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业健康知识问答

 昵称3394330 2010-09-22
职业健康知识问答(一)
2010-08-17 14:56
职业健康知识问答(一)


职业病知识。
(3)进行生产技术改革,使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粉尘,尽可能减少原材料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
(4)采取综合有效的防尘技术措施。以湿法作业代替干式作业,采取以密封一通风一除尘为重点的防尘措施。
(5)加强个体防护措施。
(6)医疗预防措施。搞好就业前健康检查、接尘人员定期体检。息就业禁忌证人员不得从事含尘作业。
9.何谓粉尘最高容许浓度?国家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答:粉尘最高容许浓度是指作业人员在此浓度下长期劳动,不致引起职业性危害的极量值。在一个作业场所一个工作日内多次有代表性的采样测定中,任何一次测定结果均不得超过此限值。粉尘最高允许浓度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在一个时期内的暂行规定。
10.什么是噪声?什么是生产性叹声?生产性噪声是如何分类的?
答:噪声是由很多不协调·的基音及其谐音一起形成的无规律、杂乱的声音。
生产性噪声是指工人长时间在作业场所或工作中接触
到的机器等生产工具产生的不同频率与不同强度组成的噪声。
生产性噪声大体可分为三类:空气动力性噪声,如各种风机噪声、空气压缩机噪声、燃气轮机噪声、高压排气锅炉放空时产生的噪声;机械性噪声,如纺布机噪声,球磨机噪声、剪板机噪声、机床噪声等;电磁性噪声,如发电机噪声、变压器噪声等。
11.保产对人体有何危害?
答: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1)损害听觉。短时间暴庆在噪声下,可引起以听力减弱、听觉敏感性下降为表现的听觉疲劳。长期在噪声的作用下,可引起永久性耳聋。噪声在80dB(A)(A)以下,一般不致引起职业性耳聋,噪声在80dB(A)以上,对听力有不同程度影响,而噪声在95dB(A)以上,对听力的影响比较严重。
(2)引起各种病症。长时间接触高声级噪声,除引起职业性耳聋外,还可引发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失眠等全身性病症。
(3)影响交谈与思考。噪声环境下,语言的清晰度降低,正常的交谈和思考受到影响。
(4)影响睡眠。噪声在40dB(A)以下,对人的睡眠基本无影响;噪声在55dB(A)以上,严重影响人的休息和入睡。
(5)引起事故。强烈噪声可导致某些机器、设备、仪表、甚至建筑物的损坏或精度等均下降;在某些特殊场所,强烈的噪声可掩盖警告音响等,引起设备损坏或人员伤亡事故。
12.噪声危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噪声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l)噪声的强度和频率组成。噪声的强度越大对人体的危害越大。噪声在80dB(A)以下,对听力的损害甚小,在引则m(A)以上,对听力损害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而140dB(A)的噪声,在短期内即可造成永久性听力丧失。噪声的频率对于噪声危害程度的影响很大,高频噪声较低频噪声的危害更大。
(2)噪声工龄和每个工作目的接触时间。工龄加长,职业性耳聋的发生机率越大;噪声强度越大,出现听力损失的时间越短。噪声强度虽不很大,但作用时间极长时,也能引起听力损失。
(3)噪声的性质。强度和频率经常变化的噪声,比稳定噪声的危害更大。脉冲噪声、噪声与振动同时存在等情况,对听力损害更大。
(4)个人防护与个体感受。佩戴个人防声用具可以减缓噪声对听力的损害;个体对噪声的感觉,影响听力损失的程度和发病机率。
13. 预防噪声危害的措施有哪些?
