做局部麻醉,以减轻痛苦。骨髓穿刺时,病人需要侧身卧床,医生会在病人的髂后上棘或髂前上棘选取适当的部位进行穿刺,一般只抽取少量的骨髓。这不会使得病人的骨髓量有明显减少,也不会影响病人的骨髓造血功能。除了在骨髓抽出的瞬间略有酸痛感以外,病人基本上感觉不到什么痛苦,甚至不如一般静脉注射带来的痛苦多。一个熟练的医生操作骨髓穿刺的全部过程(包括、消毒、局部麻醉),也不过几分钟。骨髓抽出后,病人可以马上起床活动,少数病人可能有一些特殊感觉,那是由于不必要的紧张造成的。

3.儿童白血病日益增加吗?

    目前儿童白血病的总发病率基本稳定。在014岁儿童中,白血病发病率为23/10万,低于成人组的发病率(6/10)。但是由于儿童患其他恶性肿瘤比较少,而白血病的发病率占所有儿童恶性肿瘤发生率的一半以上,居首位,因此有人就误以为儿童白血病日益多见。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儿童白血病的发病率远高于广大农村地区。

4.中药可以治愈白血病吗?

    许多广告都称他的中药可以治愈白血病。其实白血病有十多种类型,中药目前仅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一类型有效,其他类型白血病至今未见中药有治愈作用。

5.治愈白血病必须骨髓移植吗?

    不要以为骨髓移植是白血病治疗的万全之计,一例骨髓移植治疗所需经费在20万元以上,目前国内外获得5年生存者不足一半。骨髓移植在精神、情感、机体、费用上的代价远高于化学治疗和诱导分化治疗。对首次化疗疗程能取得缓解者,一定要坚持巩固强化治疗,千万不可一味地追求骨髓移植。否则不但会浪费钱财等有限资源,也将影响病人的救治时机。

6.白血病会传染吗?

    白血病不是传染病。尽管目前关于人类白血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有关白血病发病机制的学说也颇多,尚无由于与白血病病人密切接触而传染上白血病的。虽然有研究发现,某些病毒感染,如嗜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I(HTLV-1)可诱发某些T细胞白血病,主要是这类病毒本身所含的反转录DNA引起病人基因突变所致,虽然是由于感染这类病毒后引起发病,但主要还有这类病人的内在因素存在。另外,也曾有报道,在某些家庭中,先后数位家族成员患同一类型白血病,但这并非由于相互间传染所致,主要系这类家族成员中共有的某些遗传性缺陷。

7.白血病是不治之症吗?

    1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遗传学的进展,对白血病的病因病理认识更加深入,同时新疗法、新药物的发现以及中药的使用,使白血病预后得到极大的改观。“白血病是不治之症”已成了过去。正规、系统地治疗可以使大多数白血病病人长期无病生存,甚至痊愈。因此,要充满信心。

8. 抽骨髓检查对人体有害吗?

    骨髓穿刺对身体没有害处,有些病人误以为骨穿抽取骨髓会损害人体精髓,伤及元气,不愿意做骨髓穿刺,从而放弃了早期及时诊断的机会,延误了应有的治疗,从而给自身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事实上,骨髓检查所抽取的骨髓是极少量的,一般为0.2g左右,而人体正常骨髓总量平均为2600g,可见,骨髓穿刺检查所抽取的骨髓液与人体骨髓总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根本谈不上什么伤及元气,何况身体内每日还不断有大量的骨髓细胞再生。

9. 献骨髓有后遗症吗?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人们对献骨髓存在各种疑惑。尤其是对献骨髓是否影响健康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我们知道,成年人的骨髓有两种:一种是红骨髓,是造血的骨髓;一种是黄骨髓,是脂肪髓,不能造血,只有在各种原因引起贫血时转化为红骨髓才能起造血作用。采集骨髓主要是采集髂骨中储存的骨髓。实际上,采集骨髓时绝大部分采集的是血液,所抽取的纯骨髓细胞总量仅占人体中骨髓总量的很少部分,并且在抽取骨髓时,人体造血速度就会相应加快。因此,采集骨髓对捐献骨髓者的身体毫无损害。有人担心献骨髓会留下后遗症,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采髓手术比较简单,多施行硬膜外麻醉,不会损伤神经,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献髓者神志始终清醒,可以避免全麻的意外。当然,对供髓者来说毕竟是接受了一次采集骨髓手术,术后个别人有暂时的局部不适,且会很快恢复正常,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献髓者以自己少量的骨髓拯救他人的生命,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应该弘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