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摄影者在拍摄相片时,由于受到气候、光线... 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影像未能臻于理想,是相当常见的事。
例如,阴天拍摄时,影像往往饱和度不够,色彩流于平淡。晴天拍摄时,反差过大,以至于相片不够「柔美」,相片的暗部或亮部的细节容易丧失。室内拍摄时,由于光源、色温的问题,色调显得有些怪异。
数码相机的设计,一方面被要求可以反应场景的真实表现,另一方面,也难免会有特定程度的失真。
在传统的摄影流程中,这些影像的改善、调整工作,往往是被交付至「冲印店」,冲印师父不同的冲印调校,便有不同的表现。而在数码时代里,「暗房权」等于是回归至摄影者的手中,我们希望表达何种感觉,希望影像最后的呈现风格如何... ,都可以在影像处理软件中进行调校。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是使用 Photoimpact 8 / 10 来做示范,告诉你最基本的相片调校、改善的技巧。
[如何判断]
一张「品质良好」的相片,通常得符合几个要件:
1. 曝光合乎摄影者的需求,相片的暗部细节、亮部层次,中间阶段,都有良好的表现。
2. 影像的锐利感或是柔和感是否合乎需求。
3. 色调的表现是否合乎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从影像的曝光结果、细节层次感、锐利度、色彩 ... 等几个方面,对影像的改进进行考虑。
[分布图]-曲线图
分布图是一个重要的影像判断参考基准。
下图是常见的分布图( Histogram) 曲线,在 Histogram 的 X 轴为「亮度( 明度 )」,通常,我们把它定义在 0 - 255 之间,而 Y 轴则是在个别亮度的像素多寡或百分比。

在 X 轴上,左边最暗,右边最亮,因此,从上面的分布图我们可以得知,大部份的像素是集中在中间明度的位置。就摄影的角度观之,这「通常」是一张曝光适当的相片。
我们再来看一下下列两张图。
当像素值集中在亮明度的位置,通常这张相片便有可能过度曝光,重新拍摄的话,可以考虑降低 EV 值,用影像处理软件处理的话,可以考虑降低亮度。

像素值集中在低明度的位置,通常这张相片便有可能曝光不足,重新拍摄的话,可以考虑增加 EV 值,用影像处理软件处理的话,可以考虑增加亮度。

[用曲线加强中间调]
这张相片看起来饱和度还不错,只是显得有点灰暗,因此,我们可以考虑使用 PI 的「调整 / 色调分布图」( Ctrl + Shift + T )指令,加强它的中间调。
步骤提示:
1. 开启原始影像后,请选择 「调整 / 色调分布图」指令。
2. 在色调分布图对话框中,使用鼠标拖曳曲线,使其中间调的位置较高。

原始相片
调整后的相片
[用曲线加强反差]
然而,针对一般的影像而言,在加强中间调之后,影像往往会显得较平板化,因此,我们若能同时将暗部稍稍往下拉,便会加强影像的反差,整张影像看起来也会显得更加地出色。
1. 开启原始影像后,请选择 「调整 / 色调分布图」( Ctrl + Shift + T )指令。
2. 在色调分布图对话框中,使用鼠标拖曳曲线,将中间调的曲线位置往上拉、暗部区域的曲线则是往下拉。

原始相片 调整后的相片
数码暗房必修的基本要素:改善相片的清晰度
Photoimpact 10针对有许多几何形状的影像,「强调边缘」的指令,往往会比「清晰」的指令还要出色。
步骤提示:
1. 开启原始影像后,请选择 「特效/ 清晰 / 强调边缘」指令。
2. 亦可以在「强调边缘」的对话框中按「选项」,以调整参数。

修改前后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