答:采用一定的措施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和减少噪声危害。这些措施主要有:
(1)消声。控制和消除噪声源是控制和消除噪声的根本措施,改革工艺过程和生产设备,以低声或无声工艺或设备代替产生强噪声的工艺和设备,将噪声源远离工人作业区和居民区均是噪声控制的有效手段。
(2)控制噪声的传播
隔声。用吸声材料、吸声结构和吸声装置将噪声源封闭,防止噪声传播。常用的有隔声墙、隔声罩、隔声地板、门窗等。
消声。用吸声材料铺装室内墙壁或悬挂于室内空间,可以吸收辐射和反射的声能,降低传播中噪声的强度水平。常用吸声材料有玻璃棉、矿渣棉、毛毡、泡沫塑料、棉絮等。
合理规划厂区、厂房。在产生强烈噪声的作业场所周围,应设置良好的绿化防护带,车间墙壁。须面、地面等应设吸声材料。
(3)采用合理的防护措施
合理使用耳塞。防声耳塞、耳罩具有一定的防声效果。根据耳道大小选择合适的耳塞,隔声效果可达30~40dB,对高频噪声的阻隔效果更好。
合理安排劳动制度。工作日中穿插休息时间,休息时间离开噪声环境,限制噪声作业的工作时间,可减轻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4)卫生保健措施。接触噪声的人员应进行定期体验。
以听力检查为重点,对于已出现听力下降者,应加以治疗和观察,重者应调离噪声作业。
就业前体检或定期体检中发现明显的听觉器官疫病、心血管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疫病者不得参加接触强烈噪声的工作。
14.什么是生产性振动?哪些作业易发生生产性振动?
答:振动的是指一种运动状态随时间在位移的极大值和极小值之间交替变化的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运转、撞击或运输工具行驶等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
生产过程中经常接触的振动源有:
(1)风动工具。如铆钉机、凿岩机、风铲、捣固机、风钻等。
(2)电动工具。如电钻、冲击钻、砂轮、电锤等。
(3)运输工具。蒸气机车、内燃机车、汽车、飞机、摩托车等。
(4)农业机械。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等。
从事上述作业的人员,均不同程度受到生产性振动的危害。  
本文来自: 安全交流网(www.)
 

职业健康知识问答(二)

15.生产性振动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答:在生产过程中,按振动作用于人体的方式,可将其分为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一些工种所受的振动以局部振动为主,一些工种所受的振动以全身振动为主,有些工种作业同时受两种振动的作用。局部振动是生产中最常见和危害性较大的振动。
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有:
(l)神经系统。表现为大脑皮层功能下降,条件反射潜伏期延长或缩短,出现膝反射抑制甚至消失;植物神经系统营养障碍;皮肤感觉迟钝,触觉、温热觉、痛觉、振动觉功能下降。
(2)心血管系统。出现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传导阻滞等病症。
(3)肌肉系统。有握力下降、肌肉萎缩、肌纤维颤动和疼痛等症状。
(4)骨组织。可引起骨和关节改变,出现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关节变形、骨硬化等病症。
(5)听觉器官。表现为听力损失和语言能力下降。
全身振动常引起足部周围神经和血管变化,出现足痛、易疲劳、腿部肌肉触痛。常引起脸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头痛、头晕、食欲不振、胃机能障碍、肠蠕动不正常等。
16.振动致病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l)频率和振幅。在振动的致病作用中,振动频率占有重要位置。低频大振幅振动,人以振摇和撞击而感受,引起内脏位置改变、血管痉挛、血压下降;高频小振幅振动,人以疼痛甚至的烧感而感受,主要作用于组织内的神经末梢。
(2)加速度和速度。振动的加速度和速度主要决定人体振动的感受程度。小振幅而频率较大时,速度是决定因素;大振幅而频率较小时,加速度起主要作用。
(3)环境。寒冷季节或寒冷的作业场所可增加局部振动病的发病率。噪声的同时存在可增加振动对听觉的有害影响。
(4)体位。站立时对垂直振动较敏感,卧位时对水平振动较敏感。立位操作时,如胸腹部紧贴振动源,则不良作用更为明显。
(5)时间。接触振动源时间越长,对人体的不良影响越大。
17.什么是振动病?振动清有何症状?
答:振动病是长期接触强烈振动引起的,以肢端血管痉挛、上肢骨及关节骨质改变和周围神经末梢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振动病的主要表现为:手痛,夜间安静时加重;手指麻木、僵硬、走蚁感;振动感觉和痛觉障碍。另外还可出现四肢无力、关节痛、头痛、易疲劳、耳鸣、记忆力减退、入睡困难等症状。
18.防止振动危害的措施有哪些?
