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自闭症”是在拿到了SAT成绩以后发生的,有许多孩子拿到了成绩,觉得很内疚,对不起家长对不起自己。开始不与其他人沟通,把自己关闭在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无法自拔。
“自闭症”的来源,有两点,其一是没有正确地对待SAT成绩。小柏老师曾经收到过这样的邮件:“小柏老师,您好,我SAT第一次只考了2010分,我很难过,觉得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 小柏老师很无语,因为小柏老师一直觉得第一次考SAT,1800分都是很出色的成绩,而这个学员觉得2010分的成绩都很丢人,小柏老师只能无言以对了。 当然,曾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小柏老师发现从小柏老师的角度出发对成绩的评价,和从参加考试的孩子角度出发来看待成绩,会是完全不同的反应。比如对于一个1820分的成绩,小柏老师说不错了,可是考出这个成绩的孩子却说:“不提了,很丢人。” 看来,小柏老师有必要好好地把SAT成绩的涵义给各位考生解释一下了,免得由于认识和理解上出现的偏差,造成歪曲地对待考试。 SAT Reasoning Test For the class of 2008, average scores are: Critical reading: 502 Mathematics: 515 Writing: 494 以上表格来自于SAT的官方网站,在2008年度的统计中,分析性阅读的平均分是502分,数学是515分,而写作是494分。 按照这个平均成绩来看,全球总分成绩是平均则刚够1500而已。 虽然中国考生的数学部分高于全球平均分,但是中国考生的分析性阅读成绩和写作的成绩则是无法达到全球平均分水平的,因此全球的平均分还是很值得拿来做一个参考。 拿这个成绩一比较,读者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小柏老师总是觉得SAT考上1800分是个好成绩了,高出全球平均300分,难道还不值得鼓掌么? 如果平均分,还不足以让一些孩子的好高骛远的目标烟消云散的话,再请各位读者来看这样一组数据:2008年10月的SAT考试,香港所有考点共接待了考生6700余名,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其中取得2000分及以上的考生共60名,超过一半是小柏老师的学生,2400分的一名,也是小柏老师的学生。 这个数据表明,在这次SAT考试中,2000分以上的比例是不到百分之一的。当然,很多读者通过身边的信息收集会觉得得到的成绩高分远没有这么少,这个原因有两点,一是很多孩子考了SAT远不止一次,当然更重要的另一点原因则是考了好成绩拿出来散步的可能性,远比考的不理想和旁人沟通的可能性,大太多了。 所以,小柏老师一直认为:考出1800分,对于第一次考SAT的考生而言,是值得肯定的好成绩,而考出2000分以上(无论考多少次后取得的),都是难能可贵的好成绩。而如果第一次考SAT的成绩没有到1800分,而超过了1500分,这个成绩依然是高于全球平均分的。当然,取得了1000分左右的成绩,小柏老师当然要叮嘱:该好好努力了。 故此,希望各位考生不要妄自菲薄,考了还不错的成绩,没必要患上“自闭症”。 而期望过高的成绩,结果因为期望落空而导致的“自闭症”,实则是“自大症”的后续症状。特别是考了两三回,成绩依然不理想。毕竟如果只考了一回,成绩落空了。对于自己的伟大形象的估计实际上并不会就此落空。还是可以找到众多的外在理由来为自己开脱:我单词没有背诵好,因为大多数我背诵单词的时候,妈妈都在家里剁肉,很吵;考试的当天下雨了,我心情不好;考试的当天我没吃到小笼包,所以我小宇宙没有爆发…… 小柏老师很推崇这句话:“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但实际上在更多的考试失败以后,能找到的借口却实在太多了。 那OK,再考一回,还是不行,再考一回,考了三四回但是成绩还是上不去,那么所有的曾经找到过的借口就全部消失了。 这个时候,心中那个自大的“我”,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极端自卑,自闭的“我” 如果读者一起来看看JYW同学写给小柏老师的邮件,是“自闭症”患者的典型体现,标题是这样的,很令小柏老师触目惊心:小柏老师你好 我是JYW,那个3次都没上2000,非常郁闷的人 “小柏老师您好,不知道您是否还记得我,我就是那个在SAT班上和您打赌说我一次就把SAT考上2000的孩子。考完第一次和第二次SAT成绩之后我没脸给你写信,但是现在,考了第三次成绩,还是没有上2000分,我觉得对不起自己,对不起您,对不起父母。而我发现没有一个身边的人可以倾诉沟通我的痛苦,所以我想到了给您写信,希望您百忙中抽出时间,看一下我的邮件。 …… 虽然我是中国人,美国人用SAT衡量智商本不适合我,但我毕竟是要去美国,而且很多人比我考得高,所以从某个方面确实我不如别人。 问题是,SAT真是智力的唯一标准吗?有没有其他考试(未来的)同样反应智力呢?我在美国人的眼里,是否因为不高的高中成绩和SAT成绩成为一个低智商人呢? 由于我申请的专业的关系,我不得不做一些论文以弥补无法实践这个缺点。附件里头是我的一篇论文。我现在想请柏老师你评定一下,或者,你认为这篇文章是否能反应一个人的智商,柏老师麻烦你看后给个评价吧!” 回想起来,JYW确实给小柏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年暑假的SAT班,开班的第一节课,小柏老师强调了SAT考试的难度和复习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宜。中午休息的时候,JYW来找小柏老师,表示他一定可以一次把SAT考上2000分。小柏老师先劝说他务实为好,不必把目标定太高。可是看他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小柏老师觉得有必要泼一点冷水。因此小柏老师说:“这样吧,我们打个小赌。如果你考上了2000,那么我请你吃顿饭,地方随便你挑,外滩三号也行。如果你没考上,你请我吃一顿饭,地方也是随便你,麦当劳也行。” 碰到这样收益几乎是无限而成本几乎是零的赌约,怕是很少有人会不同意的。毕竟外滩三号一顿饭可是要花费上万的,可麦当劳没多少钱呢。 JYW欣然同意,可是小柏老师是等待了很久很久才得到他考了三次也没考到2000分的噩耗。虽然打赌的时候小柏老师知道自己一定不会输(这个并不是诅咒,态度决定一切,如此小看SAT的同学,小柏老师从来没见到过考出好成绩的)。可是也没有预料到他会反复考了三次都没有上2000分。 从JYW写给小柏老师的信来看,最后的这次成绩对他的打击非常大,而且将他打入了自闭的泥潭。和身边的人几乎已经不说话了。实在是很令人难过的了,如果他能早一点和小柏老师沟通一下,也许两次就考上2000分了。 所谓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小柏老师更喜欢萧伯纳的名言: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自闭症作为自大症的后续发生症状,事实上是踌躇满志带来的万念俱灰。小柏老师始终很希望各位考生能在复习SAT考试的整个过程中能摆正考试的位置,当然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都不对,但是小柏老师见到的更多的,是从踌躇满志开始,走向万念俱灰的终点。 因此在这两种症状(自大和自闭)讨论的最后,小柏老师很郑重地提醒各位正在复习或将要复习SAT的考生读者:充分了解考试之后再着手复习,一定要保证500个小时以上的复习时间。拿到一次不理想的成绩以后,不要自暴自弃,而应该在专家的指导下好好找到原因。有的放矢地克服自身问题,准备之后的考试。小柏老师不希望反复看到那两出悲剧了,毕竟。 |
|
来自: 秘哉巴比伦 > 《SAT-ACT-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