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营造兰文化氛围

 幽芝兰 2010-09-22

营造兰文化氛围

 

兰花,这种本属“草”的植物,何以千百年来受人喜爱、歌颂、成为超凡脱俗的虚幻崇拜和文化现象?除了它实际的馨香袭人之外,主要和中国人自古以来形成的物体人格化的情结有关。应该说,这是孔孟之道的儒家学说演延下来的中国主体文化的影响。在这种悠长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的生命行程,主要在于生命的无休止地修养,以涵养一种博大的人格胸襟。而这种人格胸襟,在长期的强化推演中,又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一种含容万物的先验前提,致使春花秋月、鸟兽虫鱼都不乏其例的凸现出一种非凡的气度与人格精神。中国的文人善于把道德之美、人性之美、感官之美三者结合起来,赋予给某种物体,让其隐含着生命感悟的境界。因此,才有松、竹、梅、兰的“君子”、“圣人”品格,而“君子”“圣人”是儒家学说中要人们修养追求的最高标准。兰花的清香淡雅,大概很符合这种境界,才有孔子对兰花“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夫兰当为王者香草”的高度赞美。以后,历代达官显贵、才子佳人,歌颂兰花者更是无数,全系文字之精华、人间之美誉。即使屈原在悲观绝望下,其笔下的兰花也是一位高尚的隐士形象。在古往今来人们的一片感情光泽中,兰花尤其闪耀着一种生命提升和精神再现的超越光辉,寓意着一种委婉而悠长的高洁品德,表现出一种悠远而脱俗的净化气息。正是这种中国源远流长的“君子”气节的文化清泉,浇灌出了无数物体人格化的审美情趣和独特的生命情态,兰花才由“草”而身价百倍。花有“精神”,人有“精神”

  弘扬“兰文化”,重要的是弘扬人们赋予兰花的那种高洁的品德。养花人用心血和感情培育着花,花用与人相“通”的内涵催化着养花人的情操,这是一种品位、一种角色转移,需要有感知的“人”的修养和学识的奠基。否则,那“草”怎么也渲染不成“宝”。,人与大自然的生命是相通相融的,山川灵气和各种生物以物化形式薰染着人的精神形态,激发出内蕴深含的自豪与自励,呈现着生动的感情世界的绚烂。因此,一切带“文”的事物,都不应该只是标笺,而应是心灵的感应与照耀,从中去触摸一种深邃,追求一种不倦的精神。赏兰、咏兰洋溢着浪漫,种兰、育兰却充满着艰辛。 “人勤花美,品位上乘。 “花有精神、人有精神。”这应是弘扬“兰文化”的精髓所在。

  “叶立含正气,芳香不浮华。花中真君子,风姿奇高雅。”“艺兰廉洁称君子,白玉素心品自高。”这也是“兰文化”中具有强大感召力的人品魅力。把它作为一个自我完善的追求,在人生的价值取向中,让自己从事和热爱的事业不玷污那千古高洁。诚然,谁都达不到所谓的“君子”境界,但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现实中,能通过一种寓化精神的弘扬而自我激发一种“暗香浮动”,不管承受光芒和接受风雨,都是一笔值得珍藏的财富。中国民族美好传统的气韵,有好多都是寄予物体遗传下来的。幽芝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