答:为减轻振动对人的危害,要采取各种减少振动的措施。
对于局部振动的减振措施有:改革工艺法和设备。用液压机。焊接和高分子粘连工艺代替铆接工艺、用液压机代替锻压机、用电弧气创代替风铲等可以大大减少振动的发生源2改革工作制度,令人专机;保持作业场所温度在16℃以上,合理使用减振个人用品;建立合理的劳动制度,限制作业人员日接损时间。
对全身振动的减振措施有:有可能产生较大振动设备的周围设置隔离地沟,衬以橡胶、软木等减振材料,以确保振动不能外传;对振动源采取减振,如用弹簧等减振阻尼器,减少振动的传递距离;汽车等运输工具的座椅加泡沫垫等,减弱运行中由于各种原因传来的振动。
另外,利用尼龙机件代替金属机件,可减低机器的振动;及时检修机器,可以防止因零件松动引起的振动,消除机器运行中的空气流和涡流等均可收到一定的减振效果。

19.什么是高温作业?高温作业有即些类型?
答:工业企业和服务行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达到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的气温时,其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气温2℃或2℃以上的作业。
按气象条件特点,高温作业可以分为:
(l)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即在作业环境中存在高气温、强热辐射,而湿度较低。多数高温作业均属于这种类型,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炼钢作业;机械工业中的铸造、轧钢、热处理。压延作业;轻工业中的陶瓷烧制、玻璃制造作业。另外,火力发电、砖瓦烧制,夏季露天作业如装卸、基建、田间劳动、行军等均属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2)高温、高湿作业。即在作业环境中气温气湿很高,而热辐射不强烈。如在印染、洗衣、纺织、造纸、酸洗、电镀、屠宰等作业中,虽无强烈热辐射,但生产过程中放散出大量热蒸汽,再加上太阳辐射、机械转动发热及人体散热,可形成作业环境内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另外,在深井煤矿中,由于煤层产热、空气的压缩热以及水分的蒸发,也属于高温、高湿作业。
20.从事高温作业的工种有哪些?
答:高温作业几乎遍布于工业生产的所有行业,主要的高温作业工种有:
(1)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炼钢、轧钢、有色金属熔化、冻炼;
(2)轻工业中的造纸、玻璃、糖果食品、橡胶、塑料生产;
(3)建材工业中的砖瓦、耐火材料、水泥生产;
(4)化学工业中的氧化、合成、加热、催化化学反应、燃烧等过程;
(5)夏季露天作业,如行军、建筑、搬运、筑路、露天采矿、探矿、农业田间劳动、运输驾驶等;
(6)纺织工业中印染、缓丝等生产。
21.高温作业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答: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这些变化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是适应性反应,但如超过此范围,则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病变。
(l)对循环系统的影响。高温作业时,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使血液浓缩,造成心脏活动增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血管负担增加。
(2)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高温对唾液分泌有抑制作用,使胃液分泌减少,胃蠕减慢,造成食欲不振;大量出汗和氯化物的丧失,使胃液酸度降低,易造成消化不良。此外,高温可使小肠的运动减慢,形成其他胃肠道疾病。
(3)对泌尿系统的影响。高温下,人体的大部分体液由汗腺排出,经肾脏排出的水盐量大大减少,使尿液浓缩,肾脏负担加重。
(4)神经系统。在高温及热辐射作用下,肌肉的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反应速度及注意力降低。
22.什么是中暑?中暑有哪几种类型?

答:中暑是在高温、高湿或强辐射气象条件下发生的,以体温调节障碍为主的急性疾病。
按发病机理,中暑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热射病、热痉挛、日射病和热衰竭。通常的中毒一般为以上四种类型的综合征。
起病迅速、头晕头痛、心悸、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多汗、皮肤湿冷,体温不高或稍高,脉搏微弱、血压下降、晕厥。
日射病是由于太阳辐射或强烈热辐射线直接作用于无防护的头部,披头部皮肤及颅骨吸收,使颅内组织受热,脑膜温度升高,脑组织充血水肿而引起。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呕吐、兴奋不安、意识丧失、体温略升、面部潮红。
23. 中号有何症状?如何抢救中暑病人?
