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cmer.com文章主要介绍侧胸部,奇穴,图解,带脉穴!
中医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类属〗足少阳胆经的第26个穴位(GB26)。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位置〗位于侧腹部,当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www.Tcmer.com文章主要介绍侧胸部,奇穴,图解,带脉穴!
中医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类属〗足少阳胆经的第26个穴位(GB26)。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位置〗位于侧腹部,当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腹横筋膜是腹内筋膜的一部分,它是由疏松结缔组织形成。(参看京门穴) 〖取穴方法〗侧卧位,于腋中线与脐横线之交点处取穴。 〖作用〗健脾利湿,调经止带,益肾强腰。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闭经,赤白带下,阴挺,腹痛,疝气,偏坠,腰胁痛,腹胀,里急后重,瘫痪,下肢无力。 〖配伍应用〗 月经不调:配气海穴、中极穴、三阴交穴、肾俞穴(《神应经》)。 少腹痛:配关元穴、气海穴、大肠俞穴(《简易针灸疗法》)。 赤白带下:配关元穴、气海穴、三阴交穴、白环俞穴、间使穴(《针灸大成》)。 月水不通、小腹坚痛:配侠溪穴(《针灸资生经》)。 阴挺(虚症):配关元穴、中脘穴、中极穴、三阴交穴(《针灸学简编》)。 〖刺灸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侧腰部;可炙,艾炷炙3~5壮,艾条炙5~10分钟。 〖附录〗 (1)穴名释义:穴为足少阳、带脉之会,为带脉经气所过之处,故名带脉。 (2)现代应用:子宫内膜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阴道炎,附件炎,盆腔炎,膀胱炎,睾丸炎,带状疱疹等。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腹横筋膜是腹内筋膜的一部分,它是由疏松结缔组织形成。(参看京门穴) 〖取穴方法〗侧卧位,于腋中线与脐横线之交点处取穴。 〖作用〗健脾利湿,调经止带,益肾强腰。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闭经,赤白带下,阴挺,腹痛,疝气,偏坠,腰胁痛,腹胀,里急后重,瘫痪,下肢无力。 〖配伍应用〗 月经不调:配气海穴、中极穴、三阴交穴、肾俞穴(《神应经》)。 少腹痛:配关元穴、气海穴、大肠俞穴(《简易针灸疗法》)。 赤白带下:配关元穴、气海穴、三阴交穴、白环俞穴、间使穴(《针灸大成》)。 月水不通、小腹坚痛:配侠溪穴(《针灸资生经》)。 阴挺(虚症):配关元穴、中脘穴、中极穴、三阴交穴(《针灸学简编》)。 〖刺灸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侧腰部;可炙,艾炷炙3~5壮,艾条炙5~10分钟。 〖附录〗 (1)穴名释义:穴为足少阳、带脉之会,为带脉经气所过之处,故名带脉。 (2)现代应用:子宫内膜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阴道炎,附件炎,盆腔炎,膀胱炎,睾丸炎,带状疱疹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