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我区“十二五”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建议

 乐山老杨 2010-09-22
关于我区“十二五”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建议

——夷陵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征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意见座谈会发言材料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制定并实施“十二五”规划,对引导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座谈会安排,我就我区“十二五”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出建议。
 
      一、“十一五”时期我区城市规划建设成就
      作为一个具有明显县体制特征的城市新区,夷陵区区位优势独特,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口,处于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地的过渡地带,是三峡开放的前沿阵地。“十一五”期间,夷陵城区建城区面积已达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2万人。夷陵城区城市骨架大为拓展,功能配套日趋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夷陵区已经成为宜昌市的后花园,成为宜昌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主阵地。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搞好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是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十一五”时期,通过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和《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组团分区规划》,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把夷陵区建设成为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强区、国内一流的旅游名区和宜昌市的特色新区”的总体目标,经由科学规划,进一步完善了城乡空间布局,有力地推进了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有效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提升了城市建设品位,完善了城市服务功能。通过加大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夷陵区与外界的联系更加便捷,城市骨架得以拓展,城区规模迅速扩大,实现了与宜昌主城区对接,对区域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日趋明显。高质量完善了主城区供水管网、天然气管网铺设等便民利民工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新区面貌日新月异,老城区形象焕然一新,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实行阳光规划,依法实施规划,城市建设有序推进,规划引领建设的作用日益凸现。 
 
      二、存在的问题
 
      1、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缺乏,规划修编迫在眉睫。2005年的宜昌市总体规划采取东拓西进策略,抑制了我区城市发展用地,特别是工业无落户之地。控制性详细规划未能全覆盖。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生态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欠缺。
 
      2、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集中表现在城市骨架尚未完全拉开;城市道路还不循环;公路桥梁通行能力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给排水能力有限;城市路灯老化,能耗较高,维修任务繁重;停车场、菜市场、公共绿地和公用设施配套不够,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我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3、城市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城市功能尚不健全、市民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很多矛盾都具有大众性、复杂性和尖锐性等特点。同时,由于规划编制起步较晚,龙头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规划执行难度较大,听证、公示等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4、全民共建氛围不浓。城市建设工作涉及面广、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仅靠单个部门的努力很难适应新形势建设发展需要,更多的是广大人民群众要增强“建城、管城、爱城”的主人翁意识,自觉参与、理解、支持城建工作,齐心协力共创生态城市,共同打造和谐宜人、发展进取的城市形象。
 
      三、“十二五”时期我区城市规划、建设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宜昌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按省委要求,届时,我市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6%。2020年我市城市人口规模达到200万。夷陵区作为宜昌市城市外拓的重要区域,必须从独立、内聚式的县域模式向多元、外向型的城市分区模式转变。站在融入宜昌主城区、参与市区分工协作的战略高度,东进南扩,多向渗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一)壮大城市规模,发展城市经济
 
      “十二五”时期,我区作为全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主阵地,其城市发展速度应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要利用宜昌市新一轮总规修编机遇,完善我区城市分区规划壮大城市规模。期末人口规模达16万人,建城区规模达16平方公里。围绕这一目标,要充分依托夷陵区在体制、资源、产业、经济等方面的基础和优势,将自身的发展纳入宜昌都市圈发展的整体柜架之中,小溪塔城区要积极寻求向外拓展,积极打造宜昌市城市外环线,倾力建设宜昌市城市对接线,变“对接”为“融入”。
 
      我区城市经济发展应主动参与市区分工协作,与宜昌市共筑区域大平台,共享区域大市场。整合资源、错位发展、差异竞争、重点突破,积极培育优势增长极,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突出壮大夷陵经济开发区,形成以小鸦线和小黄线为轴线的规模工业经济“金三角”板块,加快企业族群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城区工业与乡镇工业联动发展,形成以旅游服务、物流商务、城市配套为主导,结构优化的产业经济。重点解决发展新区开发用地不足的困境,发展新区想要取得大的发展,把新区做大做强,必须首先在用地范围上扩大,抓住与宜昌市中心城区对接的机遇,在发展大道东部,利用郭家湾村用地条件较好的优势,向纵深发展,作为新兴产业用地。重点发展商务会展、总部经济,培育宜昌城区中有综合竞争力的优势功能产品和差异产品,实现与宜昌主城区在产业功能和用地空间上的有效对接与融合。在新区西侧,由于山地较多,适合进行高档次的生态社区开发建设。
 
      (二)推进城市发展模式转型,打造品质夷陵、生态夷陵、特色夷陵
 
      加快推进夷陵区的城市发展模式转型,从粗放型的外延式发展向集约型的内涵式发展、从规模扩张型向品质提升型、从单一效率型向综合效益型转变。
 
      1、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构建山水园林式、生态景观型城市新区。在新区的开发建设中应坚持贯彻生态优先、突出环境、品质取胜的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培育,保护利用好现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条件,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渗透,打造山水园林式、生态景观型现代化城市新区,提升环境品位和整体品质,增强土地开发的综合效益、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和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高标准的新区开发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在规划审批及实施开发中,认真研究、反复论证规划设计方案,保障规划的科学性及严肃性;保证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停车场库、绿地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塑造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特色突出的高品质城市新区。
 
      2、优化功能布局,整合空间资源,盘活城市土地,推进老城区更新改造。努力推进老城区的城市功能重组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盘活存量土地,推动老城区的更新和改造,使老城区获得新的发展动力、朝气和活力。按照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依靠市场运作、政策配套、产业升级等多种手段,逐步推动老城区的功能置换和空间重组,形成以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公共活动、游憩休闲、生活居住为主导功能的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区和景观风貌区。按照规划布局要求,逐步推进旧城拆迁、土地收储,以规划单元或规模地块为单位整体出让、整体开发,控制见缝插针式的零星开发模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或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承载力,提高开发建设容量,高效集约利用土地。同时,为推动更新改造减小了难度、提供了有利条件。插漏补缺,提档升级,逐步引导、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
 
      3、打造山—水—城园林生态格局,构筑特色的环境风貌和景观形象。“上山上水上夷陵,好山好水好生态。”夷陵区有着优越的自然景观资源,黄柏河一脉绕城,三面低丘山林环抱,山城相间,山水相依,山—水—城的园林景观格局得天独厚,这也是夷陵区的景观风貌和城市特色之所在。城市开发建设应与自然景观环境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之所依。在夷陵区的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中,要将山水环境引入城市空间,显山、露水、见秀,构筑城市区域景观体系。同时,加强公园绿地、广场街道等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建设,加强对建筑风格、建筑体量、建筑形式、建筑色彩等建筑风貌的研究和规划引导与管理,加强对街道立面、天际轮廓线、街道空间、视线通廊等街道景观的研究和规划引导与管理。塑造“山—水—城”园林景观型的夷陵特色新区。
 
      (三)加强城市设施建设
 
      按照完善功能、综合配套、打造精品、提升品质的要求,加强城市设施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畅通、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东进南扩,多向渗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通,推动城市发展整体优化升级。加快小鸦路道路建设,并按宜昌市城市外环路的标准进行改造。加快锦江大道、东湖大道、和谐路及其延伸段的建设,为发展新区构筑形成投资平台,提升园区的投资效益、产出收益和城市开发综合效能。经济开发区要加快修建主次干道,为土地开发创造有利条件。老城区要进一步完善道路网,对道路实施改造升级,大力改造城市支路。大力完善给水、排水、电力、电讯等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
 
      2、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大力加强农贸市场、停车场、广场、公园、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为新型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作者系区政协常委、区物价局局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