答:中暑根据病症的程度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l)先兆中暑。在高温作业场所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大量出汗、日揭、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全身疲乏、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升高。
如能及时离开高温环境,经休息短时间内症状可消失。
(2)轻症中暑。除先兆中暑症状外,尚有下列症状:体温在38℃以上,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现象;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血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弱而快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表现。脱离高温环境,轻症中暑可在4~5小时内恢复。
(3)重症中暑。除上述症状外,出现突然昏倒或痉挛,或皮肤干燥无汗、体温40℃以上。
中暑的急救措施:
对于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应首先将患者移至明凉通风处休息,擦去汗液,给予适量的清凉含盐饮料,并可选服人丹、十滴水,避瘟丹、曹香正气儿,一般患者可逐渐恢复。
如有循环衰竭倾向,需立即给予对症治疗。
对于重症中暑,必须采取紧急措施,予以抢救。对高温昏迷者,治疗以迅速降温为主,对循环衰竭或患热痉挛者,以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和防治休克为主。
24. 对车间内空气温度有何规定?
答:当室外实际出现的温度等于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车间内作业地带的空气温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l)每小时散热量小于83.72kJ/m3(20kcal/m3)的车间,不得超过室外温度2℃。
(2)每小时散热量为83.72kJ/m3(20kcal/m3)
418.6kJ/m3(100kcal/m3)的车间,不得超过室外温度5 。
(3)每小时散热量大于 418.6kJ/m3(100Ic(lalxl’l)的车间,不得超过室外温度7℃。
25.防身陷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必须采用综合性措施。主要措施包括:
(l)组织措施。包括三方面内容:
加强领导。是做好防暑降温的保障。企业领导要对防暑降温工作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指导,并协调好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国家卫生、劳动卫生行政执法部门应依据国家卫生标准及《防暑降温措施执行办法村企业防暑降温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企业卫生和安技人员应及时推动本企业的防暑降温工作,人身前做好计划和具体落实措施,及早做好设备的保养和维修以及安装和添置工作。
加强宣传教育。教育职工遵守高温作业安全规程和卫生保健制度。
制定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高温下作业应尽量缩短工作时间,可采取实行小换班。增加工作休息次数,延长午休时间等方法。休息地点应远离热源,应备有清凉饮料、风扇、洗澡设备等。有条件的可在休息室安装空调器或采取其他的防暑降温措施。
(2)技术措施。主要包括:
改革工艺过程。合理设计或改革生产工艺过程,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尽量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仪表控制,消除高温和热辐射对人的危害。工艺流程设计时,应尽可能将热源置于外面;采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时,尽量将热源布置于天窗下面;采用穿堂风的通风厂房,应将热源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侧;使室外空气进入车间时,先通过操作者工作点,后经过热源。
隔热。以水隔热效果最好,能最大限度地吸收辐射热。利用石棉、玻璃纤维等导热系数小的材料包敷热源也有较好的效果。
通风。利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的方法,交换车间内外的空气。
(3)保健措施。主要包括:
供给含盐饮料。向高温作业人员提供足量合乎卫生要求的含盐饮料,以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和盐分。
发放保健食品。高温环境下作业,能量消耗增加,应增加蛋白质、热量。维生素等的摄人,以减轻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个人防护。高温作业的工作取应结实、耐热、宽大、便于操作,应按不同作业需要,及时供给工作帽、防护眼镜、隔热面罩、隔热靴等。
医疗预防。对高温作业人员应进行就业前和人暑前体检,凡有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溃疡病、肺气肿、肝病、肾病等疾病的人员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业健康知识问答(三)



26.什么是冷伤?冷伤是如何分类的?
答:寒冷对机体的有害作用,统称为冷伤。
冷伤可分为全身性冷伤和局部性冷伤两类。全身性冷伤即体温过低。局部性冷伤又分为冻结性冷伤和非冻结性冷伤。冻结性冷伤是指短时间暴露于极低温度下或长时间暴露于冰点以下的低温而引起的局部性冷伤。非冻结性冷伤分为战壕足、浸足和冻疮三种。战壕足是因在低温、潮湿的战壕中长期站立、肢体下垂、鞋靴紧窄引起的;浸足是因为足部长时间浸渍于冰水中引起的冷伤;冻疮是受低温和潮湿作用而引起的冻伤。
27. 哪些场所或作业易引起冷伤?
