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读完《三国演义》后脑袋里突然出现了这首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是罗贯中所编写。这本书已家喻户晓,但是我初次拿着到这本书,看着看着,被里面的情节、人物深深吸引着,打动着,令我爱不释手。我觉得这本书的特点就是人物形象显露无疑.活灵活现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威风凛凛的关羽,冲动鲁莽的张飞,昏庸无能的刘禅,谨慎多疑的曹操,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众多的任务重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了,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但是我却觉得诸葛亮他对刘备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一生为刘备统一汉室出谋划策,使他独据一方,不愧为“卧龙”。 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说,这是孔明的错,错失良机。然而却不尽然。因为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时,孔明听罢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并不是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是为刘备的汉室兴亡着想。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十分狂妄,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谁知马谡不听王平的话,这是第二次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已经得到的地方,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实在是“一失足成千古恨”。这是诸葛亮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但也不能全部怪他。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放不开面子,所以委以重任。事后诸葛亮哭着说“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说:“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许许多多情感。马谡将斩,虽然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么能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人有失手,马有失蹄。这也是人之常情 对于历史人物,由于立场的不同,后代的评价带有高有低、有好有坏、有正有邪,但数千年来,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却都是正面的,或许有程度的高低,但基本立场则是清一色的赞扬、钦敬及仟念。 读完,《三国演义》诸葛亮成了我的偶像,值得我去学习他的遇事不慌沉着冷静的对待每一件事遇到问题正确的面对问题仔细分析问题。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 |
|