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能不能惩罚? --全面依靠孩子

 天高海阔 2010-09-21
孩子能不能惩罚?
第三章 全面依靠孩子 林格 著


  人只要实现了自觉管理,就会为自己而努力,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孩子建立起了责任心,就很有可能迁移到学习上来,就会逐渐明确:我为自己上学。
  这正是我们教育者梦寐以求的,引导孩子喊出“我为自己上学”这个心声的秘诀,就在于培养和巩固孩子的责任心:
  首先,责任心萌芽于“拥有自己的秘密”,先贤曾说:“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
  其次,责任心稳固于“在错误中受到惩罚因而内疚”,因此,教育也需要惩罚(并非体罚)。
  允许孩子有秘密,除了尊重孩子的隐私是教育者的基本道德以外,更加重要的是??没有秘密的孩子,心灵世界是单调的、狭窄的。
  允许孩子有秘密,是帮助孩子走向独立的踏脚石。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走向独立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之一,而拥有个人秘密并能恰当处理正是走向独立的要素。秘密往往与责任相连,并且要独立承担责任。
  据《信报》记者杜丁调查撰文,大多数家长都偷偷翻看过孩子的书包,偷看孩子的日记。一项专项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孩子都强烈反对父母的这一行为。

允许孩子有秘密,是帮助孩子走向独立的踏脚石。
  有一位15岁的女孩这样写道:“有一个星期天,我痛快地玩了一天,因为一个星期的紧张学习使我头晕目眩,两眼发花。可是,我玩累了回来时,发现我的书包被翻过了。于是,我立刻想起了书包里的日记本。果然,日记被妈妈翻看了,并且写了留言。虽然她向我道了歉,但这道歉又有什么用呢?日记写的是我心中的秘密,是我从来不肯泄露的私事,我从没对父母说过,可妈妈竟查了我的书包!
  “我又羞又愤,决了堤的泪水发狂地流!我真想大声对妈妈喊: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母爱,这是母爱吗?伟大的母爱,是了解、关心和爱护呀!我真想冲出家门,去远方,甚至想到了死……”
  有一位孩子为了防备父母偷看日记,准备了两个日记本,一本是写给父母看的,净是要好好学习之类的话,另一本则是自己真正的心里话。当妈妈打开孩子的日记本时,上面写着:妈妈,我知道你要看我的日记本的……
  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应该让每个家长和老师深思。家长们的误区在于,以为自己是“过来人”,孩子还小,不知道保护自己,所以要查看日记,以“随时掌握孩子的动态”,“防微杜渐”。有的老师让孩子交日记,可想而知,这些所谓的日记不是编的,就是装模作样的。孩子需要有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摸索、碰撞,在这个过程中知道问题的边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任何粗糙的插手,都会让孩子在自己找寻坐标的过程中感到被监视,甚至感到羞辱。
  惩罚是必要的,就是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多年前我曾经力促孙云晓教授写一本关于自己教子经验的书,后来就有了《我要做个好父亲》这本独特的书。孙老师的女儿孙冉我也熟识,由于得到了民主的教育,发展很好,没有上过名牌中小学,却靠自己努力考上了复旦大学,现在已在一家国家级的新闻单位做了记者。在这本书中,孙老师讲了一个关于责任心培养的故事:
  以前,每天早晨他都会催女儿起床,可女儿总是不情愿地说:“再待会儿。”如果真迟到了,她又会抱怨父母不把她拽起来。之后,孙老师就决定让女儿自己对自己的事负责,让女儿自己定闹钟。有一次,闹钟响了,她把闹钟一按又睡了,结果一觉睡到十点半,受到老师的批评是自然的了。可她又不能怪父母,因为她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从那以后,女儿就摆两个闹钟在房间,叫自己起床。终于,她不再需要父母催促,而且学会了自己整理床铺、准备早餐。这是她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走向独立的基础,而这正是在增强了责任心的前提下实现的。
  孩子由于年幼,缺乏知识和经验,经常会有一些过失,这并不奇怪。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并且要承担责任,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他的回忆录中也有一个故事:
  里根11岁时,一次踢球把邻居家的窗玻璃打碎了,邻居要他陪12.5美元。他只好回家找爸爸。
  爸爸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让里根自己想办法。里根很为难地说自己根本没有这么多钱,爸爸就借给他12.5美元,并告诉他一年后偿还。此后,里根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 美元,还给了父亲。
  后来,里根回忆说,正是通过这件事,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懂得了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一般来说,孩子有过失的时候,恰好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给予自觉的机会,可能会吃一堑长一智,由此走向成熟,有可能使孩子刻骨铭心,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近年来,“赏识教育”盛行,不过清醒的人都知道,单纯的赏识是不可能教育好孩子的。
  在教育的十八般武艺中,惩罚也是很必要的,因为人的发展是艰苦的,是“先痛然后快乐”式的不断自我更新。但这里所说的惩罚不是教条,更不是单纯的打骂,而是以民主为内核精神的自我惩罚。
  有人说,惩罚教育会使得亲子或者师生关系变得紧张,那我们可以反问:溺爱、放任不管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关系吗?惩罚的目的不是惩罚本身,而是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且克制“以自我为中心”意识的膨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