答:我们的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属于寒区。在这些地区遇到严寒、强风、潮湿的条件下,从事露天作业,如采矿、探矿、石油开采、水利工程、装卸搬运、田间劳动、行军、涉水踏雪、乘车时易引起冷伤。另外,工艺上要求低温环境的作业,如冷库、制冷车间、啤酒厂也易引起冷伤。尤其在饥饿状态下和衣服潮湿时,较正常体能和保暖下易引起冷伤。
28. 如何预防冷伤?
答:预防冷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l)耐寒锻炼。耐寒锻炼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建立冷习惯,即对寒冷或低温的适应能力。耐寒锻炼的方法有:冷水浴、冷水洗脸、洗手、洗足,也可采取冷空气刺激的方法进行锻炼。
(2)御寒设备。在冬季,寒冷作业场所要有防寒采暖设备,露天作业要设防风棚、取暖棚。
(3)加强个体防护。应选用导数系数小、吸湿性小,透气性好的材料作防寒服装,如羽绒服等。
(4)增加体内代谢放热。食用高热量的食物以增加耐寒能力。
(5)服用血管扩张药。短期从事低温作业可服用适量血管扩张药物,使血流增加,但切忌滥用。
29. 紫外线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如何预防?
答:波长7.6-400urn的电磁波称紫外线。生产中常见的紫外线辐射源有水银石英灯、电弧焊弧光、探照灯、电炉弧光、炼钢电炉、制版强光灯、石英焊接等。
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l)对皮肤的作用。波长小于zzonm的紫外线几乎被皮肤角化层全部吸收,波长Zponm的紫外线,对皮肤作用最强,可引起红斑反应。遭受强紫外线照射,可产生弥漫性红斑,有发痒或灼烧感,并可形成小泡或水肿。全身症状有头痛、疲劳、周身不适等。
(2)对眼睛的损伤。250~320nm的紫外线辐射可引起急性角膜结膜炎。轻症仅有双眼异物感和轻度不适,重症有眼部烧灼感或剧痛,并有高度畏光、流泪等。反复紫外线照射,可引起慢性结膜炎,引起角膜变形而造成视力障碍。
自然界中的紫外线见于太阳辐射,射线完全被臭氧层吸收,而不能到达地面,对人体没有任何不利。
紫外线辐射预防措施:
(l)采用能吸收紫外线的防护服、防护眼镜。
)电焊作业应设动屏障,围住作业区,防止紫外线辐射扩散,严禁探眼直视电弧光等紫外线发射源。
30.激光对人体有何危害?如何预防?
答:激光应用随着科技发展日益广泛。主要应用于工业生产中打孔、焊接、切割、通讯、激光全息等;医学上用于手术。激光的危害主要是被吸收的能量转变为热能。表现在:
(l)对皮肤的伤害。激光照射皮肤时,可引起皮肤烧灼伤。热性凝固甚至炭化。还可破坏血管、红细胞和脑组织。
(2)对眼睛的伤害。激光照射眼睛,可引起眩光感,出现现力模糊。过量照射可引起机网膜灼伤,中心视力丧失甚至失明。
长期小剂量和散反射激光照射,可有神经衰弱、工作后视力疲劳、眼痛等症状。
预防措施:
(1)建立健全安全操作规程。
(2)加强防护措施。作业场所应用吸光、不反光材料饰面,光源、光通道应设置防光罩。
(3)个人防护。激光作业人员应穿白色工作服,戴防护眼镜。
32.电磁田射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取决于哪些因素?
