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论之二十:哲学和科学

 昵称1919377 2010-09-24

认识论之二十:哲学和科学

(2010-08-12 11:35:36)

    哲学的思考需要不断地从科学那里汲取新的发现和认识材料,形成新的概念建构,进行新的概括一切,生成新的哲学视域和世界观照。然而,科学的本身和科学的任何重大进展和发现都不能取代和终结哲学。

    许多学者喜欢为哲学戴上科学的冠冕,他们以为这样以来就可以把哲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哲学有着完全不同于科学哲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在概念逻辑上,哲学是一种高于科学的阶乘建构,它永远不需要为自己戴上科学的冠冕。

    哲学有着自身的思维方式,哲学总在依据它的思维方式和概念运作,以其心灵的统摄,攀登新的哲学高度和哲学样式,追求和建构新的世界图像和终极所在。尽管每一次哲学的终极所在都是一种“自我绝对”,并将为新的“自我绝对”所穿越。

    哲学在其心灵的进取中,它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对新的知识,无论是科学的、人文的,还是数学的、自然的、社会的、心理的等等,进行新的汇集和总计,以此造就新的视野和哲学样式。

    哲学的求取永远没有它的尽头,因而,它永远不会为任何一种科学的发现所终结和取代。

    现代科学的发展,随着宇宙大爆炸,基因工程,微观粒子等等的重大发现,随着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结合,以及量子、夸克、弦论等数学模型的种种天才奇构,使得一些学者热衷地相信,科学正在取代哲学和宗教而通向形而上学,并跃跃欲试地期望通过某种世界大统一场的建立、物质“终极基元”的发现,数学方程式的计算,达到世界的终极所在。

    然而,当我们考察科学,它的显著特征是,一切科学定律,如阿基米得的浮力定律、伽利略的落体定律、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和波粒两象性,等等,它们都是由各自主客互为关系域定的实验方式和数理方程所建构的,具有着各自的域限性。

    这样,一切科学定律,都是主客互为关系的域定共建制作,而不是自身固有的绝对;是一种域限的认知建构,而不是一种终极的形而上学。无论是经典物理学还是现代物理学,无论是广义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以及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结合,都是人类主观性状与客观对象在一定的互为关系基础上共建和域限,而不是客观世界的自身绝对和终极所在。在科学进展的每一个重大发现的背后都会有哲学的思想穿越,对其事理的诠释进行新的质疑、批判和拷问,引导人类思想进行新的探求和考察,推动人类智慧走向新的未知领域,取得新的科学进展的认知建构。

此外,在科学与人文的协调上,从十八、十九世纪以来人们普遍信仰和推崇科学成果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变化,到今天人们对科学发展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负面的担忧,如,资源枯竭、核子毁灭、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基因失控、竞争焦虑、心灵失衡、体能退化,以及对地球能否承担和是否会走向毁灭的深深焦虑。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新近预言:称地球将在200年内毁灭,而人类要想继续存活只有一条路:移民外星球。他认为:“人类已经步入越来越危险的时期,我们已经历了多次事关生死的事件。由于人类基因中携带的‘自私、贪婪’的遗传密码,人类对于地球的掠夺日盛,资源正在一点点耗尽,人类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不能将赌注放在一个星球上。”

霍金的预言并非绝对和尚需验证,但他的焦虑反映了一些学者对现有的生活方式和它的可持续性的反思。地球环境灾害加剧和恶化的种种端倪,使得人类极其需要深刻地思考人类现有生活方式所将带来的后果。人类要从人类与地球、人类与环境的主客相互关系上,从人类生存价值意义、人类生活方式取向的新的哲学思考上来审视数百年来由科学发展所造就的现有人类生活方式,不能再把这种生活方式视作为人类对自然的永恒占有和无限扩大。而要以哲学的人文思考、价值取向和伦理规范,敬畏自然,敬畏环境,调整人类的观念和行为,造就科学与人文,自然与人类,发展与环境等等的互为协调及和谐发展。

 科学提供着知识,哲学提供着智慧,两者既是互为的又是不可彼此取代的。在人类认识史的无限发展中,哲学是永恒燃烧、穿越的思想火炬,给予人类精神和科学发展智慧的洞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