答: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取决于:
(l)辐射强度。辐射强度大,对人体的危害与影响严重。
(2)辐射场的频率。场的频率越高,对人体的危害作用越大。
(3)受辐射时间与周期。受辐射时间长,两次受辐射间隙短,对人体的危害越严重。
(4)作业场所的温度。作业场所温度越高,受辐射后人体所表现出的症状越严重。因此,加强作业场所的通风和降温是减少电磁波对人体危害的有效手段之一。
(5)环境湿度。湿度越大,受辐射后对身体的伤害越严重。
(6)波的振荡性质,脉冲波对人体的不良影响要远大于连续波。
(7)年龄与性别。儿童、妇女对电磁辐射的敏感性要强于其他人群。
(8)身体状况差异。人的体质不同,对电磁波的感应也不同,一般讲,体弱者对电磁波的敏感度强,受电磁场作用后,出现的不适症状较正常人明显、强烈。有慢性病和作业禁忌证的人,对电磁波的敏感性强于一般人。
32.电高辐射对人体有何危害?
答:无论是粒子辐射知粒子、尸粒子)还是电磁辐射便射线、Y射线),它们的光量子能均较高,当它们与生物体作用时,都与机体细胞、组织、体液等互相作用,使组织的原子或分子电离,从而直接破坏机体的某些大分子结构。
如使蛋白质分子链断裂、核糖核酸分子链断裂、破坏一些对代谢有重要作用的酶等。此外,对于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平衡生命的活动机体来说,当神经内分泌调节障碍时,辐射损伤的病理改变更为严重,可引起放射病。
33. 放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为了达到防护目的,按照剂量限制的基本原则,
减少各类人员的内、外照射剂量,应采取的方法有:
(l)控制辐射源的质与量,是根治放射损害的方法。在不影响应用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辐射源的强度、能量和毒性。
(2)减少照射时间。外照射的总剂量与总照射时间成正比,因此必须尽量减少受照射时间。可采取减少不必要停留时间、轮换作业、提高操作技术等措施,减少个体受照射时间。
(3)加强屏蔽防护。在放射源与人员之间设置防护屏,吸收或减弱射线的能量。对于X射线和Y射线,可选用铅、铁、水泥、砖等作防护房材料;对卢射线,可用铝、有机玻璃、塑料等材料做防护屏;对于中子辐射,可用石蜡、硼酸材料防护。
(4)距离防护。点状放射源的剂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操作中应尽可能远离放射源,切忌直接手持放射源。
(5)围封隔离。对于开放源及其作业场所必须采取“封锁隔离”的方法,把开放源控制在有限空间,防止向环境中扩散。
(6)除污保洁。操作开放型放射源,使用开放型放射性元素时,要随时清除工作环境介质的污染,监测污染水平,控制向周围环境的大量扩散。
(7)个人防护。要合理使用配备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工作鞋帽、服装等;遵守个人防护规则,在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中,禁止一切可能使放射性元素侵人人体的行为,如禁止饮水、吸烟、进食、化妆等。
 
职业健康知识问答 (四)



职业病。尘肺的诊断是在结合职业史、劳动卫生条件和临床症状基础上进行的。尘肺诊断的主要依据是确切的职业史与技术质量优良的X线胸片,同时尚需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与代谢机能状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和确定处理原则,对生前未能明确诊断者,可以通过尸体解剖进一步做病理诊断。注意,除国家规定的12种尘肺病外,其他粉尘或行业引起的肺部疾病均不能按尘肺诊断。
36.什么是职业病?国家规定的职业病有哪些?
答:凡在生产劳动中由于生产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构成职业病应具备三个条件:
(l)疾病与作业场所的生产性有害因素密切相关。
(2)接触有害因素的剂量,无论过去或现在,已足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3)职业性病因大于非职业性病因。
我国规定为职业病的有:职业中毒、尘肺、热射病和热痉挛、月射病、职业性皮肤病、电光性服炎、职业性难听、职业性白内障、潜涵病、高山病和航空病、振动性疾病、放射性疾病、职业性炭疽、森林脑炎、皮毛工人布氏杆菌病、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炭黑尘肺。
37.何谓职业中毒?职业中乌有哪些表现类型?
答: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接触毒物时间的长短、剂量大小和发病缓急,职业中毒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短时间内大量毒物侵人人体引起的中毒称为急性中毒;长期吸收小剂量毒物引起的中毒称为慢性中毒;介于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之间的,在较短时间内吸收较大剂量毒物引起的中毒称为亚急性中毒。
38.预防职业中毒的措施有哪些?
答:预防职业中毒的措施有:
(l)消除毒物。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灭有毒物质,用无毒物或低毒物代替有毒原料,改革能产生有害因素的工艺过程、改造技术设备、实现生产的密闭化、连续化、机械化和自动化,使作业人员脱离或减少直接接触有害物质。
(2)密闭、隔离有害物质污染源,控制有害物质边散。对追散到作业场所的有害物质要采取通风措施,控制有害物质的飞扬、扩散。
(3)加强个人防护。在存在有害物质的作业场所作业,应采用防护服、防护面具、防毒面罩、防尘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具。
(4)提高机体防御力。对于在有害物质作业场所的作业人员,应享受必要的保健待遇,加强营养和锻炼。
(5)加强对有害物质的监测,控制有害物质的最高浓度低于国家有关标准。
(6)对接触有害物质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实行转岗、换岗作业。
(7)加强有害物质及预防措施的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卫生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39.防护用品分为哪几种,各有什么用途?
答:防护用品分为以下几种:
(1)防护服
1)白帆布防护眼能使人体免受高温的烘烤,并有耐燃烧的特点,主要用于冶炼、浇注和焊接等工种。
2)劳动布防护服对人体起一般屏蔽保护作用,主要用于非高温、重体力作业的工种,如检修、起重和电气等工种。
3)涤卡布防护服能对人体起一般屏蔽防护作用,主要用于后勤和职能人员等岗位。
(2)防护手套
1)厚帆布手套多用于高温、重体力劳动,如炼钢、铸造等工种。
2)薄帆布、纱线、分指手套主要用于检修工、起重机司机和配电工等工种。
3)翻毛皮革长手套主要用于焊接工种。
4)橡胶或涂橡胶手套主要用于电气、铸造等工种。
戴各种手套时,注意不要让手腕裸露出来,以防在作业时焊接火星或其它有害物溅入拍内造成伤害;操作各类机床或在有被夹挤危险的地方作业时严禁戴手套。
(3)防护鞋
1)橡胶鞋有绝缘保护作用,主要用于电力、水力清砂、露天作业等岗位。
2)球鞋有绝缘、防滑保护作用,主要用于检修、起重机司机、电气等工种。
3)用于铸造、炼钢等工种。
(4)安全帽
1)帽内缓冲衬垫的带子要结实,人的头顶与帽内顶部的间隔不能小于32毫米。
2)不能把安全帽当坐垫用,以防变形,降低防护作用。
3)发现帽子有龟裂、下凹和磨损等情况,要立即更换。
(5)面罩和护目镜
1)防辐射面罩主要用于焊接作业,防止在焊接中产生的强光、紫外线和金属飞屑损伤面部,防毒面具要注意滤毒材料的性能。
2)防打击的护目镜能防止金属、砂屑、钢液等飞溅物对眼部的伤害,多用于机床操作、铸造捣冒口等工种。
到防辐射护目镜能防止有害红外线、耀眼的可见光和紫外线对眼部的伤害,主要用于冶炼、浇注、烧割和铸造热处理等工种。这种护目镜大多与帽檐连在一起,有固定的,也有可以上下翻动的。
(6)安全带
安全带是防止高处作业坠落的防护用品,使用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在基准面2米以上作业须系安全带。
2)使用时应将安全带系在腰部,挂钩要扣在不低于作业者所处水平位置的可靠处,不能扣在作业者的下方位置,以防坠落时加大冲击力,使人受伤。
3)要经常检查安全带缝制部分和挂钩部分,发现断裂或磨损,要及时修理或更换。如果保护套丢失,要加上后再用。
(7)防酸碱用品
防酸碱用品是保护工人在生产作业环境中免受酸碱危害的个体防护用品。按防护用品原料可分为:橡胶防酸碱用品,塑料防酸碱用品和毛、丝、合成纤维织物防酸碱用品等类;按起防护部位可分为;防酸碱工作服、手套、靴、防酸面罩和面具等类。
劳动防护用品是根据生产工作的实际需要发给个人的,每个职工在生产工作中都应好好地应用它,以达到预防事故、保障个人安全的目的。  
本文来自: 安全交流网(www.)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